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新高中語文教材的編纂,以德育為根本目標,以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為基礎,以學習任務組為抓手,既貫徹了新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又繼承了中國母語教育的優良傳統,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其中。新教材創新了寫作風格,打破了文體上的限制,不再是過去的單一課程,而是呈現了整體性、系統性、全面的知識和內容,因此大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大單元教學設計貝語網校,就是要對課本內容進行學習,把握課本結構,梳理內在邏輯,按照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根據學習情境對課本內容進行重新組合,以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它突破了以往單篇閱讀密集分析的固定模式,設置真實情境、多項任務,形成單元學習任務組,達到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它的優勢在于打破知識之間的壁壘,重視學習者,具有整體意識,抓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增強實用性。這種單元式教學設計的方法,有助于教師將教學內容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設計教學形式,更便于學習者厘清知識之間的關系、理解個體性、把握共性,形成更加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向學科的深度學習邁進。
立足于學習情境,以課程標準的概念驅動思維第一
在新高考綜合改革和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線教師要帶頭思考,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學習新教材,找到新教材的教學特點與具體學習情境的銜接點高中物理教學設計與指導, 從而開展合理的總體設計和單元教學。
學習情境分析是教學設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環,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求、認知基礎,為大單元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提供一定的依據,也是建立單元教學難點的依據,只有準確分析學習情境,才能達到設計需要的效果, 根據教學能力,進而提高大單元教學效率。
新教材還是以單元作為學習的基本單元,單元之間、課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從大單元教學設計的角度來看,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越多越好,不留死角”的教學理念,以單元為核心,結合具體的學習情境,以單元設計為重點,將單元設計連接起來,銜接起來,做到點對點的引領高中物理教學設計與指導, 從一個例子中推論,將“教材”變為“使用教材”和“教學方法”,在相應的教學環節中落實“教什么”、“怎么教”、“學什么”、“怎么學”,使學習真正在教學中發生。
主題引領,將學習內容與系統思維相結合
新教材采用兩行字的構成,主題是單元之魂,指向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根據具體的學習情境和單元分析,圍繞這個靈魂確定具體的教學主題。在此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教學策略,對單元內的幾篇文章進行整合和規劃。什么可以保留,什么可以留下,采用什么樣的教學主題,將課文和課程相互銜接,從而實現單元學習目標。在單元主題和教學主題引領下的教學中,完成單元學習任務。
比如,必修課第一冊第七單元選取《古都之秋》《荷塘月光》《我與大地壇》《赤壁賦》《泰山的故事》五篇散文,均是書寫抒情場面的名文,吟唱著古都的秋氣息;有荷花池上月光的描寫;有一個生命故事,取材于北京的地神廟;今天有赤壁掛古傷夜游;升登東月的想象,折射出作者的審美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審美傳統。教師在設計單元整體教學時,可以根據單元的主題“自然感受”確定自己的教學主題。例如,“一花一草永遠相關”或“山河都在那里”等人文學習主題,適合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分析場景交融、情感與理性相結合的技巧,讓學生在作品中反復咀嚼和感受作者的真實感受, 在欣賞和學習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靈的凈化。
任務驅動,具有學習腳手架,可優化您的學習方式
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最終目標是推動學生向深度學習邁進,而深度學習課堂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因此教師還需要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習活動,將任務作為學生的學習腳手架,引導學生在探索中合作,不斷實踐, 不斷認知,在活動中不斷改進。例如,在必修學習課程的第六單元中,單元的主題是“學習之道”,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由四個學習活動組成的大單元來實現教學目標。
學習活動1:我的儀容儀表
重點:梳理內容,把握觀點。教師指導學生結合“單元學習任務”,集中精力理解文章中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通讀課文、填表或繪制思維導圖,從學習的意義、作用、目的、方法、態度等方面梳理文章內容,進而掌握文章的主要思想。
學習活動2:我的理解
重點:欣賞推理方式,學習比喻論證和比較論證。教師指導學生將“單元學習任務”結合起來,并重點學習作者如何解釋“學習之道”。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驗文章的推理,重點分析隱喻論證和比較論證的應用及其表達效果。
學習活動3:我的詢問
重點:分析語篇的針對性和概括性,將自讀課文與教學課文進行比較分析。教師指導學生將“單元學習任務”和“學習方法”相結合,學習自讀課文,并與教學課文進行比較分析,在探究中深化學習。
學習活動4:我的演講
重點:展示學習成果,分享閱讀經驗和閱讀觀點。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們和學生共同根據活動1-3的學習情況,制定演講的評價標準,有針對性地衡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成長情況。
以上四項任務形成的學習腳手架,優化了學習模式,使學生既有效掌握了單元文章的主要思想,學會了論證的方法,又深刻理解了“學習之道”,也為后續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效從學習過渡到實際應用, 讓中文學習不再是空中樓閣。
促進評估,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在大單元的整體設計中,學習評價應該作為一個整體貫穿全過程來實施,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對學習成果進行最后的評價。學習過程應伴隨著持續的學習評估,以便將評估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中。這種學習評價的制定,要注意目標、標準、任務、方法和工具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及形式的多樣性。在實踐中,應摒棄打分、排名等傳統做法,強調引導,以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作用,給學生明確的提升方向、一定的上升目標和具體的成長策略,從而吸引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實現語文學科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