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是剛剛進入國際教育體系的新生,或許是未來想攻讀IB、AP、A-Level三大國際課程體系的準國際教育學生;或許你才剛剛開始了解國際課程體系,又或許你已經對其有了基本的了解。但無論怎樣,大家都希望加深對國際教育體系的了解,以便更快地適應高中課程。
本文就讓我們跟隨老師一起深入了解三大課程體系,并對它們進行橫向比較。下篇文章,我們將繼續分析不同課程體系在申請時需要關注的關鍵因素。
一、三大課程體系基本介紹
首先是IBDP,是國內公認難度最高的國際文憑項目。IB是全球認可度最高的高中文憑項目,學生可以憑借IB文憑申請全球大部分名校。這里要強調的是,IB是文憑項目,學生只有學習IB課程,通過期末考試,才能獲得IB文憑(相當于我們的高中畢業證)。
其難度比A-Level和AP要高,IB課程更強調學生的學習思維、方法論、社會責任感等,而這些并不是其他課程所硬性要求的初中ap物理,這是IB的教育理念和目標,也是IB的優勢所在。
這也導致了當兩個學生條件差不多的時候,美國名校往往會錄取IB成績優秀的學生。比如我們有位IBDP學生Z,他充分利用了IBDP課程,沒有參加任何硬核比賽,課外活動也很少,考上了硬核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專業。IBDP學生S考上了追求極高學術指標的芝加哥大學,沒有參加任何高難度學科比賽和頂尖的暑期學校。
上海有很多學校開設了IB課程,比如上海國際高中、協和國際學校、平和國際學校、世界外國語學校等。上海的IB學校質量也是全國最好的。你只要向學校詢問“往年學生的IB全球考試平均成績”就可以簡單判斷學校的IB課程水平。
接下來是A-Level。A-Level是最早進入中國大陸的國際文憑課程,由劍橋大學開發,是英聯邦體系下的大學預科課程,最早引入中國,是應試型中國學生最能適應的課程,被稱為全英式高考。
A-Level知識點難度是三大課程體系中最難的,其實課程選擇很豐富,但國內學生普遍選擇數學、物理、經濟等課程。主要原因是國內很多A-Level中心缺乏開設歷史、哲學或者第二外語、戲劇等課程的師資,另一方面很多中國學生的能力還不足以挑戰這些課程。
同時,大部分A-level學生申請英國,除了牛津、劍橋,以及部分G5專業外,大部分只需要三門課程就能達到申請大學的要求。
接下來是AP課程,這個課程已經被不同的學校本土化,是附屬于某一門課程的非文憑課程。首先要明確的是,與IB和A-Level不同,AP并不是文憑課程。
AP全稱是 ,是為了讓一些有空閑時間的美國學生可以提前學習大學知識,然后參加相應的AP考試,如果取得4-5分,幾乎所有大學都可以轉換成大學學分,從而讓他們擁有在大學階段免修這門課程的權利。
注意,學生不一定要上AP課才能參加AP考試!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附中學生就讀公立學校,優秀學生從9年級開始通過自學或校外培訓參加AP考試。如果考試成績不理想,學生有權不將成績提交給美國大學。
再說一遍,你不可能通過上AP課程就拿到高中畢業證!這也是為什么國內上AP班的學生除了上AP課程外,還必須學習另一套高中課程。
2、如果你不知道三大課程體系的“缺點”,三大課程體系的“優點”可能就不會成為你的優勢。
你慎重選擇,當然是因為學校質量好,課程體系好,對吧?但在親眼目睹和陪同無數十年級學生掙扎,更可憐的十一年級學生掉入陷阱后,我們呼吁學生和家長們,首先了解你所就讀的課程體系的“劣勢”,這樣你才能讓它的“優勢”成為你的優勢。
IBDP的優點是可以文理兼修初中ap物理,可以寫EE,可以思考TOK,還可以做運動、志愿者、藝術、CAS,但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這是“劣勢”。國內大部分IB學校9-10年級開設IGCSE課程或自主設計的Pre-IB課程,11-12年級開設IBDP課程。比如上海的包校和協和古北開設ICGSE+IBDP,平和、世外開設Pre-IB+IBDP。
如果你初三就讀公立學校,中考能過重點線,英語也不差,10年級的數理化IGCSE課程可以當成興趣愛好,經濟和商科好像也不難過,英語好像只要努力就可以過,這時候你就會把別人說IB難當成笑話了。
進入11年級的IBDP階段,如果你還抱著“我來這里就是為了學知識、拿成績”的態度,那么學術性的閱讀寫作、IA、TOK、EE會讓你應接不暇。你聽說過11年級IB學生掉頭發、天天熬夜、肝功能衰竭嗎?原來是這樣。
如果你的學術閱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不足,那么學習IB將會相當有挑戰性。現在就開始彌補吧。除了學習托福英語,你還需要學習學術閱讀和寫作,完成一個PBL項目訓練,加入一個俱樂部,集體完成一個團隊任務,以在體系內對接IBDP。
國際學校對接IBPD,重點是填補知識點的空白,特別是數學知識點和英語語法。基礎要鞏固,答題技巧要訓練和提高。無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要掌握基本的時間管理方法和技巧,掌握目標管理、任務拆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再說說A-level,A-level的優點是跟體制內的學習和考核方式比較類似,學生比較容易適應。缺點是為什么要讀國際學校?進了國外大學以后怎么適應未來?
我給大家講個小故事,一個初中時做機器人、玩FRC的學生,原本以為是理工科的,九年級考進上海某著名A-level學校后,十年級暑假跟我說想報歷史專業。我當時震驚了,問:為什么?他說他每天練數理化題,但只練英文,目標是考牛津劍橋,每天練題到凌晨1-2點。這跟高考有什么區別?
在歷史課上,我可以讀到有趣的故事,還可以寫文章,所以我對歷史產生了興趣。如果讓我再選擇一次,我肯定不會來這所學校讀高中。
另一所著名公立高中的A-level國際班就沒有那么多優秀學生了。牛津劍橋并不是他們學校的目標,學校里的學生基本都修三門A-level課程。這位學生選了數學、物理和經濟學,想申請美國大學,現在情況很糟糕,課程不夠好,文理科都覆蓋不到。學校的課外活動包括一些知識競賽,很少有項目型活動,社團不夠活躍,更別提慈善活動了。這讓學生的簡歷變得非常單薄,需要嚴重依賴校外項目來補充。
為什么?英國大學除了G5以外都不用這些,就算是G5,他們也不在乎你是做慈善還是辦社團。如果你數理化水平不夠好,興趣愛好多,又不確定專業,還想申請到好的美國大學,讀A-level學校就是災難。
最后說說AP。AP的優點是可以是IB也可以是A-level,重要的是你學校的課程和師資支持,教育理念和目標。缺點是如果你就讀的學校的課程和師資支持不符合你的需求,教育理念和目標和你不一致,你該怎么辦,怎么處理?你需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些AP學校大肆驅使學生參加AP考試,十幾門AP考試5分出頭的學生大有人在,GPA相差0.1分的學生也大有人在。同時要求學生在11年級前達到托福110分,同時建議學生參加知識競賽。這跟中國的高考有什么區別?只不過比高考多了幾項硬性指標而已。這不是要害死我們的孩子嗎?
我們曾經有一位學生,考了13門AP,全部得了5分,但最終還是沒能考上美國排名前20的大學。原因是什么呢?是其他方面的不足,比如影響力項目不夠,利他經驗不夠,活動持續性不夠等。
另外,要注意綜合課程。綜合課程是把國內高中課程和AP課程綜合起來的。這樣你就要修10門課貝語網校,包括你從來沒有學過的經濟學和心理學,還有很難的AP數學、物理和化學,所以你得堅持住。
對于AP學生來說,關鍵是根據自己的學術能力和未來可能申請的專業選擇合適的課程。方法是關注學校的成績單+。如果是公立學校國際班,需要通過活動、暑期學校、比賽、標準化考試等方式為自己背書;如果是純國外的國際學校,需要思考自己未來申請的方向,在匹配學術能力的同時安排4年的課程選擇。
3. 如果你不知道三大課程體系的優勢,你可能無法在學校里茁壯成長
從知識點深度來看,A-level大于AP,AP大于IB;從學科跨度和知識應用度來看,IB大于AP,AP大于A-level;從重視團隊合作和社會責任感來看,IB大于AP,AP大于A-level;從學術閱讀和寫作要求來看,IB大于AP,AP大于A-level。當然,也有例外的A-level和AP學校,比如深圳外國語大學和上海WLSA。
深圳國際學校是為數不多的提供純英國A-level課程的學校,比如開設了EPQ課程,對學術寫作的要求不低于IBDP的EE和AP;上海WLSA和SDP對學術閱讀、寫作和團隊合作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
所以你需要了解什么是IBDP的IA/TOK/EE/CAS,什么是AP/,什么是A-Level的EPQ,什么是WLSA,什么是上海的SDP,了解這三大課程各自的優勢和特色課程,以及如何在大學申請中運用它們。
要懂得如何將課程體系優勢與學校優勢結合起來,把學校的主要作業升級為競賽、論文的提案,做到一物多用。充分利用課程體系優勢,為本來就很忙碌的學生減輕負擔,這樣學生就能抽出更多的時間做一些個性化、有特色的活動,對抗日益殘酷的“內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