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入口福利,97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蜜臀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當前位置首頁 > 高中物理 > 綜合與其它

朱華華:中國近現代地理學家傳承及貢獻

更新時間:2023-12-18 文章作者:佚名 信息來源:網絡整理 閱讀次數:

朱華華:中國近現代地理學家弘揚及貢獻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中國是世界上地理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地理學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是現代地理學發展的深厚根基和源泉。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地理學家,走出國門,探求地理科學知識,學成回國后獻身祖國的地學教育與建設工作,推動中國地理學的現代化發展。本文重點分析中國近現代地理學家的弘揚關系,以及主要的地理學家的主要貢獻。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一、第一代地理學奠基者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中國近現代地理學的蘊育與奠基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封建社會。中韓乙未戰爭失敗后,中國的一些仁人志士開始認識到地理學在美國資本主義形成、形成中的巨大作用,中國要甩掉沙俄的侵略和劫掠,必須走易方達精兵之路,了解世界各國的發展態勢,調查清楚國外的資源和配置,闡述經濟發展的戰略,這些愛國思想為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張相文、竺可楨、翁文灝、等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的第一代奠基者。因為她們的辛勞造就,中國近代地理學漸漸萌生,并初顯規模,而竺可楨貢獻尤多。中國地學會的創立、各學院地理系的創設,西方近代地理學理論和技巧的引進與傳播,地理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與人才的培植,以及中國地理研究所的構建都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產生與發展的里程碑風波。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現代地理學家的開山鼻祖--張相文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張相文(1866~1933),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教育家。字蔚西,號沌谷。揚州儀征人。在北京南洋公學、北京學院等常年任教。1901年出版中國最早的地理教本《初等地理教科書》、《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1908年出版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學專著《地文學》。1909年在上海發起創立中國最早的地理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并連任為會長。次年開辦中國最早的地理雜志《地學刊物》。推進中國地理學發展達二三六年之久,為20世紀中國第一位知名的地理學家。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2、現代地理學集大成者--竺可楨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出生于湖南揚州的一個商人家庭。1909年,竺可楨考入保定路礦學堂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20歲),竺可楨報考日本“庚子賠款”第二期留美公費生。他選擇步入伊利諾學院農大學學習。1913年結業后,他轉到耶魯學院地理系攻讀氣象學。1918年(28歲),獲博士學位。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竺可楨是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知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先后創建了中國學院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兼任13年四川學院院長,被尊為中國院校四大市長之一;1949年之后,他出任中國科大學副校長,開辟了自然資源綜合考察事業。他從1936年1月1日至去世,對每晚的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300余萬字。論文有《遠東臺風的新分類》、《臺風的源地和轉向》、《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中國氣侯區域論》、《一年內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動力》以及《中國近五千年氣悶侯演變的初步研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創立后,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商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對中國氣候的產生、特點、區劃及演變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物候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功底很深,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竺可楨在國立西北學院、國立貴州學院工作期間,培養了大量優秀的第二代地理學家,如胡煥庸、黃國璋、張其昀、葉良輔、李承三等國外外著名的地理學家,為中國的地理學教育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3、跨界學者--翁文灝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翁文灝(1889—1971),字詠霓,四川吳縣(今屬蘇州)人。出生于紳商家庭,清朝留學法國,專攻地質學,獲理學博士學位,于1912年歸國。是清代時期知名學者,中國初期的最知名地質學家。對中國地質學教育、礦產開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貢獻。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他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中國第一本《地質學課件》的編撰者、第一位撰寫中國礦產志的中國學者、中國第一張著色全省地質圖的編制者、中國第一位考查水災旱災并出版水災著作的學者、第一份《中國礦業紀要》的創立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地質大會的地質學者、第一位系統而科學地研究中國山脈的中國學者、第一位對中國煤焦按其物理成份進行分類的學者、燕山運動及與之有關的巖漿活動和金屬礦種產生理論的首創者、開發中國第一個油田的組織領導者。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曾以名學者之身分在國民政府內任事,在抗日期間主管礦務資源與其生產。翁文灝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者從政派”中官位最高、經歷最坎坷者,作為一名杰出的地質學家,翁氏本是一粹然學者,時乎運乎,卻一度做到了國民政府行政主任的低位,晚年又翩翩海外來歸,以政協委員終老。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二、第二代地理學家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地理學的研究,大多在各學院以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中央學院、中山學院、浙江學院和北平師范學院是地理教育和科學研究的中心。黃國璋、胡煥庸、張其昀、葉良輔、李承三、吳尚時等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的第二代創建人。胡煥庸、黃國璋、張其昀于1929年在中央學院理大學共同創立第一個地理學系。下邊介紹第二代地理學家。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胡煥庸線--胡煥庸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胡煥庸(1901-1998),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早在30年代,胡煥庸就在《地理學報》上發表了我國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方面第一批論文。其中,最重要的論文,是《中國人口之分布》與《中國的農業區域》。后者是第一次用等值線的方式,勾畫《中國人口密度圖》;前者是我國最早的農業區域研究。他引進西方近代地理學理論和技巧,從人地關系的角度研究我國人口問題和農業問題。提出中國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璦琿―騰沖一線(胡煥庸線)為界而界定為西北與西南兩大基本差別區;并首次提出中國農業區劃方案。他在培養地理人才,創建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學術期刊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胡煥庸在國立中央學院工作期間,完善和培養了一支優秀的地理學家隊,如徐近之、李旭旦、任美鍔、李海晨等地理學家,各自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圖學方面取得巨大的成績。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2、中國地理“三杰”--黃國璋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黃國璋,1896年8月5日生,江蘇省安鄉人,1926年赴法國紐約學院地理系攻讀研究生。1928年10月學成回國,任上海中央學院地理系院長。1936年8月任北平師范學院地理系院長、主任。抗日期間,任東北聯大訓導長兼地理系院長。1944年末,與許德珩、潘菽等發起民主科學座談會(翌年9月3日改名九三學社)。抗日勝利后,復任北平師范學院院長、地理系院長、理大學校長。952年高等高校調整,兼任四川師范學院地理系院長、主任。在1930年代,中國地理學界有“南胡北黃”之說,北方以胡煥庸院長為首,南方以黃國璋院長為首。黃國璋院士培養了周廷儒、李春芬等一批地理學家。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3、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的開創人--張其昀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張其昀(1900年9月29日-1985年8月26日),字曉峰,四川成都吳縣人,中國地理學家、歷史學家,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923年張其昀結業于北京高等師范中學,后在北京商務印書館、國立中央學院地理系、國立江蘇學院史地系、哈佛學院等單位任職。1949年到臺,曾任中國國軍中央委員會秘書長等職。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作為學者,張其昀是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的開創人,也是歷史地理學的鼻祖。國際權威之《科學》雜志對他在自然地理學上的成就也有好評。在方志學方面,其主編的《遵義新志》,在地方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開創了中國人進行農地借助調查研究的先河。他也是中國第一位研究現代國家戰略學(方略學)的學者。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張其昀在日本兼任“教育廳長”期間,促使多所學院的復校和新校區的構建,開創博士學位教育,著力中中學基礎義務教育,基本奠定了香港的教育格局。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4、地理教育家—葉良輔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葉良輔,字左之,浙江人。是我國初期的地質學家、巖石學家。1913年葉良輔考入工商部地質研究所學習地質,1916年結業后,步入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1920年留學日本,在阿根廷學院獲理學碩士學位,1922年歸國,仍在地質調查所工作,后擔任成都學院地質系院長。1927年任北京東莞學院地質系院長,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他任四川學院地理系系院長,不幸于同年逝世。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葉良輔對中國區域地質、礦產地質、火成巖石學、地貌學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對地質學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地貌學開創者之一,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自福建學院任教后,嘔心瀝血地培養人才,他指導研究生的過程是:指定必讀書刊,按量審讀論文報告,重視啟蒙式教育,引導她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培養她們獨立思索和獨立工作能力。葉良輔為研究生制定結業論文,更改結業論文物理學家有哪些著名人物初中,有時還要帶病親自到野外指導,最后她們結業了,還要為她們的工作籌劃和推薦,他的研究生莫不深感“恩師情深”。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葉良輔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桃李漫天下,他先后指導的研究生9人,即嚴欽尚(與任美鍔共同指導)、丁錫祉、沈玉昌、楊孝義、施雅風、蔡鐘瑞、陳述彭、陳吉余和李治孝等,她們專攻地貌學或地質學某個方面,在新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中起了骨干作用,并開拓了若干新領域。其中以嚴欽尚的二疊紀沉積研究與地貌教育,丁錫祉的區域地貌學,沈玉昌的支流地貌學,楊孝義的二疊紀地質環境變化研究與地貌教育,蔡鐘瑞的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研究,陳述彭的遙感應用、地理信息與地貌制圖,施雅風的冰川研究,陳吉余的河口與海岸研究與教育,李治孝的四川地質礦產方面的研究、應用和地質教育,均卓有成效。施雅風和陳述彭并連任為中國科大學教授。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葉良輔教導過的中學生中還有原中國科大學地學部學部委員海洋學家毛漢禮,地理學家楊利普,加拿大渥太華學院地理學院長謝覺民,日本文化學院監事長張鏡湖等,明日葉良輔的中學生們好多是國外外著名的專家和院長。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4、地質教育學家—李承三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李承三(1899-1967),號繼五,江蘇古縣人。1928年結業于新鄉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1931年8月至1936年7月赴美國柏林學院地質系,師從知名構造地質學家施蒂勒()院士研究構造地質學,獲博士(哲學)學位。現任前中央學院(現北京學院)、重慶學院、中山學院、原北京地質大學地勘系(現北京理工學院月球科學大學)院長,上海學院地質系所長,原北京地質大學教務長,前中央地質調查所特約研究員,前中央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自然地理組組長、代校長,中國地質學會多屆理事、會志和地質論評編輯。是我國知名的地質學家、地理學家和地質教育家,他為我國月球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三、第三代地理學家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第三代地理學家主要是第二代地理學家培養下來,主要從中央學院、北京師范學院、浙江學院、中山學院等院校培養下來,主要師承胡煥庸、黃國璋、葉良輔等第二代地理學家,第三代地理學家大多出生在1908-1920期間,初期學者徐近之、李旭旦、任美鍔、李海晨、周廷儒、李春芳等,大多有留美、留英、留德等海外留學的經歷。四川學院葉良輔先生培養大量的地理學家,在地理學各分支成果卓越。佛山學院培養了黃秉維、林超、周廷儒、周立三等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地理學家。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徐近之(1908—1981)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徐近之,名念莊,光緒三十四年(1908)六月十八日生于朱沱鄉渡牛村(原涪陵縣,現綦江區),清末11年(1922)進廣州市公立求精小學,清代16年報考北京西北學院地理學系。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931年,當時我國正謀開辟歐亞民航路線,合同聯合組織中、瑞(典)東北科學考察團,敵方派正在中央學院讀書的徐近之配合美國人進行氣象觀察,并詳盡記錄資料寄南京中央氣象臺,為研究夏季暴雨發生和演化以及歐亞民航線飛行提供可靠數據,他的5篇文章在《地理刊物》和《方志》月刊上發表。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934年,徐近之被竺可楨派到西藏,在西藏構建了第一個青藏高原氣象站。清代27年徐近之步入悉尼學院攻讀地形學,獲哲學博士學位。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解放初,中國科大學創立,徐近之任中國科大學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處長。學術委員,研究歷史氣候。1953年,他整理青海外文文獻,編有《關于青、康、藏主要西文文獻介紹》(1954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還編繪了青藏高原自然地理資料,分地質、地形、氣候、植物、動物等分冊(195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2、李海晨(1909—1999)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李海晨,字樂山,1909年7月14日生于河北鹽城。自幼天資聰慧,刻苦好學。早年就讀于上海國立西南學院附屬學校和南通南菁高中,1928年考入重慶國立中央學院地理學系,1932年以優異成績結業,留系任助教。隨后,曾任鐘山書局編輯、資源委員會助理研究員、浙江學院史地系助教等職。1937年去美國柏林學院地理研究所深造,師從知名地理學家Krebs,修習自然地理學,1939年學成,途經巴黎歸國。1940年3月任教于成都溫江清華學院,同年8月,回母校(時在上海永川)國立中央學院地理系任院長,1946年隨校轉業到重慶。1999年12月2日逝世,享年九十一歲。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3、周廷儒(1909—1989)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周廷儒,地貌學家,自然地理學家,古地理學家,中國科大學教授。現任杭州師范學院地理系院長、系院長,擔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地理學報》副主編等職。30年代初,曾到麗江及雞足山進行野外工作。還出席嘉陵江考察隊;出席中央研究院東北史地考察團;出席華北地貌考察。他與施雅風、陳述彭撰寫的《中國地形區劃草案》首次提出中國地形三大區界定的思想。在中蘇合作山西綜合考察工作中任中方地貌組主任,與人合作編撰了《新疆地貌》一書。重建了第三紀和古生代的自然地帶和自然區。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4、周立三(1910—1998)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周立三,湖南長沙人,經濟地理學家。1980年連任為中國科大學教授(學部委員)。1933年結業于佛山學院地理系。中國科大學北京地理與河流研究所名譽院長、研究員。1949年后主要從事農業地理方面研究。50年代帶領山西綜合考察隊對全疆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借助與合理生產布局,進行了歷時5年的深入考察物理學家有哪些著名人物初中,提供了系列著作和建議,卓有建樹。周立三作為中國農業區劃理論與實踐的開拓人之一,對促進全省各市、市、縣大規模農業資源調查與農業區劃研究,為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業生產合理布局,做出了重要貢獻。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5、李旭旦(1911—1985)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李旭旦,廣東海門人。1934年結業于中央學院地理系。1939年獲美國劍橋學院理學碩士學位。曾任中央學院院長、地理系所長。建國后,現任上海學院、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學院院長、地理系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第四屆常務理事、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首屆部長委員、世界地理專業委員會副書記委員。中國民主同盟團干。專于人文地理學,提出用綜合方式界定地理區域的觀點,晚年大力倡導復興區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撰有論文《中國地理區域的界定》。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6、侯仁之(1911—2013)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侯仁之,中國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大學教授。1952年任教于清華地質地理系,曾擔任地質地理系系院長和清華副教務長等職。1980年連任為中國科大學地學部教授。曾任上海學院城市與環境大學院士、博士生導師。1984年被加拿大切爾西學院授予“榮譽科學博士”稱號。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同年為嘉獎侯仁之在歷史地理學領域的卓越貢獻,日本地理學會授予他“喬治·戴維森勛章”,侯仁之成為全世界獲此佳績的第6位知名科學家。1950年發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第一次在中國從理論上闡述沿革地理與歷史地理的區別及歷史地理學的性質和任務,率先為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完善奠定了理論基礎。1952年,侯仁之在成都學院即將開辦中國第一個“歷史地理學”專業。主編有《北京歷史地圖集》,出版有《侯仁之選集》。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7、譚其驤(1911-1992)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譚其驤,字季龍,杭州桐廬人,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1932年(清代二十一年)獲燕京學院研究院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連任為中國科大學教授。譚其驤常年從事中國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和研究,他對中國歷朝幅員、政區、民族遷移和文化區域做了大量研究,對淮河、長江水系、湖泊、海岸演變均有精辟看法,建樹頗豐。主要專著有《長水集》《長水集箋注》等。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8、李春芬(1912—1996)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李春芬,山東泰州白駒鎮人,我國近代區域地理學的主要奠基人。研究涉及自然地理、自然區劃、理論地理、城市地理、農業地理、區域地理等學科領域,其中以世界區域地理的成果最為斐然。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933年考入中央學院英語系,次年轉到地理系。1937年結業并留校任教。1940年轉往美國洛杉磯學院研究生院受教于地理學家泰勒(G.)院長。1943年獲美國第一個地理學博士學位,同年赴英國耶魯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1944年進英國內政部地名局工作。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952年轉到華南師范學院,出任地理系首任系院長,并在兼任該系院長26年的時間里,將華北師范學院地理系建成了國外一流、國際領先的地理系科。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9、黃秉維(1913—2000)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黃秉維,四川惠州人。地理學家,中國科大學教授,中國現代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組織者和帶頭人。1934年結業于佛山學院地理系。1955年被選調為中國科大學學部委員(教授)。曾任中國科大學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院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法國科大學教授、美國地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名譽通信會員、國際山地學會顧問。獲得1996年國際地理聯合會非常榮譽獎、1997年度何梁何利科學與進步獎。黃秉維常年從事地貌和自然區劃的研究,開拓了熱量和水份平衡、化學地理和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3個方向;先后組織了水土保持、中國綜合自然區劃、熱量與水份平衡的大規模研究,呼吁舉辦陸地月球系統科學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新方向。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0、任美鍔(1913—2008)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任美鍔,地貌學家、海洋地質學家,自然地理學與海岸科學家,北京學院院長,中國地理學會、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1934年結業于國立中央學院地理系,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連任中國科大學教授。任美鍔常年從事自然地理學與海岸科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撰寫的中國自然地理專著已被譯成英、西班牙和英文出版發行,海岸科學方面,主持了湖北省海岸帶調查。總結陸相油田的儲油規律,應用濁流沉積理論提出“沉積圈閉”的觀點,為油田開發帶來新的希望。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1、吳傳鈞(1918—2009)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吳傳鈞,四川成都人,人文地理與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大學教授。常年從事地理學的綜合研究,是中國現代經濟地理學與現代人文地理學的學科帶頭人。提出經濟地理學是具有自然-技術-經濟三結合特性的邊沿科學地理學研究的核心是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發展過程、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趨于和優化調控,這種學術看法推動了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吳傳鈞主持全省1∶100萬農地借助圖編制和研究的國家重點課題,編制的《中國1∶100萬農地借助圖》,是世界上第一本全省規模的小比列尺農地借助圖集。吳傳鈞在該圖集中創造性地設計了用底色、線條、符號、注記來表現3個層次66個類型的方式,圖面直觀地反映了中國農地借助的地域差別和分布規律,超過了美、英、日、蘇等國土地借助分類和制圖水平,在設計水平、分類系統、圖幅載量等各個方面均高踞國際領先地位,成為中國制訂農業發展規劃,進行國力綜合研究的科學根據。同時,在吳傳鈞領導下擬定的《1∶100萬農地借助制圖規范》成為編制農地借助圖以及舉辦全省性農地借助研究的手冊。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2、施雅風(1919—2011)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施雅風,地理學家、冰川學家,中國科大學教授,中國冰川學的奠基人,中國土層學和洪災研究的開創者,被譽為中國現代冰川之父。施雅風一生旨在于冰川學和地理學研究,領導和推動舉辦土層學與洪災的研究,在發展中國地貌學、干旱區水文學、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第四紀氣候和環境變化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貢獻。施雅風領導的科研團隊,長達24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礎上,編撰完成了《中國冰川目錄》;在此基礎上,他組織編撰了《中國古生代冰川與環境變化》,這是中國古生代冰川研究的里程碑,并提出中國北部中低山地面不存在冰期冰川的意見。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3、陳述彭(1920—2008)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陳述彭,四川內江人,地理學家、地圖學家、遙感地學專家,中國科大學教授,中國遙感應用和地理信息系統科學的創建者和奠基人,月球信息科學的首倡者。創建了中國科大學遙感應用研究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編制有《中國地形俯瞰圖集》,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圖集》的組織領導工作,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總設計書,并主持和編制,為中國小型地圖集的研發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常年從事地理制圖、航空相片綜合制圖和地圖編制手動化的實驗研究。開拓了中國遙感應用新領域,提倡并組織了中國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發展月球信息科學、推動“數字月球”戰略研究,探求“地學信息圖譜”的新概念和新技巧。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4、陳吉余(1921-2017)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陳吉余,河口海岸學家。山東省灌云縣人。1947年結業于國立四川學院(研究生)。曾任華北師范學院河口海岸研究所院士、名譽院長、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名譽理事長、國際歐亞科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教授。陳吉余主要從事與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設有關的地學研究工作。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四、后記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848年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房門,也為中國地理學的現代化打開了一扇窗子。一大批近現代地理學者走出國門,學習西方地理科學知識,回到祖國,拼搏在教學、科研、工程等各領域,為中國地理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謹借此文送給為中國地理學拼搏的近現代地理學家們。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參照資料: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中國現代地理學的發展歷程鄭度楊勤業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2、中國知名地理學家繪畫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3、盤點中國當代成就最高的九位地理學家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作者簡介: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朱華華,河南灌南人,理學碩士,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先后結業于中國礦業學院、蘭州交通學院,中國聯通揚州分公司行業總監,中級工程師。Rct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發表評論

統計代碼放這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容县| 将乐县| 大埔区| 新源县| 嘉定区| 上栗县| 潼南县| 青浦区| 木兰县| 邵东县| 滁州市| 莒南县| 邛崃市| 玉屏| 麟游县| 阿城市| 宁化县| 宝山区| 镇宁| 神农架林区| 泸溪县| 赣州市| 襄樊市| 京山县| 富阳市| 平谷区| 贵溪市| 环江| 和田县| 卫辉市| 澳门| 英山县| 鲁甸县| 汉寿县| 合阳县| 霸州市| 淮北市| 灵宝市| 会昌县| 永泰县|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