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升華與凝聚》第二備課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班主任,往往需要規劃好教學設計。 運用教學設計可以大大提高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中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 這樣寫教學設計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升華與凝練》第二備課教案。 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目標:
了解升華和去升華。
知道升華需要放熱,而凝華需要吸熱。
可以簡單解釋升華放熱和凝華吸熱的常見現象。
2. 過程和技能目標:
通過探究碘的升華過程,使中學生進一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步驟,即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舉一反三→舉一反三解決實際問題。
培養中學生的邏輯思維過程和初步觀察、分析、歸納能力。
3、情感心態與價值目標:
讓中學生樂于與他人合作學習。
培養中學生細心觀察、深思熟慮的好習慣。
培養中學生的創新心態、實事求是的科學心態和健康的心理、迎難而上的意志和品質。
【教學重點】
升華和反升華的概念,常見升華和反升華的例子,一些天氣現象的成因
【教學難點】
認知升華和凝結放熱和吸熱,升華分析,一些天氣現象的成因解釋
[教學設備]
多媒體講義、碘升華管、新舊白熾燈各一、硫磺丸、燒杯等。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關于自然界中水的三種狀態的音樂和一些圖片
意圖:讓中??學生欣賞'的同時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
播放雪、霧凇、霜凍圖片引起中學生興趣
一(1)推導:春暖花開,冰雪消融,
溫泉湖干渴,
溫潤濃濃的是幼苗的露珠,
寒冷的十月,湖面結冰。
意向:通過四句詩,為熔化、氣化、液化、凝固四個知識點做準備。
班主任:上面四句詩只是說明了固態和液態,液態和氣態可以相互轉化,那么固態和氣態怎么直接相互轉化呢?
班主任:老師明天給你們每組帶了一個玻璃錘。 這把玻璃錘含有碘。 看看上面的碘是什么顏色,是什么狀態?
中學生:固態
班主任: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變固態碘的狀態?
如果我把一個玻璃錘放在冷水里,朋友們,猜猜固態碘會變成什么狀態?
絕大多數中學生猜測是氣態,少數朋友猜是液態。
班主任:再放入熱水中,會是什么狀態?
我們每組準備了兩個燒瓶,一個是熱水,一個是冷水,還有一個玻璃錘,里面裝的是碘酒,我們來試試看。 朋友們注意了,你要觀察清楚實驗前是什么現象,實驗中看到了什么現象,實驗后看到了什么現象。
班主任:(實驗)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中學生:紅色越來越濃了。
班主任:紅色的是什么?
中學生:二氧化碳
班主任可以加碘蒸氣。
班主任:燒瓶里裝滿冷水后會發生什么變化。
中學生:紅色變淺,變成固體碘。
班主任: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個過程。
實驗探索記錄
1. 實驗前,你在玻璃器皿中觀察到什么? 據推測,加熱碘會 x
2. 實驗過程中,加熱玻璃容器中的碘時,玻璃中出現什么現象?
3、停止加熱,你看到玻璃器皿有什么現象? 玻璃器皿里有液態碘嗎?
4. 你從實驗中得到什么推論?
班主任提出升華升華的概念。
班主任:將玻璃錘倒入冷水中,固態的碘會變成氣態,再倒入冰水中升華和凝華的概念及規律,又會逐漸變成固態。 你能從中得出什么推論?
中學生:升華需要放熱,反升華需要吸熱。
班主任:老師這里也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升華升華的現象,讓我們上去看看。
現象四:寒冬針霧的產生
冰淇淋表面“白色粉末”的制作
放在衣柜里的硫磺丸(衛生球)會變小
晾干冷凍衣物
班主任指導中學生如何解釋四種現象升華和凝華的概念及規律,并注意及時評價,包括師生評價和生生評價。
班主任:我們上去看看升華現象的實際應用,人工沉淀。
播放人工降水視頻。
班主任:哪位朋友能解釋一下什么是人工降水?
討論:
1、燈泡為什么會變黑。
(至此,我已經學習了六種身體狀態的變化,準備了相關的知識,并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2. 想一想
3. 課堂總結
(iv) 課外研究
討論:你能用冰箱制造露水、霧氣和霜嗎? 具體表達方式、小組討論、具體實施需要課外作業,然后全班交流。
探究設計意圖:中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學習過程。 科學的核心是探究。 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中學生的發展,突出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要從中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做起,受到中學生的喜愛,讓中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增強中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能力。
排版設計
第三節升華與凝聚
1.升華與凝結
1、升華:物質直接由固態變為氣態的過程稱為升華。 - 吸熱
2、凝華:物質直接由氣態轉變為固態的過程稱為凝華。 - 放熱
二、一些現象
1、升華和凝結現象
2. 身體狀態變化分析
三六次身體狀態變化
【八年級《升華與升華》第二備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數學升華升華教學設計01-21
升華與寧化中學數學教學設計01-12
升華升華教學反思06-10
升華升華教學反思10-03
《升華升華》教學反思08-20
升華升華初中數學教學設計05-14
升華凝華中學數學教學設計實例10-28
《升華升華》學習案例設計02-24
《升華與凝聚》講義稿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