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標準大氣壓為101.。
標準大氣壓是在標準大氣條件下海平面的氣壓,1644年由化學學家托里拆利提出,是浮力的單位,記作atm。物理中曾一度將標準氣溫和壓力(STP)定義為0°C(273.15K)及101.(1atm),但1982年起IUPAC將“標準壓力”重新定義為100kPa。
1標準大氣壓=760mm汞柱=76cm汞柱=1.01325×10^5Pa=10.339m火柱。
1標準大氣壓=N/㎡。(在估算中一般為1標準大氣壓=1.01×10^5N/㎡)。
擴充資料
大氣壓形成的緣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
第一,空氣受重力的作用,空氣又有流動性,因而向各個方向都有浮力。講得細致一些,因為月球對空氣的吸引作用,空氣壓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物體來支持它,那些支持著大氣的物體和地面,就要遭到大氣壓力的作用。單位面積上遭到的大氣壓力,就是大氣浮力。
第二,可以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由于二氧化碳是由大量的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組成,而這種分子必然要對浸在空氣中的物體不斷地發生碰撞.每次碰撞,二氧化碳分子都要給與物體表面一個沖擊力,大量空氣分子持續碰撞的結果就彰顯為大氣對物體表面的壓力,因而產生大氣壓。
若單位容積中富含的分子數越多,則相同時間內空氣分子對物體表面單位面積上碰撞的次數越多,從而形成的浮力也就越大。大氣浮力的特性與月球上液體的特性類似,也是隨著高度的不同而不同,因為受重力影響,越緊靠地面的地方二氧化碳密度越高,浮力越大。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標準大氣壓
一個標準大氣壓是1.013×10的5次方帕斯卡,即1.01×10^5帕斯卡。
1標準大氣壓=760mm汞柱=76cm汞柱=1.01325×10^5Pa=10.339m火柱。
1標準大氣壓=N/㎡。(在估算中一般為1標準大氣壓=1.01×10^5N/㎡)。
擴充資料:
大氣壓的變化跟高度有關。大氣壓是由大氣層遭到重力作用而形成的,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層就越薄,哪里的大氣壓就應當越小。不過,因為跟大氣層遭到的重力有關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變化不均勻,因而大氣壓隨高度降低也是不均勻的。隨高度的變化情況:大氣浮力隨高度的降低而減小。
大氣壓的變化還跟天氣有關。在不同時間,同一地方的大氣壓并不完全相同。我們曉得,水蒸汽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小,當空氣中富含較多水蒸汽時,空氣密度要變小,大氣壓也隨著增加。
隨氣候的變化情況:通常情況下1標準大氣壓強是多少,陰天的大氣壓比晴天高,冬天大氣壓比夏季高,下午氣壓比晚上高。
常常,當大氣壓增加時,天氣轉陰;大氣壓下降時,天氣放晴。氣壓發生變化有好多緣由,其中空氣濕度的變化是導致氣壓變化的一個很重要的誘因。
當空氣冷卻時,空氣收縮,密度減小,單位面積上承受的空氣柱重量降低,氣壓也就下降。為此,冷空氣一到,總是伴隨著氣壓的下降,而暖空氣將至的時侯,氣壓又會增加。冬天是冷空氣的世界,夏季則是暖空氣的天地,氣壓冬高夏低的道理也就很清楚了。
參考資料:
一、一個標準大氣壓為:1.013×10^5Pa(帕斯卡)1標準大氣壓強是多少,等于760mm汞柱形成的浮力。
二、大氣壓簡介:
大氣對浸在它上面的物體形成的浮力叫大氣浮力,簡稱大氣壓或氣壓。
1654年格里克在法國馬德堡作了知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有力地證明了大氣浮力的存在,這讓人們對大氣壓有了深刻的認識。但是早在1643年,荷蘭科學家托里拆利就在一根1米長的細玻璃管中注滿水銀(汞)倒置在盛有水銀的水槽中,發覺玻璃管中的水銀大概增長到760毫米高度后就不再增長了。這760毫米刻度之上的空間無空氣步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據此推測大氣的浮力就等于水銀柱形成的浮力,這就是知名的托里拆利實驗。
三、大氣壓形成的緣由:
空氣受重力的作用,空氣又有流動性,因而向各個方向都有浮力。講得細致一些,因為月球對空氣的吸引作用,空氣壓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物體來支持它,那些支持著大氣的物體和地面,就要遭到大氣壓力的作用.單位面積上遭到的大氣壓力,就是大氣浮力;第二,可以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由于二氧化碳是由大量的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組成,而這種分子必然要對浸在空氣中的物體不斷地發生碰撞.每次碰撞,二氧化碳分子都要給與物體表面一個沖擊力,大量空氣分子持續碰撞的結果就彰顯為大氣對物體表面的壓力,因而產生大氣壓。若單位容積中富含的分子數越多,則相同時間內空氣分子對物體表面單位面積上碰撞的次數越多,從而形成的浮力也就越大。
借助分子運動論的觀點可以解釋:為何大氣層不均勻分布,能導致大氣壓下高上低的現象。
標準大氣壓=760毫米汞柱=76分米汞柱=1.013×105帕斯卡=10.336米火柱。
標準大氣壓值及其演變
——張計懷
標準大氣壓值的規定,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幾次變化的。最初規定在攝氏氣溫0℃、緯度45°、晴天時海平面上的大氣浮力為標準大氣壓,其值大概相當于76分米汞柱高。后來發覺,在這個條件下的大氣浮力值并不穩定,它受風力、溫度等條件的影響而變化。于是就規定76分米汞柱高為標準大氣壓值。并且后來又發覺76分米汞柱高的浮力值也是不穩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濕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g值也隨經度而變化。
為了確保標準大氣壓是一個定值,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會議決議申明,規定標準大氣壓值為
1標準大氣壓=牛頓/米2
最初規定在攝氏氣溫0℃,汞的密度大小受濕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溫度等條件的影響而變化。
標準大氣壓值及其演變
——張計懷
標準大氣壓值的規定.336米火柱,其值大概相當于76分米汞柱高。后來發覺。于是就規定76分米汞柱高為標準大氣壓值,在這個條件下的大氣浮力值并不穩定。并且后來又發覺76分米汞柱高的浮力值也是不穩定的,它受風力,經過幾次變化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會議決議申明標準大氣壓=760毫米汞柱=76分米汞柱=1。
為了確保標準大氣壓是一個定值、緯度45°.013×105帕斯卡=10;g值也隨經度而變化、晴天時海平面上的大氣浮力為標準大氣壓
已贊過已踩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