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情況分析、教學過程幾個方面來解讀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jù),也是學生知識的來源,好的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傳授知識。)
1.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蘇教版八年級初中物理教材第三章《光現(xiàn)象》第四節(jié)內容。本課主要內容是通過探索實驗,得到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平面鏡成像的應用。本課內容是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本課內容是光學部分的重點知識,在整個光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我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老師,不但要在課前對教材有很好的分析,而且要對自己所教的學生有很好的分析和把握。)
2.學習情況分析
初二的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對生活中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動手能力強,但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因此,我會先通過小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學習過程中注重探索性實驗,加強直觀教學。
(海燈會為在浩瀚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指明方向初中物理考編,明確教學目標也能給整個班級一個正確的方向。根據(jù)新課程理念,三維教學目標就是以學生學習、懂得學習、享受學習為基礎,因此,我把三維教學目標具體化如下。)
3.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掌握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索實驗過程,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透過實驗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性,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協(xié)作精神。
(根據(jù)教學目標,在深入理解教材后,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點】平面鏡成像特性探究過程
(教學有方法,教學沒有固定的方法,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結合物理的特點,我確定了這門課的教學方法如下)
5.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問答法、實驗法
(確定以上內容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jié)課的內容,我將進行如下的教學流程。)
6.教學過程
首先在引入階段,我會進行一個演示實驗,我會在棕色玻璃盤后面放置一根蠟燭,然后往杯子里倒水,讓學生觀察蠟燭在水中“燃燒”的現(xiàn)象,并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疑惑,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
【意圖:我通過演示實驗來引入話題,實驗現(xiàn)象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他們的思考,讓他們想要探索新的知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是新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我會講解平面鏡的定義,并提出問題:平面鏡所成的圖像有什么特點?然后讓學生回顧平時照鏡子時的場景,然后猜測平面鏡所成的圖像與物體的關系是什么。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可以猜測圖像的位置在平面鏡的后面,物體與圖像的大小相等,圖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然后我會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并詢問學生:如何確定圖像的位置,如何比較圖像的大小。根據(jù)問題,學生可以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然后我會給學生實驗器材,包括:兩個相同的棋子,玻璃板,方格紙,尺子,鉛筆。之后我會引導學生根據(jù)器材設計實驗方案。 然后我會根據(jù)學生討論的實驗步驟,讓多組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最后得到一個大概的方案: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觀察成像是在鏡子前還是在鏡子后;再在鏡子后放置另一個棋子B,確定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然后我會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我會進行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學生所犯的錯誤。實驗結束后,我會讓學生結合實驗現(xiàn)象總結實驗結論,講解虛像的定義,然后總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然后我會讓學生講解在小實驗引入過程中提出的問題。
【意圖:該部分知識是本課的重點、難點內容,在講解過程中,運用探究實驗,可以幫助學生攻克重點、難點,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
接下來我會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如何利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畫出平面鏡所成的像,學生先思考再回答,然后我進行批改和補充。
【目的:該部分知識點比較簡單,學生經(jīng)過思考能夠得出一個大概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接下來就是鞏固提高,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我讓學生用對稱的方法畫出字幕“B”和“F”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
最后在總結作業(yè)中:我會以師生共同總結的形式來總結這堂課的學習內容,作業(yè)是讓學生在課后思考平面鏡成像在生活中的應用。
【目的:總結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有更系統(tǒng)、更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在課堂的45分鐘初中物理考編,而是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課后布置作業(yè)可以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7.黑板設計
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我主要采用提綱式的板書形式,清晰、直觀地展示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