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洋注:去年10月,我的博士論文以個人名義授權被中國知網(CNKI)收錄(見:)。之后,幾位同學看完我的博士論文后與我進行了一些討論。最近又出現了一些。現將我的一些發言整理記錄如下,供批評指正。歡迎繼續討論和交流。
1、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科學哲學
坦白說,我個人建議,如果你不是特別有上進心,沒必要在這方面太努力。 “理解科學”更深入,真正深入到科學哲學,甚至整個哲學層面。科學哲學也是一門學科,包括哲學世界,所以“水比較深”。它離我們的科學教育還很遠。
換句話說,水太深了,我們可能很難進出。我個人在這方面有親身經歷。如果有興趣,讀一些基礎科學哲學文獻,讀一些基礎科學哲學書籍,認識幾個在科學哲學界做得比較好的學者,讀一些科學史。我有一些科學哲學的基礎知識和一些常識。我覺得你先樹立一個自己比較滿意的科學觀就好了。
在此基礎上,我想如果我再做一些其他的研究,我可能會對此有更多的了解。但話說回來,對于每一個從事科學教育工作的人來說,在學術生涯中都無法避免這一件事,那就是他必須首先給自己一個答案,他必須首先回答自己“科學”到底是什么?我們和我們自己要向學生傳達什么樣的科學觀呢?你自己首先要明白這一點,我想我可以滿足這方面的需求,然后你就可以選擇。是否專門做這方面的研究,這是我的想法。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我的博士論文,這篇論文已經在CNKI上,在中國知識基礎設施上也可以找到。在我的博士論文中,我也談到了我在做博士論文時最終確立的科學觀。因為我在做《高中物理教材編寫中提出的科學方法研究》,涉及到實際的落實。我們向一線師生展示(教材)時應該樹立什么樣的科學觀?如何建立呢?因為現在科學界對于科學觀有很多說法,我想了想,我個人從研究生到做博士論文,讀了很多科學哲學甚至哲學。自學而已。你可能學得不夠,但你仍然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最后,我在博士論文中確立了我們當前基礎科學教育的科學觀。我想是的。如果您有興趣,歡迎您來看看。也歡迎批評指正。
2.建立自己的科學教育價值觀或哲學觀點
老實說,我博士畢業后。 2018年6月,我重新打開了博士答辯的PPT。最近寫了一篇論文,并與同學們分享。我在2021年10月的研究生班上,又給研究生講授這個東西。我說,這是我畢業三年后第一次說起這件事。
幸運的是,包括您在內的很多老師都反應很好貝語網校,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可能我的博士論文需要照顧到很多方面,不能完全做成純粹理論的東西。但是,作為博士論文,如果沒有理論創新,就不能稱為博士論文。必須具有高度的學術合理性;還要考慮人民教育學會編寫的教材的普及性和現實性;而且還要符合我的導師邢紅軍教授的一些基本的、主導性的學術思想。事物,不可動搖的事物;我們不得不面對一些來自各方面的審查。
所以我覺得需要照顧的領域是比較廣、比較大的。也許這才是博士論文應該做的事情。照顧的領域很大,所以需要平衡的方面有很多,但好在我覺得已經平衡到一定程度了。也許你覺得這篇論文還不錯,還可以,也許這就是原因之一。
其中,我認為關鍵是要找到你這篇論文背后所依據的一個教育價值。具體來說,就是科學方法教育的價值。這種價值觀應該建立在這篇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并且應該與以前的價值觀相聯系,并且應該考慮到各方面的情況。在這種背景下,你必須為科學方法教育樹立適當的價值觀或教育理念。那么也許你也看到了,我最終找到的是一種中間道路,所謂溫和的經驗主義、溫和的現實主義,這樣一種科學方法教育的價值觀或者教育理念。
這種科學方法教育哲學觀的確立是本文寫作的一個重點。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整個文本就無法呼吸,整個文本就沒有主心骨。其實這個突破對于我來說是有一個過程的。盡管有這樣的結果,但最終抓住這一點并不那么困難。大家一看就明白、明白,依然是我們中國老哲學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但其實我覺得這個點的確立過程、這個思考過程高中物理論文免費,還是經歷了一定的艱辛的。
我最終建立了這個中心之后,這個點。我覺得整篇文章都是一脈相承的,我可以毫不猶豫地立刻寫下來。全文有骨氣、有靈魂。我有這樣的感覺。
一篇博士論文需要創新,可能有表面的創新,但最關鍵、最亮眼的創新,我想,應該是“靈魂”的創新吧?如果別人讀了,你的論文就有了靈魂。事實上,我在這方面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一開始,我想讓這篇論文在精神上更美,在靈魂上更美,比一般倫理更超然。眾人見狀,都感到非常的驚訝,也讓大家都覺得,多了幾分刺激。我是有這樣的期待,但是玩了之后,感覺想不通,因為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涉及的方面也很多。經過深思熟慮,我覺得我應該回歸中庸之道。
我們還是需要回到這樣一個中國傳統哲學。當然,也有人在思考過程中閱讀文學,并受到其他文學的啟發,最終確立了它。但我覺得這個建立過程和思考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我就無法理解中庸之道,或者說科學方法的教育哲學如此重要——是這樣,必須是這樣,無可逃避。這是非常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意思是,這和我艱苦的思考過程是分不開的。沒有那段艱苦的思考過程的積累,這篇論文的靈魂就不能稱為靈魂。它可能會變成一個蓬松的東西,一個標簽。事物。
3、全文要有明線和暗線。
又一想,我覺得全文應該有一個隱藏的線索。有亮線,也有暗線。這條明線是指全文的形式邏輯框架、一級標題、二級標題、三級標題以及本標題的邏輯體系。這是一條明亮的線。此外,必須在全文中找到隱藏的線索。這個例子我已經引用過很多次了。
例如,在我的博士論文中,其中一條亮線非常明顯,不言而喻。那么什么是隱藏線呢?你也讀過——借用物理老師的教學理念。也就是說,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聚焦于思想本身,而是把科學方法視為與科學知識相媲美的“第二類”,借力教師的教學思想,使之動起來,使之更加動人。有效的。放松、靈活、轉變。我寫的全文就是圍繞著這一點寫的,所以我想全文會有這樣一個更深層次的構建。舉個例子,就像拍電影一樣。這個例子我已經舉過很多次了。
很多電影都有非常扣人心弦的情節和故事情節,但它們不僅僅是扣人心弦的鏡頭的集合,它們背后隱藏著很深的線索。那么這個電影拍出來就有深度、有內涵、有張力、有情節。它將是一個整體、美觀、而且比較“先進”的。
所以,你在寫博士論文的時候,應該找到這種感覺,這樣寫起來,你就會更有張力。一旦找到這種感覺,我就能滔滔不絕地寫出整篇文章,永遠不會詞窮、詞窮。
4、通過豐富而特殊的材料積累,推動理論建設和創新
我對一些理論構建也有一些想法,包括最終的效果測試。至于學術探索和學術創作的過程高中物理論文免費,他有時很難解釋清楚。需要一種積累。我覺得一方面是你還是要多讀書、??泛讀、廣讀。也就是說,你應該努力閱讀別人看不到的最好的、最新的或最特別的文獻。你看到了,你得到了別人無法得到的。
這種東西很特別,不是很一般的東西。就看我們能否成為有思想的人。比如我里面用到的很多材料都是我自己積累的。你必須找到一些別人沒有見過和看不到的材料。如果你能找到它,把它拿進來,文章就會顯得更豐富。現在你有了豐富的材料,你就可以根據豐富的材料構建出比較新穎的理論了,對吧?
5、研究起點要準確定位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文獻綜述和現狀及實際問題一定要搞清楚。怎么說呢?在當前的現實中我們處于什么位置?準確定位此點。對于你的研究課題,你必須準確地了解我們現在的情況,并從這個出發點進行研究。
不要將您的研究與我們已有的研究混為一談。一定要把已經做過的事情全部清理干凈,放到自己的工作前面,然后再去做自己的新事情。這兩件事必須完全分開。一定要清楚地展示你所做的新東西。
這是我到目前為止所想到的。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聽的。可能有點啰嗦,所以我想給你更多寶貴的建議。歡迎隨時交流。
6、堅持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中庸之道”
如果文字、語言、術語太多,很多時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陷阱,帶來很多風險。其實,人們思考問題時的很多謬誤,很多思考不好的地方,其實更多的是過于依賴。詞語是語言本身為人們的思想和思維挖的坑。
你看,以前像科學方法這樣的東西,在物理教育界沒有這么強烈地提到,也沒有提到那么多。它有一個逐漸被重視的過程。過去,人們更注重雙基礎,即基本知識概念和規律的教學。然后慢慢地、慢慢地,人們開始關注一些所謂的方法、流程技巧、程序要素。是的,但有些討論把方法強調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方法的內容必須徹底明確和確定。
我認為這是對物理學中一些非常晦澀的元素的前所未有的強調。所謂科學方法的顯現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很多爭議,但我想很多人都沒有拿出一個明確的理由。其實,有些事情不能說得太清楚。一旦澄清,就會給你的理解帶來風險。
所以像物理方法這樣的東西,我們適當的規范一下,適當的提一下,讓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這里來就可以了。就目前我們物理教育的現實來說,我認為是可以接受的,還可以。我在做博士論文時,對這樣的主張進行了相對溫和的處理。我其實用了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說我個人的教育理念。我個人認為,所謂科學方法就是教學過程本身。我們把這個過程組織成某種順序,然后對這個順序進行適當的總結并適當地描述。這就是所謂的科學方法。 (詳情請參閱我的博士論文。)
事實上,我認為我的方法削弱了過于準確地提取和表達科學方法的傾向。我采取了更為溫和的方法。我感覺寫完這篇博士論文后,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我感覺自己在當時還比較混亂的科學方法領域“結了結”。我找到了一種方法來實現這兩個目的。中間有一條穩定的路。這是我的經驗。
原因是:我覺得很多事情如果我們用文字去框定得太準確,就會帶來更大的風險。特別是我們一大批物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科學主義太強了。一種人文的思維方式——如何掙脫文字本身的束縛,認識到文字本身給自己的理解和行動帶來的一些風險——這樣的哲學思維方式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并不容易擁有。所以我認為在物理教育中讓一切變得精確是有很大風險的。
搞得這么精確,搞得像物理知識的教學方法一樣,有名詞、有內涵、有外延,然后一一挑出來——這確實會出錯一點。我認為不宜通過這種方式一一分析、列舉,從而以融入物理知識的方式來表達和呈現物理學中一些程序性的、隱含性很強的東西。以這種分析的、逐塊的格式來呈現它是不合適的。這種形式不適合表達如此含蓄、神秘的事物。
這些東西可能更適合在物理學史、物理學家的作品、深思熟慮的敘事、甚至一些藝術作品中呈現,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