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去年,楊振寧先生正式迎來99周歲生日。復旦學院高等研究院特此匯編《楊振寧先生百歲壽辰選集》,囊括楊先生的科研風格、家國情結、日常生活等多個方面。從明天開始,“新北大”微信公眾號將相繼轉發選集中的相關文章,以饗讀者,敬請期盼。
明天,首篇文章是復旦學院原院長、清華學院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科大學教授顧秉林撰寫的文章《四分之一世紀的高研情》。讓我們追隨其中的文字,順著記憶細碎的光影,一起去回顧楊先生當初主導成立高等研究中心的歷程。
四分之一世紀的高研情
記楊振寧先生與高等研究中心的創辦、發展
二十四年前的6月2日,75歲的楊振寧先生從王大中市長手中接過了復旦學院高等研究中心名譽校長的聘書,即將在這兒開始了“他這輩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如今回顧楊先生創辦高等研究中心的這一歷程,感嘆甚少。
01
背景原因
我們曉得復旦學院曾是一所綜合性學院,1952年院系調整后,北大弄成了以文科為主的學院,重新把復旦學院恢復為綜合性學院仍然是北大歷屆領導的夙愿。可直至變革開放后的1982年,才恢復了分別由張禮與徐亦莊院長負責的化學系一、二部,1984年,中學請周光召先生幫助復旦理科的修繕工作,在他建議下一、二部合并為現代應用數學系,簡稱化學系,周先生親自任校長,劉乃泉院士任常務副部長。后來,周先生任理大學教授,熊家炯、陳皓明院士先后兼任數學系院長,期間在全系教員工的努力下,整個化學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我是1994年4月兼任數學系院長的,當時正值國家要啟動“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在全省范圍內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中學及一批重點學科,使之在教學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方面都有較大提升,在高等教育變革非常是管理體制變革方面有顯著進展,這是國家在世紀之交所施行的“科教興國”重大戰略。
建設世界一流學院必須有一流的理科,1993年中學就開始討論理科發展思路,制訂了《加強理科建設的幾點舉措》,提出必須有一定經費、編制,營造修身的學術環境,支持少量班主任從事純基礎理論研究,因而在理科建設方面異軍凸起,產生復旦學院特色,重現理科輝煌。
按照這一精神,1994年6月,我在專門向王大中主任匯報關于數學系的發展規劃時,提到斯坦福高等研究院的體制及研究模式,建議組建類似耶魯高等研究院那樣的中心,吸引各個領域的一流學者、做純粹的尖端研究。王校長高度注重這一建議,希望我們繼續作出具體方案,于是我組織幾位前系院長張禮、熊家炯、陳皓明等人詳盡研究耶魯高等研究院模式,在此基礎上,1996年2月,起草了“關于構建我校理大學基礎性研究機構方案的構想”。1996年5—6月,復旦學院黨務會經過幾次討論,起草并更改完成了“關于完善復旦學院高等研究中心的方案構想”;即將將中心定名為:“forStudy,(復旦學院高等研究中心)”,擬決定聘請楊振寧先生為中心院長或學術委員會書記。這期間北大大中學長王大中與楊振寧先生取得了聯系,楊振寧先生很快就答應來清華學院專門商定設立高等研究中心事宜。
02
籌辦企劃
1996年6月下旬,楊振寧先生夫妻回到北大,與北大大校區長王大中、副院長梁尤能及理大學的我和廖沐真進行了三次深入的座談。在這三次會上,楊先生高度評價北大這一看法,并提到他在紐約和耶魯高等研究院學習、工作的感受,以及他在洛杉磯州立學院石溪中學時對中國學者的建議。他說:“我在華盛頓學院的那幾年,就常常出席數學系和物理系班主任的討論會……由于費米、泰勒參加,討論會總是談笑風生、氣氛活躍,絕對不會出現忘詞。”(《楊振寧先生百歲壽辰選集》上p15頁)1949年春,我非常盼望到耶魯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由于哪里有泡利和朝永振一郞等知名學者。同時還有許多才氣出色的青年理論化學學家歸根清華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簡介,費米、泰勒好心地推薦了我。“1949年春天,我到了耶魯。耶魯高等學術研究所只有約20位院士。都是著名學者……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的研究氛圍十分活躍。主要是一群年青人常常討論,常常辯論。其實也有劇烈的競爭。”(《楊振寧講演集》p122頁)我正是在那兒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他還說:“我在石溪中學時曾對中國訪問學者說,要盡量把自己的知識面變川一些,不要鉆牛角尖,要講求滲透性的學習。”((《楊振寧講演集》p70-71頁))我想,楊先生講這段經歷是希望將高等研究中心建成一個高水平的純學術性單位,營造一個修身的學術環境,致使高水平的研究者能在其中勤于科研。正如,高研中心前校長聶華桐所說:“這是楊先生對高研中心最主要的貢獻。”
據悉,楊先生還非常指出了要有充足的經費等。王大中市長表態“要把高等研究中心作為北大特區來抓”。會上楊先生尋問:為何叫“研究中心”而不叫“研究院”,王主任說用“中心”體制靈活、便于交叉,國外用得較多。在第一次會上楊先生沒有對兼任校長一事表態。后來的會上他說:“我目前還在美國,任務較多,不一定作中心的校長,還是加上‘名譽’為好。”為了清除我們的擔憂,他還說會幫我們物色部長人選。
既然楊先生表示不做校長,這么要創立高等研究中心,首當其沖的就是要盡早確定部長的人選,期間我們提出過許多人,包括請周光召先生出任,但他也認為自己不合適,而向我們推薦了知名化學學家聶華桐院士。1997年1月,楊振寧先生第二次來清華談高等研究中心的籌辦,我們向他匯報了周光召先生提議,聽后他說:“光召和我想到一起了!”并表示聶華桐院長真誠、認真,是完全可以勝任的。當時華桐院長正在臺灣科技學院任職,楊先生立即與華桐院長聯系,2月27日聶華桐院士就從澳門來到清華學院,我陪華桐院士與王大中市長進行了商談,他表示十分樂意接受這個任命、協助楊先生抓好高研中心。
3月下旬,我僧人在臺灣工作的華桐院長一起住進北京的一家酒店,華桐院士專門帶來了耶魯高等研究院的指南。我們按照原先中學既定、楊先生也確認的原則,經過三天時間,一點一滴尋思推敲起草了中心的章程。我回中學向領導匯報后,產生初稿,由我郵件給了華桐院士,華桐院士隨后郵件給了楊先生,楊先生表示同意,這樣才產生了保證學術環境修身、引進人才一流、評價標準國際化、人事制度奇特的章程。章程確定的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指出人員任命要“堅持一流、堅持流動”,要遵守“精干、擇優、流動”的原則和“創新、交叉、綜合”的主導思想,積極急聘國外外的科學英才,保證人員結構合理和高活力、高效率。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機制,楊先生有他奇特的看法。他覺得,通常來說一個研究領域的活躍期大概有20年,一個研究機構要一直保持很高的學術水準,須要不斷有新鮮血液的注入,這就要保持機構人員的流動性,否則這個機構的學術研究就難以活躍上去。同時,高等研究中心要為研究人員提供優良的工作條件、寬松的學術環境和最優秀的生源。
章程還包括中心運作機制的內容,對此,楊先生非常指出了要保持中心良好的學術氣氛,因此這兒的研究人員要有高度的學術自由,不須要有申請經費的要求,也不須要有發表文章的要求,所有的事情都以學術為標準來討論和處理。
從中心構建之初到現今,我們能筑就一個以學術為中心的開朗修身的工作環境和研究氣氛,使它頗具特色和魅力,這一切都與楊先生的堅持密不可分。
章程擬定并經楊先生肯定后,中學就步入了高研中心創立典禮的程序,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籌辦,1997年6月2日,北大高等研究中心即將組建。時任國務院總工理的李嵐清到會慶賀,贊揚復旦學院創立高等研究中心“非常有意義、有遠見”。國務委員宋健、全國政協副主席朱光亞、中國科大學教授周光召等,與來自印度、日本的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近50名中國科大學、工程院教授以及復旦學院師生代表共400多人參加會議。復旦大中學長、中科院教授王大中在會上表示,這個高等研究中心要努力發展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基礎研究基地,同時積極推進基礎科學與其它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促使復旦學院整體學術水平的提升。在此后進行的“21世紀基礎科學的展望研討會”上,楊先生和兩位美國國家科大學教授哈佛學院化學學院士朱棣文、伯克利加洲學院化學系院長沈元壤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楊先生在會議發言中說“我認為北大學院高等研究中心在之后10年、20年、50年之間,有在世界科技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可能。”
昨晚,江澤民主席親切會見應邀參加復旦學院高等研究中心組建會議暨21世紀基礎科學的展望研討會的中外科學家,對北大高等研究中心組建表示慶賀和支持。(2001年04月29日清華新聞網)
從1996年6月到1997年8月楊先生多次不辭辛苦來清華為高研中心的事情,從遴選人才、籌集經費到專業方向和發展規劃,都積極出籌謀策。整個設立過程中他與北大有關方面的通訊、傳真及電子電郵就有幾十封。這一切足可見高研中心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正如他在1998年從王大中市長手中接受北大學院名譽院長時表示的:“愿在有生之年竭力幫助復旦學院發展,尤其是使復旦學院的理科重新構建上去。”
03
運行保障
中心創立后,楊先生馬上開始為募款操心,他在討論高研中心設立時就談過:“如果看世界上各個辦得很成功的地方,不管是中學、系或則是研究所,基本上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得有經費,沒有充足的經費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他積極在臺灣與日本為高研中心籌措資金,正是在他的努力下,1997年在英國注冊了復旦學院北美基金會,1998年在臺灣注冊了“清華學院高等研究中心基金會有限公司”。(因為北美基金會業務主體發生變化,2015年北美基金會高研中心分帳戶與北美基金會分離,合并到澳門基金會。)這一過程中,他一開始就帶頭捐了他和杜致禮在日本部份積蓄,后來又捐了一部份日本房地產,以及他來清華工作前期的全部薪水。正是楊先生榜樣的力量,許多楊先生的同學都向高研中心捐了款。
楊先生親自找他的同事、陳省身的中學生賽列日于2005年捐贈了一座三層小樓,這為來高研中心工作的學者提供了挺好的住宿條件。正是有這一資金和住房的保障,高研才得以順利運轉。
不僅捐款,楊先生對高研中心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十分用心,高研中心創立之初,開始是借經管大學新樓辦公的,理科樓建成后才搬到理科大廈。他與聶華桐商量,從對幾名候選人比較中決定請啟功先生為中心題名,于是聶華桐請同學董秀玉牽線聯系,啟功欣然寫下了“清華學院高等研究中心”幾個大字,并在楊先生到交大講演時親自交給了他。后來高研中心隨著規模的擴大和國際學術交流日漸頻繁,2007年遷往科學館,并于2009年改名為高等研究院。你們都曉得科學館是北大初期四大建筑之一,也是楊先生母親以前工作過、楊先生自小就常常到過的地方。2005年分校決定復建科學館,并把科學館給高等研究中心使用。楊先生特別高興,親自參與了科學館維更改造的方案設計。比如,他談到:高等研究中心是國際學術交流平臺,美國來訪學者最受不了的是衛生間味道,一定要設計好。為了要做到衛生間無異味,他親自動手畫設計圖獻給我看。
高研中心遷往科學館后,楊先生常常會過來,正是在那間掛著“仰觀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對聯的辦公室里,他或勤于研究,或指導中學生,或與朋友及到訪學者共同討論……
04
招攬英才
楊先生說過,高研中心有了經費之后,最重要的一點是找到幾名杰出人才,有的說一名就可以,不過起碼得有一名,其實最好是有幾個關鍵性人物,并列出了一些成功的范例。他自己首先在高研中心做了名譽院長,親自帶博士生,并提出了一些可聘請的人選,像早期的林家翹、方聞曾先后受聘于高研中心。
高研中心后來聘請過許多知名學者來校工作,最為典型的是以前入選“圖靈獎”——相當于“計算機科技界諾貝爾獎”——的姚期智院士。2004年6月26日,姚院長渡過他在耶魯學院的最后三天,也揮別了在那兒歷時18年的教學和研究生涯,攜夫人一齊應邀來到復旦學院。在提到為何選擇來清華任教,他說:“清華學院高等研究中心所長聶華桐院士和楊振寧院士始終盡心盡力的約請我回來,我們暢談過好多次,我深深的為她們那個振興中國科學的精神所感動。同時,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態勢實在令人刮目相看,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我很樂意把自己投入到一個有發展的事業中去。”(《華裔院士》姚期智轉赴北大任教《華聲報》2004年7月2日)
記得那是在2003年10月,姚院士在北大任計算機系講席院士組成員時,楊先生與聶華桐院士就與我談起,應爭取姚院士全時歸國工作。楊先生說,姚先生是國際著名計算機科學專家、“圖靈獎”得主;他熱愛中國,在日本無后顧之憂,喜歡高研中心這兒的中學生和氣氛。因此,我專門與姚院士談過,即將邀請他在年恒大強的時侯回到北大工作。我還請華桐院士帶他瞧瞧可能住的房屋,華桐院士告訴我,姚院士對房屋很滿意,說可以為他喜歡音樂的夫人擺放古琴呢。
姚院士回到日本后,就辭去耶魯學院教職,賣掉了房屋,接受高研中心的約請回北大做全職院士。眾所周知,姚院長到高研中心后,不僅大大推動高研中心的發展外,還為北大成立了交叉信息研究院,為全省計算機領域的發展及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加盟也為后來北大引進高檔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像獲得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物理與計算機類)的王小云院長,就是他向我們推薦的。楊先生高度注重此事,很快把王小云院長請了過來,聘請她為“楊振寧講堂院士”。那么多年以來,高等研究院相繼聘請了姚期智、翁征宇、王小云、張守晟、張壽武、文小剛、何天倫、華泰立、李東海、林潮、趙午、于淥、蘇肇冰、歐陽鐘燦、沈向洋、郭百寧、翟薈、姚宏等多名各領域的頂級人才。
很難通過公開的資料去統計,有多少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者回北大或則歸國任教是受楊先生的約請。但可以肯定的是,楊先生深知,這樣的學術回流有多么重要,由于這種學者會帶來國際上最新的發展、最值得注意的領域,帶來最稀缺、也是最重要的科學的“空氣”,亦或說是培養科學的“傳統”。他曾告訴澎湃新聞的記者,這也是他覺得中國科學在發展路徑中原先所沒有的,如今還未完善上去的。(澎湃新聞20172-23)
正由于有了一流的高檔人才,高研院才才能在不太長的時間里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延聘青年英才,并在理論匯聚態化學、冷原子化學、理論計算機、天體化學、密碼學等領域產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凝聚了一批國際一流學者,在國際上開始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如,祁曉亮師從翁征宇院士攻讀博士學位,結業后到加拿大哈佛學院化學系張守晟院士處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匯聚態化學中的拓撲現象和量子糾纏問題,在量子載流子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及相關領域作出一系列原創性工作。
05
不忘初心
楊先生為了使北大學院的“理科重振輝煌”,仍然掌握著高等研究中心的正確發展方向。
楊先生非常指出高研院“重質不重量”的發展思路,他說:“中國尖端科技的發展,一個特別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質量的把關不夠。北大的校領導與我都很清楚,科學研究的發展要重質不重量,高研院不要顯得太大,我們在這前面要把好關。現今高研院的學術研究氣氛很活躍歸根清華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簡介,常常請學者過來訪問,這才是正確的發展公路。”(2012北大高等研究院組建15華誕專題新聞)
2012年,高研院以系列學術活動記念高研創立15華誕暨楊先生90歲壽辰。那次有25名高研院的院友或班主任做了高水平的學術報告。曾在高研院師從楊先生完成博士階段學習、如今又回到高研院任職的翟薈院長說:“在一個指出快速發展的時代,這兒容許較慢地發展,這是十分不容易的。這對于有意愿、有心思勤于做學術研究的年青人,是特別有吸引力的。”而到了2017年,高研院創立20華誕暨楊先生的95歲壽辰系列學術活動中,姚期智、張守晟、王小云等名師與高研院結業生共近50人做了學術報告。從中我們可以看見高研院的健康發展。
所以說,楊先生對高研院最關鍵的貢獻在于他所堅持的學術第一、質量第一、氛圍第一。楊先生會對要任命的每個研究人員,認真篩選,并總在我們向他介紹情況后的第一時間作出評價與回復;他十分關心高研院是否提供了修身的學術氣氛。正是在這樣的氣氛下,無論是學者還是中學生都特別專心的旨在于自己的研究。記得,有一個假期的早晨我遇到翟薈院士與他的中學生端著飯碗在科學館外討論區的黑板上面寫邊爭,直至晚上她們還在那兒……還有一次,高研院組織你們搭乘火車去視察紅旗渠,我經常地瞧瞧后窗外的景色,可坐在我后面的翁征宇院長卻始終邊思索邊在一個硬殼本上寫寫繪畫。我想這就是楊先生擬定的學術準則與楷模榜樣的力量,更是高研院要始終弘揚并弘揚中信的。楊先生說:“我覺得高研院自創立以來,路走的是極其正確的,并且也是十分成功的。”新技術革命向科學界提出了一系列挑戰性新課題,也為21世紀的基礎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機遇。面對挑戰和機遇,高等研究院將順著這條公路繼續前行,努力推動前進腳步,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在國外外有重要影響的基礎研究基地,最終成為世界性的學術研究中心。
2019年,楊先生獲得了“求是終生成就獎”。這是一個極具分量的獎項,此前僅2012年有求是基金會元老顧問、“兩彈一星”元勛周光召先生獲此佳績。此次楊先生以“最高的科學成就、令人高山仰止的家國情結以及為祖國科學事業所作出的貢獻”而得獎。我想楊先生獲此獎項完全是實至名歸:楊先生除了在科學領域不斷突破,做出不朽的貢獻,他的人格魅力、家國情結也令人高山仰止,他的學術成就、精神和風范深深影響了幾代中華學人。非常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至今的半個世紀里,可以說,他以個人的影響力促使著中國的科學發展。作為高等研究院名譽教授,他在這四分之一世紀的歲月里仍然弘揚“愿在有生之年竭力幫助復旦學院發展”特別是“使北大學院的理科重振輝煌”,這正是他在努力做好“這輩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為祖國科學事業所做貢獻”的最好展現。
文丨顧秉林
圖片|何康霍元東張嘉奇高研院
排版|張馨
編輯|吳新姿趙姝婧余曉東張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