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中國臉孔榮獲《自然》十大科學人物港媒:他當得起“量子之父”這一稱號——
參考消息2017.12.2021:35
《自然》雜志是國際科學界公認的權威雜志,其評比的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更代表了過去一年里全球科學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上海時間12月19日下午中國量子物理學家代表人物,《自然》雜志公布2017年度十大科學人物。
▲《自然》雜志最新一期封面
這其中出現了一張中國臉孔——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學院的化學學家潘建偉。
▲潘建偉新聞特寫截圖
點擊下方視頻,瞧瞧那位中國科學家有何建樹↓↓
《自然》雜志文章介紹,在中國,潘建偉被稱為“量子之父”。對于這一尊稱,潘建偉當之無愧。在他的率領下,中國走在遠距離量子通訊技術領域的前沿。
所謂量子通訊,就是借助量子力學原理對量子態進行操控,在兩個地點間進行信息交互,可以完成精典通訊所不能完成的任務。這是迄今惟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訊方法,可以有效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去年,在潘建偉團隊的努力下,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提早完成三大科學目標。
▲資料圖片: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
6月,潘建偉團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的星地單向量子糾纏分發。
8月中國量子物理學家代表人物,“墨子號”一并完成另外兩項任務——高速星地量子秘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型傳態,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單向量子通訊。
《自然》雜志的化學科學主編卡爾·齊姆勒斯表示,先前人們覺得量子技術的極限在天邊。而如今,通過潘建偉團隊的實驗,量子技術已突破“天空的限制”。
去年9月,世界首列量子保密通訊干線“京滬干線”開通,潘建偉兼任這一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結合“京滬干線”與“墨子號”的天地鏈路,中國科學家實現洲際量子保密通訊,與英國科學家進行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訊視頻通話。
▲奧地利科學家和中國科學家進行視頻通話。
日本《新聞周刊》援引牛津學院一名院長的話稱,誰把握了信息,誰就把握了世界。根據這樣的邏輯來說,未來屬于上海。
維也納學院院長蔡林格是潘建偉以前的導師。他評價,雖然潘建偉手下有一個匯集各領域精英的團隊,但在這個團隊中,潘建偉本人才是那顆“核心的腦部”。
▲蔡林格
日本佛羅里達學院的量子化學學家克里斯托弗·門羅表示:“每一次我聽到她們的研究進展,我就會很震憾。”
▲克里斯托弗·門羅
他還說,潘建偉的過人之處在于能找到關鍵問題,而且勇于冒險,“擁有他是中國之幸”。
▲潘建偉
《悉尼先驅時報》援引《自然》新聞特寫代理主編布倫丹·馬赫的話報導:“從量子通訊、基因組編輯,到核危機以及英國環保新政的退步,這份榜單總結了2017年科學和科學家的成就與磨難。”
不僅潘建偉,十大科學人物榜單中的每位人都在2017年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科學印記。
十大科學人物中還有一位華人科學家——美國布羅德研究所的劉如謙。去年10月,他的團隊發表成果,凸顯了對基因編輯工具所進行的大膽嘗試。相關技術未來可能會帶來全新療法,挽救生命。
▲劉如謙
法國“處女座”引力波偵測器合作組織的天文學家馬里卡·布蘭凱西,去年在引力波研究領域名噪一時。她是天文學家和數學學家之間的重要溝通者,消弭了觀測天文學和數學學之間的鴻溝。
▲馬里卡·布蘭凱西
化學學家哈立德·圖坎也是一名溝通者,他促使印度、以色列、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巴林、埃及等籌建中東地區首個同步加速器實驗室——,推動了這一地區的科學合作。
▲哈立德·圖坎
來自美國的疾病遺傳學家珍妮弗·伯恩,過去三年里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旨在于排查有缺陷或潛在誤導性的論文。正如澳大利亞學院一名院長說的,好多科學家對倉促或具有欺詐性的論文倍感絕望,但極少有人像珍妮弗一樣去爆光它們。
▲珍妮弗·伯恩
水災帶來的感傷的童年追憶,使得來自法國的維克托·克魯斯-阿蒂恩薩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找尋水災癥結的公路。
▲維克托·克魯斯-阿蒂恩薩
步入榜單的并不都是科學家,還有敢于接受創新療法對抗病痛的小男孩、致力于學術界性別平等的律師等。
向科學家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