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實驗介紹
1、實驗目的:
本實驗的目的是探討功和速度之間的關系。我們知道,功是力在空間的累積作用,是一個過程量,而速度是一個狀態量,速度變化是一個過程量,所以必須向學生講清楚高中物理 功 教學設計,指出當我們研究力對一個原本靜止的物體所作的功時,速度變化的大小與物體所獲得的速度在量上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實驗的目的是探討力對一個原本靜止的物體所作的功與物體所獲得的速度之間的關系。
2.實驗設備:
我們需要的實驗器材有:滑軌、橡皮筋、小車、交流電源、火花定時器、紙帶、尺子、坐標紙
3.實驗原理:
既然我們要探究力對靜止物體所作的功和該物體所獲得的速度之間的關系,那就要想辦法測量出功和速度的數值,進而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
通過上節彈簧變力功的學習,我們知道當橡皮筋的伸長量增加倍數時,所作的功并不是簡單地增加倍數,而且變力功暫時也無法準確測量。因此,要盡量避免求變力所作功的具體值貝語網校,逐步引導學生得出:一根橡皮筋所作的功記為W,兩根橡皮筋所作的功記為2W,三根橡皮筋所作的功記為3W……從而避免直接求功的方法。在指導過程中,我會通過讓學生思考、討論的方式來求得這種方法,并說明這種方法的巧妙之處和不選擇其他方法的理由。而不是直接把思路展示給學生高中物理 功 教學設計,而是讓學生體會思考的樂趣。
小車被橡皮筋彈起后,先加速,加速度減小,然后勻速運動。我們該選擇哪些點來研究呢?理論上,選擇加速階段的點或者勻速階段的點都可以。在加速階段取點時,我們每次只需要取一個距離第一個點等距離的點來計算它的瞬時速度即可。但是相比于勻速階段取點,后者只需要比較任意一個位移與這個位移所花的時間,就能算出小車在??彈力作用下做功的速度,更加方便。所以我們選擇勻速階段的點來計算速度。
2.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