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公眾號【差評】
我相信很多傳教士都應該讀過《貨幣戰爭》這樣的書。
這里,有一個非常非常傳奇的東西——羅斯柴爾德家族。
書中,這個始于18世紀的猶太家族是世界背后的主謀之一,從拿破侖戰爭到南非的鉆石,從教皇的寶藏到秘密圓桌會議的一切,都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美國。
“50萬億”美元在手,他說的都是實話,誰都不能不聽。 他是一個完美的幕后超級反派。
當然,現實世界中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并不像小說中那么牛逼,但今天我想分享另一個故事,“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科研領域的故事。
這個“一家人”有多厲害? 它們太兇猛了,甚至占據了我們高中物理課本的一半。 從1904年到2019年,總共頒發了30個諾貝爾獎。
這是位于英國劍橋的卡文迪什實驗室。
#卡文迪什和卡文迪什?
說起卡文迪什實驗室,還必須提到歷史上第一位測量地球質量的社會科學家亨利·卡文迪什。
讓我在這里給你一個提示。 如果你測量地球的質量,你會選擇做什么?
雖然現在是2022年了,這個問題只要五秒就可以通過百度搜索到,但如果你是第一個找到的呢?
他是該大喜過望,告訴世人,還是保持冷靜,繼續搬磚?
如果你能保持冷靜,那么我會添加另一個號碼。
你在化學方面做了很多實驗,發現空氣的成分不僅有4/5的氮氣,還有1/5的氧氣,而且你還發現了惰性氣體。
他在電磁學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他擺弄了電荷和電容之間的關系,擺弄了電勢和電流的比率。 你會怎么辦?
如果是我,我情愿手里拿著火鍋跑8000米,讓公司里的每個人都知道我做出了那么多可以改變世界的偉大發現。
但亨利·卡文迪什不同。 阿西莫夫(是的,寫科幻小說的阿西莫夫)這樣評價他:“他是一位富有且神經質的天才,幾乎完全孤獨地生活并死去”。
作為一個不愿與人交談、有社交焦慮、富有、孤僻、聰明的科學家,他完成了以上所有的研究。 。 。 但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 。 。 在取得這些成就之后——卡文迪什選擇壓制大部分手稿。
這也意味著,很大一部分“超前于時代”的研究在當時并不為人所知。 如果沒有意外,這些手稿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被發現。
可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
亨利·卡文迪什去世幾年后,劍橋大學準備建造一個新的物理實驗室。
要知道,在19世紀之前的那些年里,科學研究可是只有富家子弟才能承擔得起的事情。
科學研究需要“氪金”。
不充電,實驗設備從哪里來,化工原料從哪里來,人又從哪里“推薦審查”?
沒有錢的玩家只能像一個賺錢的玩家一樣體驗游戲,做科研中最邊緣的事情,能學到多少完全取決于運氣。
劍橋實驗室想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打造一個系統化、正規化的物理教學課堂,讓更多想要學習物理的人能夠得到幫助,有機會學習。
當時,劍橋大學的一個委員會對這一選擇表示“同意”。
但大家一起算了一下,發現建造這個實驗室要花費6300英鎊(有人說是8450英鎊)。
劍橋的錢包當場說不。 。 。
根據英國通脹計算器,
當年的6,300英鎊相當于今天的83,000英鎊▼
幸運的是,他們找到了贊助商——威廉·卡文迪什爵士。
也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他是亨利·卡文迪什的遠房親戚,不愿意與人交談,有社交焦慮,有錢,性格孤僻,而且很聰明。
氪金玩家永遠都會有特權。 就這樣,這個在未來物理學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羅斯柴爾德”最終被命名為卡文迪什實驗室。
卡文迪什實驗室入口外景▼
# 統治半數物理書的地方
新成立的卡文迪什實驗室的“第一代領導者”就是理科生非常非常非常熟悉的電磁大師——麥克斯韋。
麥克斯韋方程組,被譽為史上最美方程組▼
麥克斯韋有多厲害? 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提出了統一光、電、磁的麥克斯韋方程組。 他被譽為繼牛頓、愛因斯坦之后的當代物理學第三人。
而即使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在看到亨利·卡文迪什留下的厚厚的20卷手稿后也感到震驚。
在我國,真的有人只做科研而不發表論文嗎?
在卡文迪什手稿中,麥克斯韋發現:
亨利·卡文迪什提出電容器的電容隨電容器的電介質的變化而變化,電介質現在稱為介電常數。
提出兩個帶電體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其數量關系可以用方程來表達——沒錯高中物理實驗室,就是我們常說的庫侖定律。
電勢和電流之間甚至存在直接的比例關系——是的,歐姆定律,電的基礎。
也就是說。 。 。 如果卡文迪什不是一種社會恐怖,上述三項法律可能會有不同的名稱。
例如,卡文迪什第一定律、卡文迪什第二定律和卡文迪什第三定律是什么? 。 。
麥克斯韋成為卡文迪什實驗室負責人(也被稱為“卡文迪什教授”)后,花了五年時間整理這20卷手稿。 1879年,他出版了一本名為《卡文迪什的《電學研究》》的書,為這件事畫上了句號。
邀請麥克斯韋加入的信▼
“這些論文證明卡文迪什預見了幾乎所有關于電學的偉大事實,這些事實后來通過庫侖和法國哲學家的著作而在科學界聞名。”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而這個繼承了“卡文迪什”名字的實驗室并沒有讓這個名字塵封。 在麥克斯韋的領導和新教學方法的實踐下,卡文迪什實驗室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 人員方面,過去沒有獲得科研機會的“年輕人”的能力得到了發揮。
從1904年到2019年的115年間,卡文迪什實驗室誕生了3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研究領域從電磁學到原子,從微小的DNA到廣闊的天體物理學。 玩水。
其中一些“著名的成功案例”甚至都明確地寫在我們的教科書中。
比如瑞利散射,它解釋了為什么天空如此藍。
還有發現電子的約瑟夫·湯姆森和證明原子中心有原子核的盧瑟福。
湯姆遜用于測量電子的陰極射線管。 ▼
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也發現了中子。
嗯。 。 。 光看這三只小臥龍小鳳對原子的研究,就直接讓教材豐富了好幾章。
此外,卡文迪什實驗室在CT、X射線、DNA雙螺旋、血紅蛋白結構校準、脈沖星探測等廣泛而復雜的方向上做出了許多貢獻。
我把很多諾貝爾獎都搬回來了,這是差評人做的圖。 你可以自己滑動它。
查看您熟悉的哪些技術可能與本實驗室相關。
向上滑動查看▼
# 終于:
最后,負面評論者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第四代卡文迪什盧瑟福教授的學生張文宇先生的一句話總結了這篇文章。
“一個研究單位的好壞,不在于培養一兩個人才,而在于建立優良的科學傳統和學術環境。”
時代變了,進入21世紀,卡文迪什實驗室獲得諾貝爾獎的頻率大大減少高中物理實驗室,不再像20世紀40年代那樣輝煌。
卡文迪什實驗室目前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
但這并不影響它仍然是科學史上的一顆明珠。 鼎盛時期享有盛譽:“世界上一半的物理發現來自卡文迪什實驗室。”
畢竟,人們做科學研究需要環境,科學進步也需要人才共同努力探索和進步。
卡文迪什實驗室模式是當時培養人才的最佳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