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16時45分,上海高考第一早結束。 化學、物理試卷有何特點? 高考試卷研究專家對此進行了點評。
引導中學生從解決問題向學習解決實際問題轉變
化學試卷是從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過程、實驗探索等各種活動中精心抽取的。 信息以豐富的方式呈現。 有些化學試卷突出了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教育理念,如第3題中的太陽能路燈、第7題和第8題中的照明系統、用于提升重物的電動機、新生力量第14題的壓力表和數字氣壓計,第16題的PTC半導體陶瓷材料的發熱內阻等。此類話題場景與工業生產實際密切相關,引導中學生提高應用意識科學技術融入生產生活,樹立學好化學、投身國家建設的遠大志向。 這種試卷還可以促進中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使中學生愿意探索生活中物體的數學原理,引導中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釋現象和解決問題,并改變現狀。從解決問題到學習解決實際問題。
沒有題外話和奇怪的問題,確保試卷公開、公平
化學試卷場景取材于生活實際,數據真實,符合數學特點; 實驗數據不刻意分布,強調試卷的科學性和探索性; 不設置離題、奇怪的題,保證試卷的公開性、公平性。 試卷還增加了對中學生各學科能力的考核,如多角度獲取信息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實驗探究能力、運用數學學術語言表達的能力等。 試卷以文字、圖表、圖像、圖片等多種形式呈現信息,考察中學生以不同信息呈現形式挖掘信息的能力。 例如,問題 3、4、7、8、13 和 16 檢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試卷還考查中學生運用文字、公式、圖表、圖表、圖像等形式規范和表達思維的能力,如第15題、第16題、第18題的開放式通感。培養中學生的動腦和動手能力,重點發展中學生的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品質。 例如,第17題,通過中學生制作的另類“溫度計”實驗場景,考驗中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要求中學生突破固定思維,可以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升降的條件分析實驗現象; 第18題以中學生制作簡單彈簧測力計的情況來測試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意識,并要求中學生能夠了解實驗條件。 對結果進行辯證分析,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在題目的約束下進行遷移和應用。
關注日常生活,推動科普
物理試卷從日常生活、勞動場景中提取與物理相關的材料物理化學英語翻譯,引導中學生從物理的角度認識周圍的世界和我們自己,提高對事物的科學認知。 除了有助于發揮物理學在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方面的作用物理化學英語翻譯,還有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個問題主要根據空氣質量報告的內容,引導中學生了解空氣質量的重要指標,積極參與空氣污染問題的討論和整治。 問題4重點討論物理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引導中學生了解不同物理元素在人體生長發育和機體運行中的獨特作用,樹立合理攝入營養元素的意識,以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健康。 問題5落實了課程標準《理解家務中的物理原理》的要求。 通過討論家庭燃料成分、食物調料、餐具清潔原理、養花草等,論證“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生活中處處用到物理”,指導中學生延伸教材的學習知識融入生活實踐,樹立運用科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問題6討論氣溫和人造砌體的原理。 只要人們學會從微觀粒子的角度來感知事物,人們就會更容易對物質世界建立客觀的認識。
弘揚民族智慧增強文化自信
物理試卷從唐代科技成果和我國當代科技成果中挖掘素材,讓中學生感受到古代中國人的卓越智慧,深刻認識我國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同時,我認識到了國家科技進步對民族復興的重要作用,迸發出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熱愛。
第一個問題以廣州優秀傳統文化——光彩、廣繡、龍舟、廣東泥塑為主題; 第十六題取材于我國唐代重要科技專著《天工開物》中對金屬煉鐵的描述。 對于不同性質的金屬,當時的人們可以按照科學原理合理地采用不同的技術來提煉和分離。 真實場景,讓中學生在真實案例中體驗唐代物理科技; 問題九根據神舟飛船搭載湖人號所用推進劑的選擇,討論傳統燃料和新能源的使用; 問題15是以北京市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為背景,討論車用儲能電池原材料問題。 這種材料表明,我國從古至今從來不缺乏科技創新,充分詮釋了我國人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智慧,也凸顯了中華民族卓越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
文/北京晚報新花城記者:魏麗娜
題圖/北京晚報 新花城 記者:陳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