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和相關例題如下:
知識點: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1. 運動的分解是把復雜運動分解為幾個比較簡單單項運動,其中分速度隨著合速度的變化而變化。
2.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3. 互成角度(不共線)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合成,產生的效果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例題:
1. 如圖所示,一束光線從空氣斜射到水面,請畫出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解: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反射光線;根據折射定律,畫出折射光線。
2. 船渡河問題
船在靜水中的速度為v1,河水流速為v2,船渡河時垂直河岸劃行,劃行時間為t。請用v1、v2表示渡河的位移大小x和渡河所需時間t。
分析:船渡河時間只與船在靜水中的速度有關,與水流速度無關。因此,渡河時間t=t=t=v1t。船渡河位移大小x=v2t=v2v1t。
知識點:力的合成與分解
1.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 求分力時注意分力間夾角要小于180度。
3.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同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例題:
1. 某同學在結冰的冰面上行走,突然發現冰面即將破裂,他應采取的措施是()。
A.改在冰面上繼續跑動使身體盡量輕一點,以減小對冰面的壓強
B.立即改成站立姿勢,使雙腳停止受力,不再移動位置
C.應立即改成單腳站立或趴在地面上D.應向岸邊跑動,尋找其他安全地帶
分析:該同學站在冰面上時對冰面的壓力等于重力,由于冰面要破裂,所以不能繼續站在冰面上。此時應立即改成單腳站立或趴在地面上以減小對冰面的壓強,防止冰面破裂。因此選項C正確。
知識點: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
牛頓運動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礎知識,包括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等。該定律的應用包括解決簡單的動力學問題、分析超重和失重現象等。
例題:
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受到大小為F的恒力作用而產生加速度a,那么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在a、F、m三者中只有a與F成正比
B. 在a、F、m三者中加速度a與質量m成反比
C. 在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恒定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則加速度越小
D. 在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恒定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則速度越大
分析: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物體受到的合外力與其加速度成正比,與其質量成反比。當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恒定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則加速度越小。因此選項C正確。
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
1. 牛頓運動定律:牛頓運動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礎,包括牛頓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2. 動量守恒定律:動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定律,是描述物體動量變化的規律。
相關例題:
1. 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地面上滑行,已知物體與地面間的摩擦系數為μ,求物體滑行的最大距離。
解: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f=μmg,加速度為a=μg。根據運動學公式,物體滑行的距離為s=v^2/2a=v^2/(2μg),其中v為物體滑行的初速度。
2. 一輛質量為m的小車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速度v向右運動,此時在小車的前方和后方分別施加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水平推力F,求小車的加速度。
解: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小車受到的合力為F合=F-f阻=2F,其中f阻為小車受到的阻力。根據運動學公式,小車的加速度為a=F合/m=2F/m。
通過以上例題,可以加深對牛頓運動定律和動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
一、力
1. 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 力的性質:物質性(個別力有對應實物,如重力、彈力)
3. 力的物質性(個別力有對應實物,如電場力)
4. 力的相互性(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別的物體對它的力)
二、重力
1. 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點:物體的重心,可以用懸掛法確定。
4. 重力的測量工具:測力計。
5. 重力的表達式:$G = mg$(適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三、彈力
1. 彈力的概念: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
2. 彈力的方向:一般與恢復原狀的方向相反。
3. 彈力的產生條件:兩物體相互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
4. 彈力的施力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
四、摩擦力
1. 靜摩擦力:兩相互接觸并擠壓的物體,在外力作用下有相對運動的趨勢但保持相對靜止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靜摩擦力。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接觸面,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2. 滑動摩擦力:兩相互接觸并擠壓的物體間有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滑動的力叫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接觸面,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相關例題和常見問題
一、選擇題
1. 關于力的概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總是成對出現的。
B. 只有直接接觸的物體間才有力的作用。
C. 孤立的一個物體不存在力。
D. 物體間有力的作用,但不一定相互接觸。
答案:A。解釋: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要產生力至少有兩個物體,所以A正確;不接觸的物體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如兩個不接觸的磁鐵間存在磁力,所以B錯誤;孤立的一個物體也存在力,如重力等,所以C錯誤;有些物體不接觸也能產生力的作用,如兩個不接觸的磁鐵間存在磁力,所以D正確。
二、填空題
1. 重力的方向是______。彈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的方向______。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______。
答案:豎直向下;相反;相反。解釋: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彈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常見問題
1. 什么是重力?它的施力物體是什么?請舉例說明。答案: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它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如人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是由地球施加的。
2. 什么是摩擦力?請舉例說明?答案:兩個相互接觸并擠壓的物體間有相對滑動時產生的阻礙相對滑動的力叫摩擦力。如人走路時受到的摩擦力是由鞋面與腳的相對運動產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