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醫療科技比起過去進步很快,過去中醫診斷重在把脈問診,現在則主要依靠機器輔助檢查。
因為有些人在出現健康問題的時候,都會選擇去醫院檢查,一些設備可以幫助查明疾病的原因,幫助醫生及時做出診斷。
如今MRI檢查已經非常普遍,也是常用的一種檢查,有時醫生為了使檢查結果更加準確、清晰,也會建議病人進行MRI檢查。
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醫生一般不建議患者做MRI檢查,可能大多數人對此還不是特別了解,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家了解一下吧。
MRI 可以檢測哪些疾病?
1.頭部疾病
磁共振可以檢查頭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腫瘤、腦血管病、腦畸形等,也可因碰撞、跌倒、重擊等外界因素造成頭部組織損傷而引起頭部疾病。
良性疾病可用藥物治療,惡性疾病可用手術治療。
2.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系統磁共振成像可以診斷胸膜病變、縱隔病變以及一些肺部疾病。
3.乳腺疾病
乳房 MRI 可用于識別乳房內的占位性病變。
4.腹部疾病
腹部MRI檢查可以診斷腹部炎癥性疾病、占位性疾病。
為什么要避免做MRI?大多數人都對此一無所知,與這5點有關
1. 需要很長時間
在目前的醫療手段中,核磁共振檢查是一項高科技的檢查技術,這項檢查技術比較耗時,一般來說,一個簡單的普通CT檢查只需要2到5分鐘。
但MRI檢查一個部位大約需要15-30分鐘,緊急情況下可以選擇CT掃描,兩分鐘即可完成,因此CT掃描是危重病人的首選。
2.昂貴
一臺核磁共振機器的價格非常昂貴,動輒上萬元,維護成本也很高物理資源網,一般一次檢查向患者收取的費用也比較高。
一次核磁共振檢查至少要幾百元,如果檢查內容比較多的話,可能要幾千元,對于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患者來說,這不是一筆小錢。
有很多檢查可以替代CT掃描,而且CT掃描的價格相對便宜。為了節省患者的錢共振原理,很多醫生并不建議患者做MRI掃描,只在必要時才推薦。
3. 身體有些部位不適合做MRI檢查
例如,由于肺部疾病患者肺部有大量空氣,MRI圖像大多不清晰,因此主治醫生不會開具MRI檢查處方。
CT和X光是臨床肺部檢查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這兩種檢查方法費用不高,且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發現肺部病變。
身體有些部位含水量低,或者不斷搏動,比如胃和心臟,無法清晰成像,這些問題并不適合做核磁共振檢查。
4. 疾病需要分類
磁共振與X光檢查的原理不同,而且沒辦法系統性地掃描,需要針對個別部位進行有針對性的檢查,檢查一個部位大概需要20到30分鐘。
醫生不是在一個部位診斷疾病,而是同時測試身體的多個部位,這需要更多時間。
5.有磁場,易受金屬影響
磁共振成像需要非常強的磁場環境,檢查過程中,如果體內有金屬,磁場的吸引會產生移動,對身體或設備造成損壞。
體內有無法取出的金屬異物(如心臟支架、金屬假牙、人工關節等)的人不能接受核磁共振檢查,佩戴金屬避孕環的人、患有抑郁癥和恐懼癥的人也不能接受此項檢查。
做MRI時,必須注意以下5點
1. 做核磁共振檢查時不要走動
檢查過程中,儀器可能會發出很大的噪音,可能會讓您感覺不舒服。此時您不應該四處走動,而應該堅持一會兒。如果四處走動,會影響檢查結果。
一般遇到這種情況,醫生都會給病人戴耳塞,以保護耳朵健康。
2. 去除身上的金屬物品
進入核磁共振室檢查前,患者必須摘掉身上佩戴的任何金屬物品共振原理,如衣服上的金屬飾品、項鏈、耳環等金屬飾品,以及手機等電子設備。
如果患者體內有金屬植入物,應提前告知醫生,由醫生決定患者是否可以接受此項檢查。
3.禁食6小時
如果需要做腹部檢查,需要提前禁食6小時以上,另外檢查前需要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屏住呼吸15秒,以幫助腹部MRI檢查時更好地呼吸,提高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4.關注你的情緒和狀態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情緒和狀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檢測結果,人體一旦過于緊張,就很有可能引發血液流動的異常,進而很有可能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同時,有的人會對檢查室的封閉環境產生未知的恐懼,導致手腳不受控制地移動、睜開眼睛等,不能和醫生配合好,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5.孕婦應注意
如果孕婦需要做核磁共振檢查,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核磁共振雖然沒有太大的輻射,但是它利用磁場來輔助檢查。
雖然目前尚無關于磁場會對胎兒造成影像影響的報道,但孕婦在接受檢查時仍需謹慎。
延伸:MRI對身體有害嗎?
簡單來說,核磁共振檢查就是利用磁場結合電腦采集數據形成圖像的檢查,無輻射,對人體幾乎沒有傷害。
不過,有些人并不適合做MRI檢查,例如患有嚴重幽閉恐懼癥的患者就可能無法接受MRI檢查。
體內裝有心臟起搏器、人工關節或金屬物體的患者不宜進入磁場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因為這可能會對他們造成傷害。
患者可以根據醫生的建議選擇進行MRI檢查,以明確病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