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每次做完物理試卷,你都覺得自己考得不錯,但是當你答題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還是犯了很多錯誤。你忽略了哪些知識點?快來看看這些知識點你犯錯最多的是幾個!
?1.力分析常常會遺漏很多“力”
物體受力的分析是物理學中最重要、最基礎的知識。分析方法有“整體法”和“分離法”兩種??梢哉f,物體的受力分析貫穿了整個高中物理。
如力學中的重力、彈力(推、拉、升、壓)和摩擦力(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電場中的電場力(庫侖力),磁場中的洛倫茲力(安培力) , ETC。 。
在力分析中,最困難的是確定力的方向。最常見的錯誤是在力分析中經常遺漏某個力。
尤其是“力、電、磁”綜合題,第一步是力分析。雖然解題思路是正確的,但考生在分析時往往會漏掉一種力(甚至重力),從而少了一種力做功。得到的答案與正確結果相差很大,整個題分就丟掉了。
分析某一力的變化時,采用的方法有數學計算法和動態矢量三角法(注意只有一個力大小和方向不變,第二個力大小變化但方向不變,第三個力就是大方向和小方向都變化的情況)和極限方法(注意必須滿足力的單調變化)。
?2.對摩擦力的理解模糊
摩擦力包括靜摩擦力。由于它的“隱蔽性”、“不確定性”特征以及“相對運動或相對趨勢”知識的介入,成為一切力量中最難認識和把握的力量。任何問題一旦出現摩擦,難度和復雜性就會增加。
最典型的是“傳送帶問題”,它可以包括所有可能發生摩擦的情況。
建議同學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認識摩擦:
(1)物體所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總是與其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這里的困難在于相對運動的理解;需要說明的是,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靜摩擦力,但在計算中往往等于最大靜摩擦力。另外,在計算滑動摩擦力時,該正壓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體所受的靜摩擦力總是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顯然,最難理解的就是“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的判斷。可以用假設法來判斷: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摩擦力,那么物體會向哪里移動呢?該假設下的運動方向就是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還應該注意的是,靜摩擦力的大小是可變的,可以通過物體的平衡條件來求解。
(3)摩擦總是成對出現的。但他們在工作時不一定成對出現。最大的誤解之一是摩擦就是阻力,摩擦所做的功總是負的。靜摩擦力或滑動摩擦力都可以是驅動力。
(4)對于一對同時摩擦力所做的功,應特別注意下列情況:
也許兩者都沒有任何作用。 (靜摩擦情況)
也許兩者都在做消極的工作。 (比如子彈擊中迎面而來的木塊)
一個人可能做積極的工作,另一個人可能做消極的工作,但他們所做的工作的價值不一定相等。兩個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靜摩擦力可能不做任何功),可能小于零(滑動摩擦力),也可能大于零(靜摩擦力成為驅動力)。
也許一個人做消極的工作,另一個人不做任何工作。 (例如子彈擊中固定木塊)
可能一個人在煉正功,另一個人則沒有。 (如傳送帶承載物體的情況)
?3.對彈簧的彈力有清晰的認識
當彈簧或彈力繩發生變形時,其彈力會發生有規律的變化網校頭條,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變形不能突然改變(繩子或支撐面的力可以突然改變)。
使用牛頓定律求解物體的瞬時加速度時應特別注意。另外,當彈性勢能轉化為其他機械能時,嚴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物體落在垂直彈簧上時的動態過程是速度最大的情況。
?4.對“細繩燈桿”有清晰認識
在受力分析中,弦和光棒是兩個重要的物理模型。需要注意的是,繩子上的力總是沿著繩子朝向它的收縮方向,而光桿的情況很復雜,可以沿著桿子。 “拉”和“支撐”的方向不一定沿著桿的方向,應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5.將小球“綁”在繩子或光桿上并進行圓周運動時的情況與在環或圓管中進行圓周運動的情況進行比較。
這類問題常常討論球處于最高點時的情況。事實上,用繩子綁住的球類似于光滑環中的運動。剛經過最高點意味著繩子的張力為零,環內壁對球的壓力為零,只有重力作為向心力。
用桿“綁”著的球類似于圓管中的運動。只要經過最高點就意味著速度為零。因為桿和管的內外壁對球施加的力可以是向上的、向下的,也可以是零。還可以結合汽車行駛過“凸”橋和“凹”橋的情況來進行討論。
?6.對物理圖像有清晰的理解
物理圖像可以說是物理考試的必備內容??梢詮膱D像中讀取相關信息并利用圖像快速解決問題。隨著試題的進一步創新,除了常規的速度(或速率)-時間、位移(或距離)-時間等圖像外,現在還出現了各種物理量之間的圖像。
理解圖像的最佳方法是兩個步驟:
首先我們要了解坐標軸的含義;其次,要把圖中描述的情況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7.清楚地了解牛頓第二定律 F=ma
首先,這是一個向量表達式,這意味著a的方向始終與產生它的力的方向一致。 (F可以是合力或分力)
其次,F、a與“m”一一對應,切不可囂張。這常常會導致解決問題時出現錯誤。主要表現在解決連體的加速度情況。
第三,將“F=ma”變換為F=m△v/△t,其中a=△v/△t,則得出△v=a△t。這是“力、電、磁”綜合題中的內容。 “微量元素法”應用范圍廣泛(近年來不斷試驗)。
第四,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是必須掌握的關鍵實驗。應特別注意:
(1)注意實驗方法采用受控變量法;
(2)注意實驗裝置和改進裝置(光電門)、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板的質量與小車的關系等;
(4)數據處理時注意紙帶勻加速運動的判斷,采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使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5) 從“aF”和“a-1/m”圖像中出現的錯誤分析正確的錯誤原因。
?8.清楚了解“機車啟動的兩種情況”
以恒定功率和恒定牽引力啟動機車是動力學中的典型問題。這里需要注意兩點:
(1)恒功率起動時,機車始終作變加速度運動(加速度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大);恒牽引力起動時,機車先做勻加速運動,達到額定功率后,再做加速運動。最終的最大速度,即“結束速度”為vm=P量/f。
(2) 識別這兩種情況下的速度-時間圖像。曲線“漸近線”對應的最大速度
還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物理34,當物體在變力作用下進行變加性運動時,有一個重要的情況:當物體所受的合成外力平衡時,速度有最大值。即有一個“整理速度”,這在電力中經常出現。
例如,當“串”在絕緣棒上的帶電球在電場和磁場的共同作用下發生變化并加速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在電磁感應中,這種現象比較典型,即一根導體棒在重力和隨速度變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會出現一個平衡力矩。該時刻是加速度為零且速度達到極值的時刻。
對于任何關于“力、電、磁”的綜合問題都是如此。
?9.對物理的“變化量”、“增量”、“變化量”、“減少量”、“損失量”等有清晰的認識。
在研究物理問題時,我們經常會遇到某個物理量隨時間的變化。最典型的表達式是動能定理的表達式(所有外力所做的功總是等于物體動能的增量)。這時候就會出現兩個物理量在不同時刻相減的問題。學生常常會隨意用較小的值減去較大的值,從而造成嚴重的錯誤。
事實上,物理學規定任何物理量(無論是標量還是矢量)的變化、增量或變化都是后者減去前者。 (向量滿足向量三角形規則,標量可以直接進行數值相減。)正結果為正,負結果為負。而不是將“增量”誤解為增加的數量。顯然,減少和損失的量(例如能量)是后一個值減去前一個值。
?10.兩個物體運動過程中的“追趕”問題
高考中常見的兩個物體運動過程中出現的追分題,但考生在此類題上卻經常失分。
常見的“追類別”無外乎以下幾種組合:
以勻速、勻加速或勻減速運動的物體追逐另一個也以勻速、勻加速或勻減速運動的物體。顯然,兩種變速運動,特別是其中一種是減速運動,情況更為復雜。雖然“追”有一個臨界條件,即等效距離或等效速度的關系,但我們必須考慮到減速物體在“追”之前停止的情況。
解決此類問題除了使用數學方法外,通過相對運動(即以物體為參考)和繪制“Vt”圖,往往可以快速清晰地解決問題,從而贏得考試時間并擴展思維。
值得注意的是,最困難的傳送帶問題也可以歸為“追逐問題”。另外,在處理圓周運動追逐物體的問題時,最好采用相對運動的方法。
例如,不同軌道上的兩顆人造衛星在某個時刻距離最近。當第一次被問到它們何時最遠時,最好的方法是認為高軌道衛星是靜止的,低軌道衛星被認為是靜止的。以兩個角速度之差的角速度移動。第一個最遠距離的時間等于低軌衛星以兩個角速度之差的角速度移動半圈所需的時間。
?11.最常見的錯誤是使用重力公式
引力部分是高考必修部分。這部分內容的特點是公式復雜,主要以比例的形式出現。其實,只要掌握了規律和特點,就能輕松解決。最重要的是解題時公式的選擇。
最好的辦法是先將相關公式一一列出,即:mg=GMm/R2=mv2/R=mω2R=m4π2/T2,然后根據題目的要求正確選擇公式。
需要注意的事項是:
(1)物體對地球所施加的引力被認為是它的重力(不考慮地球的自轉)。
(2) 衛星的軌道高度應考慮地球半徑。
(3)地球同步衛星必須有固定的軌道面(與赤道共面,距地面高度為3.6×107m)和固定的周期(24小時)。
(4)關注衛星軌道變化。要知道,對于所有繞地球運行的衛星來說,隨著軌道高度的增加,只有其運行周期增加,其他如速度、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等均減少。
?12.與“船過河”有關的兩種情況
“船過河”類問題是典型的運動學問題。過河時一般有兩種情況:
即最短時間(船頭與對岸對齊)和最短位移(船頭向上游傾斜,所得速度垂直于岸邊)的問題。
這里比較特殊的是,在最短過河排水量的情況下,存在船速小于水速的情況。此時船頭航向無法垂直于海岸,需要利用速度矢量三角形進行討論。另外,還有船在岸上勻速拉動的情況,要注意速度的正確分解。
?13.關于“工作和權力”的常見錯誤
功和功率通過力學和電磁學運行。特別是在使用變力時,應仔細處理力的平均值,并且經常使用動能定理。
對于某種力做功的力量,必須正確理解P=F×v的含義。這個公式可能是瞬時功率高中物理34,也可能是平均功率,這完全取決于速度。但無論如何,該公式僅適用于力的方向與速度一致的情況。
如果力垂直于速度,則該力所做的功的功率必定為零(例如,擺最低點處的小球的重力的功率,以及擺錘的支撐力的功率)。物體沿斜坡滑下時的斜率為零)。如果力和速度成一定角度,則需要進行進一步修正。
在計算電路中的功率問題時,要注意電路中的總功率、輸出功率和加熱功率對電源內阻的關系。特別是當電源的最大輸出功率的情況下(即外部電路的電阻小于等效內阻時)。還需要掌握用圖像來描述各種力量變化規律的能力。
?14. 《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筆記
機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條件是只有重力或彈簧的彈力起作用。問題中能否使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光滑”二字。
機械能守恒定律的表達式有很多種,必須仔細區分。如果用E表示總機械能,EK表示動能,EP表示勢能,在字母前面加“△”表示各種能量的增量,那么除了一般表達式,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數學表達式有以下幾種:
E1=E2; EP1+EK1=EP2+EK2; △E=0; △E1+△E2=0; △EP=-△EK; △EP+△EK=0等
需要說明的是,凡是能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的問題,也都可以用動能定理來解決,而且動能定理不需要設置零勢能,這進一步證明了其簡單性和速度。
?15。關于各種“轉彎”情況
現實生活中,環形跑道轉彎、自行車轉彎、汽車轉彎、火車轉彎、飛機轉彎等各種“轉彎”情況都是不同的。它們唯一的共同點是,它們必須有足夠的力量,才能在“轉動”時提供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顯然,不同“轉動”情況提供的向心力不一定相同:
(1)人沿圓形軌道轉動所需的向心力由人的身體傾斜引起的重力分力和地面對腳的靜摩擦力提供;
(2)人轉動自行車的情況與人轉動的情況類似;
(3)汽車的轉彎情況依靠地面對輪胎提供的靜摩擦力;
(4)列車的轉彎主要依靠內外軌高差產生的合力(列車自身重力和軌道支撐力,注意不是列車重力的分量)來實現轉動;
(5)飛機在空中轉彎時,完全依靠機翼改變方向,在飛機上下表面產生壓力差,提供向心力來實現轉彎。
下面我們來嘗試一下這個問題
— 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