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態變化是小學數學的一個難點,也很容易混淆,所以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它們的區別!
融化又融化
1、物態的變化:物質由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的變化稱為物態變化。
2. 物質的三種狀態:固體、液體和氣體。
3.融化
1)定義:物質由固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稱為熔化。
2)固體有晶體和非晶體兩種:有一定熔化溫度的固體稱為晶體。 常見水晶:海浪、冰、石英、水晶、食鹽、明礬、萘、各種金屬。 沒有確定熔化溫度的固體稱為無定形。 常見的無定形物:松香、玻璃、蜂蠟、瀝青等。
3)晶體的熔化:
①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保持一定的濕度,這個溫度稱為熔點。
②晶體熔化的條件:體溫達到熔點并繼續放出熱量。
③晶體熔化的特點:晶體的放熱體溫度在熔化過程中保持不變。
4)非晶熔化
①非晶熔化過程中沒有一定的濕度,溫度還是會下降。
②非晶熔化的特點:放熱,先軟化,然后逐漸稀化成液態,溫度不斷下降,沒有固定的熔化溫度。
5)晶體與非晶的區別:是否有確定的熔點。
4.融化
1)定義:物質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稱為熔化。
2)熔點:液晶在熔化過程中保持一定的濕度,這個溫度稱為熔點。
3)液晶的熔化:液晶在熔化過程中吸收熱量升華和凝華吸熱放熱實驗,體溫保持不變。 同一種物質的熔點就是它的熔點。
4)非晶熔化:非晶熔化過程中沒有一定的熔點,溫度仍會升高。
5、物體在熔化過程中放出熱量,在熔化過程中吸收熱量。 熔化與熔化互為逆過程。
6. 溫度為熔點的物質可以是固態,也可以是液態,也可以是固液共存。
7、探索性實驗: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實驗器材】鐵架、酒精燈、石棉網、盛水的燒瓶、試管(加蠟或海浪)、溫度計、攪拌器、秒表、(火柴)。
【設計實驗】將溫度計插入試管后,當溫度升至40℃左右時,每隔1分鐘記錄一次溫度; 海浪或蠟完全融化后記錄4至5次。
【實驗形式】
【圖片】材料熔化溫度變化曲線”,圖A為海博,圖B為石蠟。
圖片必須標注體溫。
物質熔化熔化時的溫度變化曲線:
曲線分析(一):
AB段——吸熱、溫度下降,物質為固體;
BC段(熔化過程)——吸熱,溫度不變,物質狀態為固液共存。
CD段——吸熱,溫度下降,物質為液態。
曲線(3)分析:
EF段——放熱,溫度升高,物質為液態;
FG段(熔化過程)——放熱,溫度不變,物態為固液共存。
GH段——放熱,溫度升高,物質為固體。
【防范措施】
石棉網的作用:均勻散熱。
攪拌器的作用:使物料受熱均勻。
圖表的作用:在圖表上體現規律以供總結。
圖中采用的是水浴加熱方式,目的是讓海浪(蠟)受熱均勻。
晶體熔化的特點:不斷放熱,但溫度保持不變。
晶體熔化的條件:①溫度達到熔點; ②持續放熱。
非晶熔化的特點:放熱,溫度不斷下降。
使用和避免放熱熔化和吸熱凝固的例子:
助融解熱:冰敷保鮮,冷敷降溫; 吃冰淇淋消暑。
避暑:雪融暑,多穿校服,避免著涼。
融化吸熱:冬天在菜窖里放幾桶水。
熔化吸熱的好處:澆鑄鋼材(或剛鋪設路面的瀝青)時,熔化吸收熱量,產生的低溫會傷人。
氣化和液化
1、氣化
定義: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稱為氣化。
汽化的兩種形式:沸騰和蒸發
沸騰:
A、沸騰是液體在一定濕度下,在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氣化現象。
B、沸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稱為沸點。 不同的液體有不同的沸點; 同一種液體的沸點也與其上方的氣壓有關。
C、液體沸騰的條件:一是溫度達到沸點,二是必須不斷放出熱量。
D. 當液體沸騰時,放熱溫度保持在沸點不變。
蒸發:
定義:蒸發是水在任何溫度下僅在液體表面的氣化。
影響蒸發速度的誘因:液體溫度越高,蒸發越快; 液體表面積越大,蒸發越快; 液體表面的氣流越快,蒸發越快。
蒸發的特點:在任何水溫下都可以發生; 它只發生在液體的表面; 是一種溫和的氣化現象; 蒸發釋放熱量。
蒸發冷卻:是指液體蒸發時,從周圍或自身吸收熱量,從而使周圍物體或自身的體溫升高。
蒸發和沸騰的優缺點:
氣化放熱
2、液化
1、定義:物質由氣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稱為液化。
2、兩種液化方式:提高體溫; 壓縮體積。
3、二氧化碳液化時會吸收熱量。
4、常見液化:產生霧、產生露水; 冰淇淋周圍的“白色空氣”; 冰淇淋瓶外的水滴。 鵜鶘號上的燃料“氫”和加速器“氧”通過加壓制成液態氫和液態氧。
5、冰箱是根據液體蒸發放熱,二氧化碳壓縮體積液化吸熱的原理制造的。
升華與反升華
升華
1、物質直接由固態變為氣態的過程稱為升華。
2、物質在升華過程中吸收大量熱量,具有加熱作用。 在生活中,可以通過升華放熱獲得高溫。
3、常見的升華現象:硫丸先變小后消失; 嚴冬,雪沒有融化,反而越來越少,最后消失了。 用久了的鎢絲變細了。
升華
1、物質直接由氣態轉變為固態的過程稱為升華。
2.物質在升華過程中吸收熱量。
3、常見的升華現象:玻璃窗上出現冰屑; 霜; 長時間使用的燈泡變黑; 冰淇淋上的“白色粉末”。
常見簡答題
1. 泡溫泉降溫,用0°C的水和0°C的同等質量的冰,哪個更好,為什么?
0°C的冰更好; 因為0°C的水和0°C的冰的溫度相同,所以降溫效果是一樣的,但是0°C的冰在融化的時候會吸收大量的熱量,所以冰的降溫效果更好。
2. 將融化的冰放入溫度為 0°C 的房間。 冰還能繼續融化嗎? 為什么?
冰不能繼續融化; 由于熔化的條件是達到熔點,它會繼續放出熱量。 將在 0°C 時融化的冰放在 0°C 的臥室中。 冰無法吸收熱量,因此無法繼續融化。
3、醫生給病人檢查口腔時,往往會把小穿衣鏡放在酒精燈上燒一會,然后放入病人的嘴里。 為什么?
在酒精燈上點燈是為了提高鏡面的溫度,防止因鏡面溫度低,遇冷時口中的水汽液化,使鏡面模糊。
4.拿一根粗鐵絲,把它的一端放在火上燒一會(燒紅),然后把燒紅的部分插入浴缸,你會看到鐵絲周圍有很多氣泡,并且白色氣體形成有哪些現象?
由于鐵絲溫度高,插入水底后升華和凝華吸熱放熱實驗,會出現局部沸騰現象,形成大量水蒸氣,遇冷上升液化成小水滴,產生“白氣”。
5、冬天在房間里,溫度很低,手凍得要命。 這時候呼吸在手上,會讓手感覺暖和一些。 拿著剛出籠的包子,手上燙得要命。 吹完后,感覺不太熱。 為什么呼氣時感覺暖和,呼氣時卻感覺不熱?
呼氣時,呼出的水蒸氣濕度大,頸部寒冷時液化吸熱,所以手指有暖和的感覺; 吹氣可以加速手上的經血蒸發放熱,使手臂感到涼爽。
6、小鹿善于觀察身邊的化學現象。 三天后,她從冰箱里拿出一個冰淇淋,發現冰淇淋上有白色的“粉末”; 剪開包裝紙,看到冰淇淋是“白氣”; 她把冰淇淋放進杯子里,不一會兒,茶壺壁上漸漸出現了一些小水珠,好像茶壺在“冒汗”。 請幫小鹿解釋一下“粉紅”“白氣”“出汗”是怎么產生的。
“粉”是水蒸氣在冷凍室遇冷吸熱凝結而成; “白氣”是冰淇淋周圍的水蒸氣遇冷吸熱液化形成的; 熱液化。
7、夏天,小明從冰箱里拿出幾塊冰塊,倒入盛有常溫礦泉水的玻璃杯中。 過了一會兒,他用吸管攪動冰塊,發現冰塊“粘”在一起了。 請解釋這一現象。
從冷凍室取出的冰塊溫度高于0℃。 置于水底后,水吸熱降溫,冰放熱升溫; 當冰塊附近的水溫降至0℃時,冰塊的溫度仍高于0℃。 ; 冰塊不斷放出熱量,冰塊附近O'C處的水不斷吸收熱量融化成冰。 所以冰塊會“粘”在一起。
8、“燉”菜用的煮法,就是把餡和水放在燉鍋里,燉鍋沒入鍋底,用蒸架隔開鍋底鍋,當鍋里的水燒開后,杯子里的甜湯能燒開嗎? 為什么? (假設甜湯的沸點與水的沸點相同)
它不會沸騰,因為大燒瓶中的水沸騰時,雖然吸收了熱量,但沸點處的溫度保持不變; 小燒瓶里的水的溫度也會因為傳熱而達到沸點溫度,因為溫度和大燒瓶里的水的溫度相似,大燒瓶里的水不能從底部放出熱量,所以它不會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