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德語:;日語:)是1895年根據諾貝爾遺贈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專門獎勵那些對人類數學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人。 科學家。 1901年首次頒發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獲獎者。
頒獎典禮于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在法國斯德哥爾摩舉行,獎項由德國國王親自頒獎。
2020年10月6日,荷蘭皇家科技大學常務秘書Goran 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將授予羅杰·彭羅斯(Roger )、萊因哈德·根澤爾( )和安·迪莉婭·蓋茲(Ann Delia Ghez)3位科學家。 彭羅斯因“發現黑洞的產生作為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獲獎1901諾貝爾物理獎,根澤爾和戈茨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超大質量致密天體”而獲獎。 3位科學家分享了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
羅杰·彭羅斯利用巧妙的物理學證明黑洞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 愛因斯坦本人并不認為黑洞真的存在,黑洞是一種超大質量的怪物,可以捕獲進入其中的一切。 什么也逃不掉,連光也不例外。
1965 年 1 月,即愛因斯坦去世六年后,羅杰·彭羅斯確實證明并描述了黑洞。 在黑洞的中心,隱藏著一個特性,所有已知的自然法則都會停止。 他的開創性文章仍然被認為是自愛因斯坦以來對廣義相對論最重要的貢獻。
和 Ghez 各自領導了一個天文學家團隊,自 20 世紀 90 年代初以來,他們一直關注銀河系中心一個名為雙魚座 A* 的區域。 最靠近銀河系中部的最亮恒星的軌道已經被更精確地繪制出來。 兩組探測結果一致,發現了一個看不見的極重物體控制著我們銀河系中心恒星的軌道。 他們的開創性工作為銀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
歷屆獎項
據諾貝爾獎官網介紹,諾貝爾數學獎每年評選一次,由英國皇家科學大學頒發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獲獎時年僅25歲。 1915年,他和妻子威廉·亨利·布拉格同時獲獎。 2018年,阿瑟·阿斯金以96歲高齡獲獎,成為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最年長的人。
歷史上曾有三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分別是“居里夫人”瑪麗·居里、德俄化學家瑪麗亞·格佩特·邁耶和2018年獲獎者唐娜·斯特里克蘭。 其中,居里夫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夫婦因其在放射性方面的工作而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 1911年1901諾貝爾物理獎,居里夫人因發現釙和鐳元素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據統計,數學獎是一百多年來授予華人最多的諾貝爾獎。 獲此成果的中國科學家共有6人,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史蒂文、崔奇、高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