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表明,水在4℃以上時始終遵守熱脹冷縮規律,只有在4℃以下,即4℃至0℃之間時水的密度比冰大的原因,才會出現異常膨脹。 水在 4°C 時體積最小,密度最大。 因此,冰的密度比水稍大。
水異常膨脹的原因水異常膨脹的原因是水分子具有特殊的結構,但現代科學對水分子的結構沒有統一的認識,因此對于水分子異常變化的原因也沒有統一的認識。水的密度。 解讀方法,現介紹幾種常見的解讀方法,供參考。
1、“晶體結構”理論:為了引入水的異常膨脹,必須引入冰的晶體結構。 在冰的晶體結構中,水分子(即冰晶的分子)在晶格中按一定方向排列,每個水分子都被另外四個分子包圍,形成多面體(三角錐體)。 ),水分子之間相互排斥的性質促使冰晶中水分子的排列一定是這樣的,這些排列比較松散,而且體積較大,如果冰中的水分子不是這樣排列的,但如果它們一一緊密排列,相同質量的冰體積就會縮小。
用X射線研究液態水的結構時發現,在高溫液態水的底部仍然一定程度地保留著冰的多面體結構,也就是說,在高溫液態水的底部還存在著極其微小的冰晶。底部為高溫液態水。 據推測,0℃附近的水中大約含有0.60%的這些微晶,當溫度逐漸下降時,這些微晶逐漸被破壞。 由于這些微晶具有像冰一樣的晶體結構,其體積比同質量的水大,所以這些微晶逐漸被破壞,體積逐漸變小,因此密度逐漸增大。 反之,當其溫度從4℃降至0℃時,這些微晶逐漸減少,體積逐漸增大,密度逐漸減小,并發生異常膨脹。 但當水的溫度低于4℃時,水分子的熱運動會減小分子間的距離,體積增大,密度降低。 因此,水的密度在4°C時最大。
2、“極性分子”理論:
事實證明水的密度比冰大的原因,水是由許多不斷運動的水分子組成的。 根據實驗和現代理論研究的結果,知道水分子的兩端形成兩個相反的電荷,一端帶正電,另一端帶負電。 如圖4所示:當溫度逐漸下降到4℃以上時,水分子的動能增大,運動速度加快,相互吸引在一起的兩個分子逐漸分解成單個分子,范圍運動范圍也擴大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水的密度逐漸減小。
3、“分子統一”理論:
水的異常膨脹與水在不同狀態下的結構有關。 實驗事實證明,無論是液態水還是固態水,都富含簡單分子結合而成的復雜分子(H2O)2。
這些結合過程稱為水分子的結合。
液態水不僅富含簡單水分子(H2O),還富含復雜分子(H2O)2和(H2O)3。 由于結合是吸熱過程,因此溫度較低的水的結合程度也急劇增加,即n值變大。 當溫度為0°C時,水與冰結合,所有水分子結合在一起。 在冰的結構中,每個氧原子與4個氫原子連接形成多面體,因此冰的結構中存在較大的間隙,因此冰的密度比水小且輕。
水在4℃時密度最大的原因可能是0℃時液態水的底部仍然存在一些非常小的分子,這些分子與冰的結構類似。 當加熱時,一方面,這些冰結構的結合分子會不斷被破壞,排列得更緊密,密度增加; 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在 4°C 以下,第一個效應占主導地位,在 4°C 以上,第二個效應占主導地位。 因此只有在 4°C 時密度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