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微課堂(ID: )
文 | 何彥偉
本書對高中物理教學中教材各章各節的知識要求、重點、難點、疑點、易錯題、物理思想方法、重要練習等進行了梳理,幫助物理教師理清物理教學與學習思路,歡迎分享給各位從事物理教學與學習的師生,希望可以幫助解救國家課改后中學物理師生的選擇困境。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重點難點復習
第五章 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5.1 尋找守恒量
教學要求:
1.通過例子理解能源;
2.了解自然界中能量形式的多樣性及其轉化。
教學重點:
使學生明白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在物理學的發展中,能量的概念幾乎與人類對能量守恒定律的認識同步發展。能量的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一個守恒定律。自然界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關系。“機械能守恒定律”這個名詞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要學生表達自己對它的理解卻并不容易。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教材,提出一些問題。
教學難點: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守恒的概念,教師除了可以演示斜面實驗外,還可以演示滾動擺實驗和單擺實驗貝語網校,并講解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物體好像“記住”了自己最初的高度,即某個量是守恒的。
教學疑惑:
為何以及如何節約能源?
容易犯的錯誤:
能源轉換不是能源消失
教學資源:
1. 教材中值得關注的主題:伽利略的斜面實驗;
2.重要的思維方法:節約的思想。
5.2 工作
教學要求:
1、了解工作的概念及工作的兩個要素;
2、知道功是一個標量,理解功的計算公式W=Flcosα,并能進行相關的分析和計算;
3.理解正功和負功的物理意義;
4.舉例說明功是能量轉換的一種尺度。
教學重點:
1.理解工作的概念;
2.掌握工作的計算。
教學難點:
1.了解正向和反向工作;
2.總功的計算。
教學疑惑:
1. 公式W=Flcosα不是普遍適用的。它只適用于大小和方向恒定的恒定力所做的功。
2.式中各個字母的正負值:F、l均為正值,W的正負值取決于cosα的正負值;
3. l的確切含義:這本教科書說l是物體位移的大小,因為高中考查的對象是點質量,物體的位移與“點質量受力”的位移一致;
4.功和物體的運動狀態、運動形式無關。
容易犯的錯誤:
1、參考系問題:位移l是相對于參考系的,對于不同的參考系,同一過程計算出來的功會有所不同,為了避免這種“不確定性”,中學物理中一般約定,計算功時是以地面作為參考系,而不是其他任何物體。
2. 角α的意義及范圍:角α是“力的方向與位移方向”之間的夾角,可結合課本題目和練習一,提醒學生注意。
3.F 和 l 同時發生。
教學資源:
1.教材中值得關注的題目:書后的例題、練習:1、2、3、4;
2.重要的思維方法:
①W=Flcosα公式:力的一次分解:沿垂直于位移方向和平行于位移方向分解W=(Fcosα)l,位移的第二次分解:沿力的方向和垂直于力的方向分解W=F(lcosα)。
②總功解:一是求合力W=α,二是求各力所作的功W=W1+W2+……
5.3 電源
教學要求:
1、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定義及計算公式;
2、了解功率、力與速度之間的關系,并能運用其解釋和計算汽車啟動、行駛等相關問題;
3、區分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瞬時功率與平均功率;
教學重點:
1、理解公式P=Fv的含義;
2.了解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教學難點:
發動機的額定功率與車輛最高速度之間的關系。
教學疑惑:
P=Fv中,F為恒定力,當F為恒定力時,v為平均速度,即平均功率,v為瞬時速度,即瞬時功率;當F為可變力時,v為瞬時功率,即瞬時功率。
容易犯的錯誤:
1.區分“速度”和“大小”。
2、在理解P=Fv時,很容易停留在簡單直觀的印象,認為牽引力越大,加速度越大,最終速度也越大。既然得出速度和牽引力都受到功率制約的結論,同學們自然會覺得這與生活經驗相悖。
教學資源:
1. 教材中值得關注的習題。書末有例題、練習3、4;
2、重要的思想方法:極限思維。
5.4 重力勢能
1.教學要求:
1、知道重力所作的功與路徑無關,體驗建立重力勢能概念的過程;
2、理解重力勢能及其定義,知道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所作功的關系;
3.理解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2.教學重點:
重力勢能的概念及計算。Ep=mgh
3.教學難點:
重力所作的功和重力勢能的變化之間的關系。
1、引力所作的功與路徑無關,只與起始和終止位置有關。
(2)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增加。
重力做負功,重力勢能減少。
(3)ΔEp=-WG
4.教學疑惑:
重力勢能的概念
5.容易犯的錯誤:
了解重力勢能。
(1)重力勢能是一個狀態量,也是一個標量;
(2)重力勢能是相對的;
(3)重力勢能屬于物體與地球構成的系統。
6.教學資源:
1.教材中值得關注的題目:書后的練習2、3、4;
2、重要的思想方法:極限思維。
5.5 探索彈性勢能
教學要求:
1、理解彈性勢能的概念,知道彈性勢能的大小與變形有關。
2、學習和掌握探索彈性勢能表達式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探索彈性勢能表達式的過程:
1. 提出假設:根據彈力的性質以及彈性勢能的定義,分析與彈性勢能大小有關的物理量及可能的表達式。
2、確定彈性勢能的計算方法:拉力克服彈簧力所做的功等于彈簧增加的彈性勢能。
3. 從恒定力 W=Fl 所做的功開始,畫出力與位移的圖,并推導出彈性勢能的表達式 EP=kx2/2。
教學難點:
拉力(變力)所作功的計算
學生疑惑:
重力勢能是相對的,那么彈性勢能的大小也是相對的嗎?
學生常犯的錯誤:
學生們往往以為,始末位置處力之和的一半就是平均力,殊不知,只有當力隨位移呈線性變化時,始末位置處力之和的一半才可以作為平均力來計算功。
教學資源
書P16:說說看:在上面的探索中,我們規定了彈簧在自然狀態,也就是既不被拉伸也不被縮短時的勢能為“0”,那我們能否規定彈簧在任意長度時,其勢能都為“0”呢?“勢能?說說你的想法。
重要思想與方法:勢能是相對的,彈簧力做正功時,彈性勢能減少,彈簧力做負功時,彈性勢能增加:彈性勢能的變化與“0”勢能調節無關。
5.6 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閱讀《探究思路》,掌握實驗設計的指導思想。
2.掌握實驗技能,學會數據處理。
教學重點:
探索思路與操作技巧
1. 本實驗并沒有具體測量橡皮筋對小車所作的功,而是讓每根橡皮筋對小車所作的功W,以探究小車的速度與橡皮筋所作的功之間的關系。
2、實驗時需注意以下問題:同一橡皮筋的選用及固定、小車阻力的平衡、紙帶上適當點間距離的測量。
教學難點:
篩選并固定相同的橡皮筋。
學生疑惑:
彈力所作的功和速度之間的函數關系。
學生常犯的錯誤:
橡皮筋和小車的操作。
教學資源:
書 P18:試一試。使用 Excel 繪制一個圖形,以顯示橡皮筋對汽車所做的功與汽車速度之間的函數關系。
指導思想:讓學生初步學會利用計算機處理相關實驗問題。
5.7 動能與動能定理
1.教學要求:
1. 理解動能及其表達式EK=mv2/2
2.掌握動能定理及其推導過程
3.學會運用動能定理分析、解釋和計算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4.了解從能量角度解決力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教學重點:
1)動能的表達
2)動能定理的推導及公式中各量的意義
3)利用動能定理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4)理解使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而不是使用牛頓運動定律的優勢
3.教學難點:
利用動能定理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4.學生疑惑:
動能也是相對的。動能定理相對于哪些參考系適用?
5.學生常犯的錯誤:
①認為動能是有方向的,如果物體的速度不變,但方向由右向左改變,就認為動能發生了變化。
②合計功的計算常常有錯誤。
6.教學資源:
在第四章中我們利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了一個問題:某民航客機客艙緊急出口處的安全氣囊為一個連接出口與地面的斜坡,設斜坡高3.2m,長4.0m,一質量為60kg的人沿斜坡滑下,所受阻力為240N,求該人滑到底部時的速度。請利用動能定律回答這個問題。
指導思想:比較利用牛頓定律和利用動能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從能量角度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5.8 機械能守恒定律
教學要求
1.理解函數與勢能的相互轉化
2.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和適用條件
3.能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機械問題
教學重點
1. 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中的函數關系
2. 理解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教學困難
1.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判斷
2. 物理過程和狀態的選擇
疑慮
1. 理解機械能的概念
2、當機械能不守恒時,它的變化對應于除重力和強力以外的其他力所作的功。
容易出錯的地方
1.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導
2.制度選擇與法律表達
教學資源
1.教材中值得關注的話題:
書上P23的例子,體現了利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的優越性
2.重要的思維方法
①用能量視角解決力學問題
②理解聯系現實的思想
5.9實驗: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驗證
教學要求
1.了解實驗原理、思路和方法
2.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教學重點
1. 嘗試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2. 體驗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過程,學會如何處理數據
教學困難
1. 控制實驗條件以滿足保護條件
2.實驗誤差分析
疑慮
1.紙帶選用的要求及其加工方法
2、由于阻力的存在,動能的增加量必定比勢能的減少量略小。
容易出錯的地方
1. 實驗步驟順序
2. 數據處理方法的選擇
教學資源
1. 教材中值得關注的主題:設計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2.重要思維方法:實驗數據處理與誤差分析
5.10 能量與能量守恒定律
教學要求
1.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理解該定律的意義
2.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分析、計算與能量守恒定律有關的綜合問題。
3. 了解能量耗散,認識到節約能源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2. 能量轉換和守恒定律的應用
教學困難
1. 了解能量的概念、能量轉換與做功的關系
2. 能量耗散
疑慮
1.自然界中能量的轉化和傳遞是有方向性的
2. 能源是守恒的,不能被毀滅,那我們為什么需要節約能源呢?
容易出錯的地方
1. 與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混淆
2.能運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資源
1. 教材中值得關注的題目:P30.Ex3,開放式練習,有多種答案
2.重要的思維方法:
①樹立科學世界觀,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②運用守恒定律的思想分析實際問題。
第 6 章 曲線運動
6.1 曲線運動
教學要求:
1. 知道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
2. 了解曲線運動的條件
3. 感受飛鏢和鋼球的曲線運動
教學重點:
1.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軌跡曲線的切線方向
2. 曲線運動的受力條件是合力與速度不在一條直線上
3.曲線運動的本質是變速運動
4、曲線運動的特點是速度方向沿軌跡曲線的切線方向,合力分布在軌跡的兩側。
教學難點:
1.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軌跡曲線的切線方向
2.利用曲線運動的特點解決實際問題
3. 用物理語言描述某種實際的曲線運動
疑問:
P33圖6.1-4中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軌跡曲線的切線方向,怎么解釋?取極限,把曲線變成直線,是否缺少解釋?
容易犯的錯誤:
彈道曲線與速度、合力的關系
思考方法:
1.物理概念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抽象,例如曲線運動的速度和方向的概念。
話題:
1. P34(3):通過練習,學生能分析、總結彈道曲線與速度、合力之間的關系。
6.2 運動合成與分解
教學要求:
1. 認識分離運動與聯合運動的等效性
2. 理解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概念
3.能用坐標系描述物體的單獨運動和組合運動
4.能運用平行四邊形法則分解和合成運動
教學重點:
1. 認識分離運動與聯合運動的等效性
2.能運用平行四邊形法則分解和合成運動
教學難點:
1. 能用坐標系描述物體的單獨運動和組合運動
2.能運用平行四邊形法則分解和合成運動
疑問:
使用平行四邊形規則分解和合成運動
容易犯的錯誤:
1.實際應用中,有意義的運動合成與分解應以實際的運動趨勢為依據。
思維方法:按照平行四邊形法則,合成和分解運動矢量
話題:
1. P37 (2) 運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研究實際運動,解決實際問題
2. P37 (4) 運用坐標系描述物體的個體運動和組合運動,加深對組合運動和個體運動的理解
6.3 探究水平拋射運動規律
教學要求:
1.通過實驗體會水平拋射運動規律
2. 通過比較運動,找到水平運動的規律
3. 通過對水平投影軌跡的研究,了解了數據處理的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體會水平拋射運動規律
2. 通過比較運動,找出水平拋物運動的規律
教學難點:
1. 通過比較運動,找出水平拋射運動的規律
2.通過對水平投影軌跡的研究,了解了數據處理的方法
疑問:
1. 在實驗 6.3-3 中,由于實驗設置的原因,盡管兩個球不是水平運動,但它們似乎同時落地。再加上人耳的最小分辨時間為 0.2s,因此很難正確得出兩個球同時落地的結論。一個結果
2. 實驗6.3-4中,實驗誤差有時相當大,如何正確處理實踐與理論的關系,特別是在規律不明的情況下?
容易犯的錯誤:
通過對水平投影軌跡的研究,我們了解了一種數據處理的方法
思考方法:
1、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物理學的基礎。
2.通過比較已知運動與未知運動,找出未知運動的規律
話題:
1. P40《說說看》,通過現代科技探索水平拋物運動規律
2. P40(2),通過傳統實驗方法與裝置探索水平拋射運動規律
6.4 拋射運動定律
教學要求:
1.了解水平拋射運動的特點
2.能運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研究水平和斜拋運動
教學重點:
1. 水平拋射運動定律
2.斜拋運動定律的推導
教學難點:
1.用數學函數描述拋射物運動的軌跡
2. 研究在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拋射體的運動軌跡
疑問:
斜拋運動定律的推導
容易犯的錯誤:
1. 關于水平投擲的幾個重要結論
2. 關于斜拋運動的幾個重要結論
思考方法:
1. 利用矢量合成與分解的方法,根據運動獨立性和等時性原理,研究水平和斜向拋射運動。
話題:
1. P37 (2) 通過實例分析感知速度的合成與分解的具體應用
2. P37(3)(4)通過畫出實物圖(頂視圖)和函數圖高中物理黃金代換公式,了解物體曲線運動的軌跡及部分運動與合成運動的關系
6.5 圓周運動
教學要求:
1、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知道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
2.了解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各種物理量的概念和定義。
3.了解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并能利用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重點:
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各種物理量的概念和定義。
教學難點:
勻速圓周運動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及其應用。
疑問:
怎樣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角速度不變和“勻速”的含義。
容易犯的錯誤:
勻速圓周運動的周期性問題
教科書中值得注意的主題:
教材第47頁利用勻速圓周運動的知識來測量自行車的前進速度,主要要求學生認識并能應用勻速圓周運動中繞同一軸旋轉的物體有相等的角速度,皮帶或齒輪傳動的物體邊緣的線速度也相等。
6.6 向心加速度
教學要求:
1: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能利用向心加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重點:
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教學難點:
非直線上速度變化的討論及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導。
疑問:
向心加速度方向的推斷
容易犯的錯誤:
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
教材體現的思維方法:
學生應懂得如何運用極限法討論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6.7 向心力
教學要求:
1:通過實驗體會向心力的方向,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理解向心力的公式。
3:了解變速圓周運動和一般曲線運動的分析方法。
教學重點:
勻速圓周運動中向心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其公式是什么?
教學難點:
能分析具體問題中的向心力。
疑問:
作用于物體的合外力是不是使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容易犯的錯誤:
確定向心力的來源。
教科書中值得注意的主題:
課本第55頁第4題,本題可以討論半徑變化時繩子上角速度、線速度、拉力的變化。
6.8 生活中的圓周運動
教學要求:
1:能分析生活中圓周運動中向心力的來源。
2:能利用向心加速度與向心力公式計算具體問題。
3:關注生活中的離心現象,能分析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教學重點:
分析生活中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的來源。
教學難點:
能分析具體問題中向心力的來源并進行計算。
疑問:
分析做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的力,確定向心力的來源。
容易犯的錯誤:
向心力的來源。
教材體現的思維方法:
通過勻速圓周運動實例的分析,灌輸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 7 章 引力與太空飛行
7.1 行星運動
教學要求
1.了解地心說和日心說兩種不同的觀點;
2.了解開普勒對行星運動規律的描述;
3.應用開普勒三大定律解釋和研究行星(或衛星)的運動;
4.了解人類認識行星運動的過程。
教學重點
地心說和日心說、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
教學困難
由第二定律我們知道,行星在近日點的速度越大,在遠日點的速度就越小,行星從近日點向遠日點運動的過程,就是一個速度逐漸減小的過程。
疑慮
開普勒第一定律告訴我們高中物理黃金代換公式,所有行星和太陽的軌道都是橢圓形,太陽位于所有橢圓形的一個焦點上。事實上,大多數大型行星的軌道非常接近圓形,所以我們在中學物理中就學過這一點。在解決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問題時,行星的運動被近似為勻速圓周運動。
容易出錯的地方
開普勒第三定律是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定律,同樣適用于衛星繞行星運動,K值和衛星無關,只和行星有關,繞同一行星運轉的衛星K值相同,繞不同行星運轉的衛星K值不同。
教學資源
(1)教材中值得關注的主題;
托勒密、哥白尼、第谷、開普勒對行星運動和物理學史的貢獻等題型在近幾年的高考中都有出現,大家要多加注意。這類題型在全國各類高考試卷中頻繁出現,不僅考驗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考驗考生從材料和信息中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和綜合能力。這類題型一般由信息提供部分和提問部分兩部分組成。
(二)重要思維方法
通過對托勒密、哥白尼、第谷、開普勒等科學家對行星運動規律的研究的介紹,讓我們體會到前人對自然奧秘不懈探索的精神和對科研一絲不茍的態度,體會到科學的重要性,結論總是在頑強而曲折的科學實踐中悄然到來。
7.2 太陽與行星之間的引力
教學要求
1.知道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與行星的質量以及行星與太陽之間距離的平方成正比。
成反比。
2.知道太陽的引力與太陽的質量成正比,與行星與太陽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3.知道太陽與行星之間的引力與太陽的質量、行星的質量以及兩者之間的距離成正比。
與的平方成反比。
教學重點
1. 科學家的不同猜想
2. 太陽對行星的引力
教學困難
1.為什么行星的軌道可以視為圓形?
2.引力與半徑的關系;
3. 太陽和行星的引力與質量的關系。
容易出錯的地方
1. 初學者容易在同一道題中用符號r來代替兩個不同的半徑(例如用r表示地球半徑,又用r表示地球繞太陽旋轉的半徑,這容易造成錯誤)。
2、不能合理運用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公式。
教學資源
(1)教材中值得關注的主題;
(教材:問題與練習 2)在研究行星的引力時,我們以左邊的三個方程為基礎,推導出右邊的關系。左邊的三個方程中,有些可以在實驗室中求解。有些無法在實驗室中驗證。你是如何得到這些無法在實驗室中驗證的信息的?
注:探究題是近年來高考試卷中常見的題型之一,這與新課程改革相契合,必須引起重視。
(2)重要的思維方法:
這是一本極好的科學教育教材,通過猜想、模型簡化、利用向心力公式、開普勒定律、牛頓第三定律等知識進行數學推理和計算,最終揭示事物的本質規律,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科學探究興趣和務實的科學探索精神。
7.3 萬有引力
教學要求:
1.了解每月的檢查情況。
2。了解普遍重力的定律和重力常數的確定。
3。掌握基于普遍重力定律計算重力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假設I:“天堂”的力量和“地球”的力量可能來自相同的起源?
2。“月球 - 地球”測試,這個大膽的想法需要事實驗證
3。普遍重力定律
4。重力常數的測量:重力常數的值和單位。
教學難點:
一般物體之間的通用引力不等于集中物體質量的粒子之間的通用引力,因此不能使用公式F = GM1M2/R2直接計算出來。
懷疑:
萬物之間的引力是具有相同性質的力。
容易犯錯:
R在普遍重力定律中的價值。
教學資源:
1。教科書中值得關注的話題。
鑒于rmoon = 3.8×108m,tmoon = 27.3天,g = 9.8m/s2,找到amoon/g =?
2。思維方法:
a。
b。
c了解物理常數的數量級的重要性。
7.4重力理論的成就
教學要求:
1。掌握測量地球質量的方法。
2。了解使用普遍重力理論發現未知天體的過程。
3.掌握了應用普遍重力定律來計算天體質量的方法,并了解天文學中普遍重力理論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1。“稱重”地球的質量 - “黃金交換”
2。計算天體的質量m
3。計算天體的密度ρ
4。發現未知的天體
教學難點:
計算天體的密度
教學疑問:
發現未知的天體
容易犯錯:
計算天體的質量和密度
教學資源:
1。教科書中值得關注的話題
鑒于月球的質量為7.3倍,其半徑為1.7×103公里,在月球表面的自由秋天加速度是什么?
2。重要的思考方法
將天體運動視為均勻的圓形運動
7.5太空旅行
教學要求
1。了解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并理解并能夠計算第一個宇宙速度
2。計算不同軌道中人造衛星的速度和時期
3。注意人類在航空航天和太空發展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4。了解我國家航空業的發展,并通過咨詢材料來發展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
1。衛星
2。三個宇宙速度
3。夢想成真
教學困難
在衛星軌道半徑R的五個物理量中,線性速度υ,角速度ω,周期t和中心加速度a,當物理量變化時,其他四個必須同時改變。
疑慮
當衛星繞地球繞地球繞,衛星上的重力提供了衛星所需的中心力,使衛星繞地球繞地球,而重力指向地球中心,地球的中心必須是衛星平面的圓形軌道的中心。
容易出錯的點
發射速度:必須向軌道發射衛星的速度。
軌道速度:衛星旋轉地球的速度。
第一個宇宙速度是人造衛星操作的最大速度和衛星發射的最低速度。
教學資源
1。教科書中值得關注的話題
金星的半徑是地球的0.95倍,其質量是地球的0.82倍。
2。重要的思維方法
在得出第一個宇宙速度的兩個不同表達式時,請注意使用替代方法
7.6古典力學的局限性
教學要求
1。對經典力學的時空觀點和相對性的時空觀點獲得初步理解,并了解相對性對人類對世界的理解的影響。
2。通過示例,對經典力學的發展過程和巨大成就獲得初步理解,并了解經典力學的局限性。
3。在微觀世界中獲得對量化現象的初步理解。
教學重點和困難
1。經典力學的成就和局限性
2。從低速到高速
3。從宏到微觀
4。從弱重力到強力
疑慮
只要天體的實際半徑比其重力半徑大,愛因斯坦重力理論與牛頓的重力理論計算的力不是很大。
容易出錯的點
經典力學應用的范圍:低速,宏觀對象的運動。
量子力學的研究對象:高速,微觀對象的運動。
教學資源
重要的思維方法
通過牛頓和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引入古典力學和量子力學理論,我們可以欣賞高級科學家在探索自然之謎及其對科學研究的細致態度時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并意識到科學結論始終在頑強的科學練習中得出。
高中物理微型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