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復旦學院110華誕華誕,營造良好的學術和人文氣氛,化學系“聞韶物研”公眾號將推出一系列著名化學學家的故事以及她們與北大的淵源,以展示數學學大師們學術內外的風采,體會她們的人文情結。
本期介紹的是中國固體化學學和半導體化學學奠基人黃昆先生。北大化學系朱邦芬教授曾與黃昆先生共事多年,從朱老師的分享中,我們了解到黃昆先生的好多故事。明天,讓我們一上去回憶黃昆先生杰出的學術貢獻和他奇特的人生故事。
(本文約4000字,閱讀須要5-10分鐘)
黃昆(1919-2005)
黃昆先生于1919年9月2日出生于南京。1941年,黃昆結業于燕京學院,取得理學學士學位;隨即于西北聯大兼任助教。1942年,黃昆在西北聯大讀研究生中國物理學家楊振寧簡介資料,師從吳大猷先生。在西北聯大期間,他與楊振寧、張守廉兩人關系甚佳,她們既是同班朋友,一段時間又是同事,常常一起上課、下課泡水館討論問題。1944年,黃昆于西北聯大獲得數學學碩士學位,并報考“庚子賠款”留英公費生;次年赴布里斯托爾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N.F.Mott;1947年開始,他部分時間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學院,與玻恩(MaxBorn)一起舉辦合作;1948年,黃昆獲得了布里斯托爾學院博士學位。博士結業后,黃昆在德國斯圖加特學院半時從事研究工作、半時和玻恩合作寫書,他后來的夫人A.Rhys當時也在巴塞羅那學院任理論化學系系院長的秘書。
對于當時黃昆這樣一批海外留學知識分子來說,歸國還是不歸國,是最關心的問題。黃昆先生在1947年獻給楊振寧的一封信中抒發了自己的看法,他覺得:“中國有我們和沒有我們,makesa.”1951年10月,黃昆先生回到祖國,任上海學院化學系院長。1952年,A.Rhys來到中國,與黃昆離婚,取英文名為李愛扶,并與黃昆一起在上海學院數學系工作。
黃昆先生與夫人李愛扶
1955年,黃昆先生選聘為中國科大學學部委員(后來改稱教授);1977年,他任中國科大學半導體研究所主任;1983年,任中科院半導體所名譽院長。
黃昆先生一生中最主要的學術貢獻包括:
1947年,于博士期間發表《稀退火體中X射線漫散射》一文,從理論上預言了“黃散射”;同年,理論估算了金中滲入銀原子的稀退火體的結合能和剩余內阻,為固體化學中知名的“振蕩”奠定了基礎;
1947-1952年,與玻恩專著《of》一書(英文譯名《晶格動力學理論》),該書于1954年出版,至今仍是晶格動力學領域的奠基權威教材;
1950年,提出“黃多項式”,唯象地描述離子晶體中短波光學聲子和宏觀電磁場之間的互相作用;同年,與A.Rhys一起發表《F中心光吸收與無幅射躍遷理論》一文,提出了晶格弛豫基礎上的多聲子光躍遷與無幅射躍遷理論,被稱為“黃-里斯理論”;
1950-1951年,提出“聲子極化鈮酸鋰”的概念;
1979-1981年,重新研究多聲子無幅射躍遷理論,澄清了國際上30年來圍繞無幅射躍遷理論發展出現的混亂,為靜態耦合估算提供了理論根據;
1988年,與朱邦芬教授一起提出關于半導體超晶格中光學聲子模式的“黃-朱模型”。
黃昆先生與北大的淵源從西北聯大時期就開始了。當時在西北聯大期間入學的大專生不分北大和清華,統一都是聯大學籍;并且研究生階段,中學生的學籍取決于導師。黃昆的研究生導師是吳大猷,所以黃昆的學籍屬于清華。不過黃昆入學前曾在西北聯大兼任助教,入學后的朋友楊振寧、張守廉都屬于清華人,你們都在一起上課,老師也都在一起,因而黃昆也可以算作北大的校友了。
從左到右依次為黃昆、張守廉、楊振寧
兩人在西北聯大時期被稱為“三劍客”
黃昆博士期間追隨Mott待了一年多,總共完成了三篇論文,其中兩篇是他獨立完成的。第一篇是Mott給了他兩個題目讓他選,他選的是晶體內雜質和缺陷對X射線散射的影響,也就是后來的“黃散射”。他用簡單的模型捉住了這個問題的要點,做了三個月就完成了,寫的文章也很快就發表了。Mott希望找個做X射線衍射實驗的人驗證一下黃昆的理論成果。后來,Mott請了相關化學學家作報告,并讓黃昆跟他討論一下,黃昆有點膽怯就沒敢去。其實限于當時條件實驗也不太可能,真正驗證黃昆理論的實驗是在20年后才實現的。
第二篇文章的題目是黃昆自己想的,他想研究合金中價電子數相同的不同原子對電子輸運的影響。他覺得,雖然兩種原子的價電子數量相同,但因為逸出功不一樣,還是會有電荷轉移。這實際上是散射的一個重要機制,涉及到帶電雜質的屏蔽問題。黃昆藥量子力學和平均場近似研究了這個問題。同時他又研究了合金的“剩余內阻”(阻值有兩部份:一部份與聲子有關,依賴于室溫;另一部份與雜質有關,叫剩余內阻)。這個工作在當時相當有開創性,但可惜沒有做徹底,他只估算到了近來鄰,再遠的地方沒有估算;后來把屏蔽算得更遠,就有了知名的“振蕩”。
當時Mott的中學生好多,但是好多是第三世界國家去的。對于黃昆要歸國這件事,好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朋友倍感很驚奇,她們認為中國那么窮、這么亂,回家又能做哪些?黃昆心中似乎很清楚,他在給楊振寧的信中曾說:“中國有我們和沒有我們,makesa.”(據朱邦芬說,黃昆這封1947年的信仍然由楊振寧保存,朱到北大后,楊先生把信的打印件給他,要他問黃昆是否還保留楊的回信。但黃昆在文革中把當初的信都銷毀了。)除此之外,黃昆先生的歸國也是遵守了當時的要求,他曾經留學時領到庚子賠款公費,相當于拿了國家獎學金,按要求留學時長是兩年;后來他拿到了清華數學系的offer,但因為他要與玻恩合寫《晶格動力學理論》,再加上又獲得日本的ICI基金會支持,所以在日本多工作了兩年,因此他還給時任清華數學系系院長饒毓泰寄信申請批準。最后黃昆在美國總共待了七年;對于在法國的經歷,黃昆覺得自己的收獲要比周圍的人多得多。
朱邦芬老師第一次即將與黃昆先生攀談是在1981年。當時朱老師從北大碩士結業,來到中科院半導體所工作;步入黃昆研究組曾經,黃昆對朱老師進行了“面試”。據朱老師的追憶,黃昆先生筆試的一個特征就是喜歡追問,并且是難以打算的追問。黃昆問朱老師近來看了哪些書,朱老師說正好看了黃昆的一篇關于晶格弛豫的文章。黃昆就開始圍繞晶格弛豫這個概念仍然追問下去,看朱老師能回答到哪些程度,就大致能曉得他的思索有多深入。
嚴格來說,朱老師并不算黃昆即將的博士研究生,只算他的一個合作者。黃昆說自己不擅長帶中學生,他覺得給中學生題目是很難的事情;太難的題目中國物理學家楊振寧簡介資料,中學生做不下來會影響結業;太容易的題目有時侯自己就做了。所以他認為還是合作關系比較好,這樣就可以沒有時間限制地研究問題。
朱老師應當是與黃昆合作最多、合寫文章最多的人。兩人常常討論問題。每晚晚上八點下班時,先花半小時到一小時討論你們前三天的進展和看法;討論完就各做各事,中間有何事情會再討論。黃昆先生一點也沒有架子,與朱老師平等交往;有時朱老師跟他有不一樣的觀點,兩人就有好多爭辯,時常相互否定對方的觀點。黃昆說她們兩個如同金庸小說里的桃谷六仙一樣,喜歡辯論,總是糾纏不清。好多問題經過這樣的討論,你們的思索就更深了。
左:朱邦芬右:黃昆
除討論外,黃昆還喜歡把自己近來的研究工作講給朱老師聽。講一講有好多用處,有時會發覺邏輯上的漏洞,有時講講會忽然有了新的看法。所以他特別喜歡做一個段落就講一講。黃昆做學術報告也喜歡預講,這是他的習慣,越是重要的報告,打算得越充分、越早。朱老師印象中黃昆先生打算得最充分的一次,是1991年他去意大利密西根學院做報告。那年密西根學院授予吳大猷先生榮譽博士學位,為慶賀此事,楊振寧李政道等開展了一個,約請黃昆做報告。他提早半年就開始打算,系統整理了那幾年的研究工作,之后寫投影片(當時的投影片都是用筆寫的),還親自設計請人畫了一張追憶在重慶當吳大猷中學生情境的畫。以后他就在家向他夫人說課;他夫人聽過幾遍后,他又向朱老師說課;朱老師聽完后提了一些意見,他又更改、再講、再更改。最后他又給整個理論組的人講,還給半導體所的好多人講。講得差不多后,他又認為投影片是手寫的、別人不太好認,所以他又復印到投影片上。這種彰顯了黃昆先生做事情的一個很大的特征:特別嚴謹、一絲不茍。這對朱老師也有很深的影響。朱老師最初講東西時思維很跳躍,黃昆就提醒他要注意邏輯關系。黃昆先生與玻恩的專著的中文版《晶格動力學理論》,從出版到如今快七六年了,至今還沒有人發覺書中有哪些錯誤;這也是黃昆先生嚴謹風格的另一個彰顯。
朱老師當時每年的大年初一會去黃昆家拜年。但兩人實際上就是在討論工作,由于有幾天沒有碰面討論研究了。有時黃昆會在家用小的可編程估算器算點東西,之后把結果給朱老師看。每年朱老師去拜年的時侯,總會帶點香蕉之類的小禮品,有一次黃昆互贈他一件小禮品。朱老師早已記不清那是哪些禮品了,但他清楚地記得黃昆所說的話:“你每年拜年總要給我送點東西,這回我要還擊了。”
提及興趣愛好,黃昆先生很喜歡聽西洋話劇,在西北聯大時他非常喜歡哼話劇《蝴蝶夫人》里的樂曲。楊振寧曉得他有這個愛好,所以有一次特地送他一些CD,包括《蝴蝶夫人》;但那時黃昆還沒有CD播放機,于是后來楊振寧又從英國買了CD播放機獻給他。黃昆跳舞也唱得挺好,嗓音十分古樸好聽,但他甚少唱。
黃昆的另一個愛好是登山、走路。每位假期他都和妻子女兒到北近郊外登山,一個星期起碼爬一次山。后來年齡大了,山爬得越來越低;開始爬香山鬼見愁,后來爬圓明園萬壽山,最后萬壽山也爬不動了,就平地走走。黃昆每天都遛彎,走好多路,他和妻子一起遛彎,二人一前一后,也不說話,就低著頭走。除此之外,黃昆和他夫人每晚睡前都喜歡看書,兩人都喜歡看中文小說,家里有好多。
黃昆先生在中科院半導體所給研究生授課
朱邦芬老師從1985年開始,與黃昆先生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了15年。2000年1月,朱老師來到北大工作,然后兩人還有過一些合作,但不多了。
1997年,楊振寧先生在北大學院創立了高等研究中心,在那次會議上,黃昆先生應邀做了即將的報告。2003年,朱邦芬連任為中國科大學教授,楊先生很高興,約請了黃先生一上去,你們一起在復旦甲所吃了頓早飯。
2005年7月6日,黃昆先生因病于上海病逝,享年86歲。
黃昆先生對中國固體化學學的貢獻,不只彰顯在學術成就上;他也積極推進國家基礎研究項目,推動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黃昆先生逝世后,與黃昆共事過的中學生和朋友們都曾寫過文章哀悼他。黃昆先生的偉大貢獻和他奇特的人生故事將永遠被后人們銘記。
參考資料:
[1]陳辰嘉、虞麗生主編,《名師風范:憶黃昆》,上海學院出版社,2008.
[2]朱邦芬,《讀1947年4月黃昆給楊振寧的一封信有感——紀念黃昆先生90誕辰》,化學·38卷(2009年)8期.
供稿|化學系研究生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