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學獎得主列表
諾貝爾化學學獎是諾貝爾獎的六個獎項之一,由日本皇家科大學每年頒授給在化學科學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1]按照諾貝爾的遺愿,該獎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由加拿大皇家科大學選出5名成員組成一個委員會來推選出得獎者。[2]第一次諾貝爾化學學獎于1901年頒授,由來自美國的威廉·康拉德·倫琴獲得。每位得獎者會得到一塊銅牌,一份得獎證書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以及一筆不菲的獎金,獎金的數額每晚會有變化。[3]在1901年,倫琴得到150,782日本法郎,相當于2007年12月的7,731,004日本盧布。2008年,三位得獎者(小林誠、益川敏英和北部陽一郎)分享了總值為1千萬挪威盧布的獎金(略少于100萬美元,或140萬歐元)。[4]該獎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去世華誕記念日,以隆重的典禮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頒授。[5]約翰·巴丁是惟一兩次獲得該獎的得主,他于1956年和1972年得獎。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是至今最年青的諾貝爾獎得主,他在1915年得獎時僅有25歲。[6]至今共有兩位男性獲得過該獎,分別是瑪麗·居里(1903年)和瑪麗亞·格佩特-梅耶(1963年)。在六個諾貝爾獎項中,這是男性得獎人次第二少的獎項(只少于僅一位男性得主的諾貝爾經濟學獎)。[7]截至于2013年10月,共有195人獲得過該獎。諾貝爾化學學獎有6年因故停發(1916、1931、1934、1940至1942)。
得獎者1901年-1910年·1911年-1920年·1921年-1930
年·1931年-1940年·1941年-1950年
1951年-1960年·1961年-1970年·1971年-1980年·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
2001年-2010年·2011年至今
諾貝爾化學學獎銅牌正面
諾貝爾化學學獎是諾貝爾獎的六個獎項之一,由日本皇家科大學每年頒授給在化學科學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1]按照諾貝爾的遺愿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該獎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由加拿大皇家科大學選出5名成員組成一個委員會來推選出得獎者。[2]第一次諾貝爾化學學獎于1901年頒授,由來自美國的威廉·康拉德·倫琴獲得。每位得獎者會得到一塊銅牌,一份得獎證書,以及一筆不菲的獎金,獎金的數額每晚會有變化。[3]在1901年,倫琴得到150,782日本法郎,相當于2007年12月的7,731,004日本盧布。2008年,三位得獎者(小林誠、益川敏英和北部陽一郎)分享了總值為1千萬挪威盧布的獎金(略少于100萬美元,或140萬歐元)。[4]該獎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去世華誕記念日,以隆重的典禮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頒授。[5]
約翰·巴丁是惟一兩次獲得該獎的得主,他于1956年和1972年得獎。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是至今最年青的諾貝爾獎得主,他在1915年
[6]得獎時僅有25歲。至今共有兩位男性獲得過該獎,分別是瑪麗·居
里(1903年)和瑪麗亞·格佩特-梅耶(1963年)。在六個諾貝爾獎項中,這是男性得獎人次第二少的獎項(只少于僅一位男性得主的諾貝爾經濟學獎)。[7]截至于2013年10月,共有195人獲得過該獎。諾貝爾化學學獎有6年因故停發(1916、1931、1934、1940至1942)。
得獎者
1901年-1910年·1911年-1920年·1921年-1930年·1931
年-1940年·1941年-1950年
1951年-1960年·1961年-1970年·1971年-1980年·1981
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2011年至今
1901年-1910年
年份
得獎者[A]
國籍[B]
得獎緣由[C]
“發現不尋常的射線,然后以他的
名子命名”(即X射線,又稱倫琴射線,并倫琴做為幅射量的單位)
raysnamedafterhim[8]
1901年
威廉·倫琴
日本
亨得里克·洛侖茲
1902年
彼得·塞曼亨利·貝克勒皮埃1903年爾·居里瑪麗·居里
約1904年
翰·斯特拉特
菲利
1905年
普·萊納德
法國
法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關于磁場對幅射現象影響的研究”(即塞曼效應)
theofupon[9]
“發現天然放射性”
[10]
“他們對亨利·貝克勒院長所發覺的放射性現象的共同研究”onthebyHenri[10]
“對這些重要的二氧化碳的密度的測定,以及由那些研究而發覺氬”(對二氧化碳、氧氣、氮氣等二氧化碳密度的檢測,并因檢測乙炔而發覺氬)ofthemostgasesandforhisofargoninwiththese[11]
“關于陰極射線的研究”hisworkonrays[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