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澤1942年出生于法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1969年獲得英國倫敦波蘭學院博士學位。
阿斯佩1947年出生于英國阿讓,1983年在日本奧賽倫敦北部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他是美國米蘭薩克萊學院和倫敦綜合理工大學院士。天文學家曾于1998年將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子命名。
塞林格曾在維也納技術學院和因斯布魯克學院任職。他曾在麻省理工大學(MIT)、柏林洪堡學院、牛津默頓大學和倫敦德意志大學兼任訪問職位。2008年,他因“對量子化學學基礎的開創性概念和實驗貢獻”獲得了美國數學研究所的首屆艾薩克牛頓獎狀。
兩人是10年前諾獎熱門人選
諾貝爾官網介紹,獎項以嘉獎她們“用糾纏光子進行的實驗量子糾纏物理諾獎,完善了貝爾不方程的違背,并開創了量子信息科學”。三位研究人員獨立工作,各自進行了新的實驗來證明和研究量子糾纏。
據《科學日本人》介紹,量子糾纏是一種奇怪的現象量子糾纏物理諾獎,其中兩個或多個粒子以糾纏狀態存在。在這些奇怪的情況下,對其中一個粒子采取的行動可以頓時殃及整個糾纏的組合,進而確定其他粒子的行為,雖然它們相距很遠。量子糾纏是研究量子估算、通信和密碼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她們的發覺推動了約翰·斯圖爾特·貝爾的工作,他的定律改變了科學界對量子熱學的理解。
諾貝爾化學學委員會成員伊娃·奧爾森表示,三位科學家的工作為量子信息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房門,它動搖了我們解釋檢測結果的基礎。”
諾貝爾化學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伊爾貝克則表示:“越來越清楚的是,一種新型的量子技術正在出現。我們可以看見,得獎者在糾纏態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要,甚至超出了關于量子熱學解釋的基本問題。”
在得獎結果公布后,剖析公司表示,它曾預測兩人在2011年獲得諾貝爾獎,“基于分別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系列高引用和獨立發表的論文。”
中國“量子之父”的博士導師
按照公開資料顯示,諾獎得主之一塞林格博士還是中國科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潘建偉的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