第一部分 學習指南 1. 學習材料 1. 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 2.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物理》(八年級高年級版) 3. 《物理教學參考書》(八年級高年級版)分部版) 版) 二、重點學習內容 1、關于課程標準 (1)物理課程的性質是什么? (2)物理課程應該達到什么目標? (3)物理課程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4)物理課程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5)物理新課程如何實施? (6)如何知道物理課程目標是否達到? 2、關于教材和教學參考書(1)第一章打開物質世界之門(2)第四章七彩光(3)第六章力與運動(4)第八章壓力(5)第九章機械與人類部分二: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解讀與指導要點 1、培養目標新定位——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 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要求學生學習初步的物理知識和技能與經驗基本科學探究過程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影響。 它是一門以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 2、課程改革新理念(1)關注學生發展,改變學科標準(2)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3)注重科學探究,促進學習方式多元化(4)注重注重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五)構建新的評價體系 三、課程內容新特點(一)三維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六)、過程與方法(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標準》不僅圍繞“知識和技能”提出了基本要求,還對“流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2)內容標準由科學探究和科學內容組成。 科學探究包括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制定計劃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和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科學內容包含三個主題: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 一級主題下又分為十四個二級主題。 第一級主題和第二級主題是物質的形態和變化; 物質的結構和物體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應用、運動和相互作用。 運動形式; 機械運動能量、能量的轉換和傳遞; 機械能、內能、電磁能、節能、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四、教學實施的新要求 (1)關于學習目標的制定,學習目標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結果的描述。 ,必須符合課程標準、結合學術條件、有層次、可檢測(應用學習動作動詞的描述)。 《標準》中的一些動作動詞定義了類型、各級含義、使用的動作動詞、知識技能、目標動詞、知識的識別或回憶; 識別并識別事實或證據; 舉例說明; 描述介于“理解”和“理解”之間的物體的基本特征; 認識并掌握內在的邏輯聯系; 與現有知識建立聯系; 解釋、推斷、區分和擴展; 提供證據 ; 收集、整理信息等,能夠獨立區分、解釋、解釋、估計、理解、分類、計算,獨立完成運算; 進行調整或改進; 嘗試與現有技能等建立聯系,從事需要測量、滿足、學習體驗要求的目標動詞相關活動,建立感性知識,如觀察、體驗、體驗、知覺、學習、調查、探索等; 根據經驗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 做出相應的反應,如關心、關注、愿意、勇敢、勇氣、善良、穩定等態度、一致的行為和個性化的價值觀形成、發展,并有內容標準,如:“物質的形狀和變化”(1 ) 能夠使用語言、文字或圖表描述常見物質的物理特性。
能夠從生活和社會應用的角度對物質進行分類。 例1:調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質,并在列表中總結這些物質的異同。 根據物理特性(形狀、彈性、顏色)和用途的差異對不同物質進行分類。 (2)關于教師和學生的角色。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 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主體。 學生主動探究需要教師的引導。 教師應創作和使用教材來指導學生,將自己對科學探究的經驗和理解融入到指導中,幫助學生解決探究中遇到的問題。 (3)在教學方法上,提倡多種教學形式。 講座、討論、實驗探究等教學形式各有特點和適用場合。 它們的優點和缺點可以相輔相成,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適當選擇。 新物理課程實施中強調:重視科學探究的教學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保護學習興趣,探索因人而異的教學方法,加強與日常生活、技術應用和生活的聯系。 (四)關于科學探究在《課程標準》中的地位,將物理課程的基本概念之一納入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作為科學探究的內容之一。重要教學建議 (五)關于常用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既是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也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常用方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一些探索問題的物理方法。 初中有哪些物理方法? 現分類為1、模型法就是用簡單易懂的具體模型來表示抽象的物理現象。
例如,用太陽系模型來表示原子結構,用簡單的線條來表示杠桿等。 2.控制變量法 自然界中發生的各種現象往往是錯綜復雜的。 決定某種現象的發生和變化的因素往往有很多。 為了了解事物變化的原因和規律,我們必須設法人為地控制其中一個或幾個因素使其保持不變,然后比較和研究其他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這種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就是“控制變量法”。 初中物理實驗大多采用這種方法。 例如,通過導體的電流I受導體電阻R和兩端電壓U的影響。 研究電流I與電阻R的關系時,需要保持電壓U恒定; 當研究電流I和電壓U之間的關系時,電阻R需要保持恒定。 3、實驗+推理法 有些物理現象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無法直接驗證。 我們需要先進行實驗,然后進行合理的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 這也是常用的科學方法。 例如,如果將鬧鐘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內,當罩內的空氣被排除后,鈴聲就會變小。 由此可見,聲音在真空中是不能傳播的。 4、換算法 直接理解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理現象是很困難的。 我們常常根據它們所表現出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來間接地了解它們。 例如,電流的大小可以根據電流的熱效應來理解,磁場可以根據磁場對磁體的強大作用來理解。 5、等價法在研究物理問題時,有時為了簡化問題,常常用一個物理量來代替所有其他物理量,但物理效應不會改變。
例如用合力代替各分力,用總阻力代替各部分的阻力,用浮力代替液體對物體的各種壓力等。 六、說明方法 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我們常常用直線等方法來描述各種看不見的現象。 例如,用光來描述光,用磁力線來描述磁場,用力圖來描述力等。 7.類比 在理解一些物理概念時,我們經常會用具有共同特征的熟悉現象進行類比在生活中幫助我們理解它。 例如,在理解電流大小時,可以用水流來類比。 在理解電壓時,可以用水壓來類比。 8、疊加法 在物理學中,常常將同一個微小且難以測量的物理量疊加起來。 測量后求平均值的方法俗稱“疊加法”。 建立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學研究問題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研究平靜的水面引起的反射現象時,水面可以看作是一面平面鏡。 同理,定滑輪也可以看成。 分析:定滑輪可視為等臂杠桿。 物理研究中經常使用“控制變量法”、“等價法”、“類比法”等科學方法。 在下面的研究實例中,采用了控制變量法: A.在研究水流形成原因時,將水流與水流進行比較,從分析水流的形成開始。 B、研??究電流大小時,根據電流產生的效應大小來判斷電流的大小。 C、當研究由多個電阻組成的電路時,求該電路的總電阻,并用總電阻的效應代替所有電阻的總效應。 D. 研究電流和電壓的關系時,保持電阻的大小恒定,改變電阻兩端的電壓值,觀察電流隨著電壓的變化如何變化。
分析:A為類比法,B為換算法,C為替代法,D為控制變量法,答案為D。“等價替代法”、“控制變量法”、“模型法”等方法”、“類比法”是物理學研究中經常使用的方法。 以下是初中物理用磁力線描述磁場的幾個例子; 研究電流時,將其類比為水流; 研究電路時引入“總電阻”的概念; 在研究機械問題時引入“合力”的概念。 在上面的實驗中,都采用了同樣的研究方法:牛頓曾經研究過這樣一個問題:他發現人們投擲的石塊總是會偏離投擲的方向而落回地面,于是牛頓提出了一個想法: “大炮”,如圖所示,就是他畫的“大炮”的草圖。 他在地球上的一座高山上架起一門水平大炮,以不同的速度平射炮彈。 速度越大,炮彈的落點距離山腳就越遠。 他推測:當炮彈速度足夠大時,炮彈會如何運動? 牛頓通過科學推理得出了重要結論。 這就是著名的“牛頓大炮”的故事。 故事中,牛頓實際上運用了理想實驗的研究方法。 (1) 牛頓研究所依據的可靠事實是。 (2)根據以上信息和牛頓的“大炮”草圖,推測牛頓當時的重要結論是。 如今,牛頓的推測已成為現實。 人們應用了他的推理并利用了現代技術。 (3)想一想,在初中物理學習中,你用理想的實驗方法研究過哪些問題? 請舉個例子并解釋一下你的研究過程。
分析:(1)人投擲的石塊總是會偏離投擲方向而落回地面。 (2)當拋擲物體的速度足夠大時,物體會離開地球,繞地球旋轉,做圓周運動; 衛星。 (3)舉例:在研究真空能否傳播聲音時,采用了理想的實驗方法:將音樂芯片放入廣口瓶中,在瓶口處插入帶有玻璃管的軟木塞,并使用抽氣裝置以吸出瓶中的空氣。 ,在抽水的過程中,人們聽到的音樂逐漸變小。 由于實驗時無法達到絕對真空,因此根據先前可靠的事實推論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又如:研究牛頓第一定律時采用的是理想實驗方法。 讓滑塊從相同斜度的相同高度滑到不同表面粗糙度的水平木板上。 發現水平木板越光滑,滑塊滑動得越遠。 根據這個可靠的事實,可以推斷,如果木板絕對光滑(完全沒有摩擦),滑塊將以勻速直線運動。 6、關于物理教學資源(1)文本資源(課程標準、教材、教學用書……)(2)自然資源(物理實驗、身邊的物理現象、生產生活中的實例……)(3)網絡資源(教案、課件、視頻……)(4)媒體資源(教具、掛圖、投影、計算機多媒體……)(4)人文資源(師生的生活經歷)第三部分教材分析一、上海科學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內容與特點 1、教材的內容結構 在上海科學版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材的每章開頭,都放置了一張反映該章節主題的醒目的圖片。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突出教材的物理特征。
章節首頁底部還使用了小方塊符號來表示本章的核心知識和要點初中物理教師用書,有助于學生理解本章的知識要點。 每章分為幾個部分。 該部分的每個知識問題都盡可能用圖片進行闡述和說明,或者通過圖片反映物理問題。 課文簡單易懂,有利于學生理解,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突出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和主動性,該板塊設置了“討論與交流”欄目。 本欄目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介紹和深化欄目中的一些基本物理概念,欄目中非常注重與學生知識學習過程的結合,留有許多填空題供學生完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性。 部分最后設置了“請提問”欄目,重點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幫助學生學會提問、學會猜測。 另外,節后還安排了一些作業題,主要是實踐類、活動題和定量計算題。 題目數量不多,題目數量不一,題目難度很小,注重練習和體驗。 也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鞏固和強化。 有些版塊設有“信息窗”欄目,可以補充很多版塊中基本物理概念相關的知識,有助于拓展您的知識面。 還有“信息窗口”初中物理教師用書,進一步闡述一些物理方法并介紹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為目標,專門設計了許多“活動”欄目,一般為2至3個。“活動”欄目與通常的“小組實驗”類似,但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