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密度是多少(水的密度是多少)
水的反常膨脹:熱收縮和冷膨脹
水是最常見、最常見的物質。 一切有生命體征的動植物(包括人類)沒有沸水就無法生存,水是生命之源。 人們把水的熔點作為記錄體溫的零點,把水的沸點定為100℃,即以水的相變點作為一切天然物質體溫的標尺。 。
(頭像僅供參考)
一般來說,大多數物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溫度越高,物質的密度越低。 但水是一個例外。 加熱和冷卻時它會膨脹。 只有在4℃時體積最小。 當低于4℃或高于4℃時,體積會膨脹。 這種現象被稱為“反常膨脹現象”。
我們知道,物質基本上具有熱膨脹和冷收縮的特性。 受熱時,促進顆粒間運動,顆粒間間隙加強,密度增大。 相反,在高溫下,顆粒間的運動減少,表現為間隙增大,反之密度增大。 但這顯然無法解釋水的這些現象,為什么冰在高溫下的密度比水小,如果我們這里仍然用“熱脹冷縮”,那就沒有意義了。 而且,根據現有研究,在液態水狀態下,其密度并不是在超熱水狀態或趨于0度時密度最大,而是在4℃時密度最大,即不適用于熱膨脹和冷收縮。 陳述。
現在我們來說說為什么水的密度在4℃時最大?
通過觀察發現,高于4℃條件下的水雖然沒有結冰,但水底已經形成了肉眼看不見的冰晶。 這種冰晶正是水密度增加的原因。 當溫度達到4℃時,不易察覺的冰晶就會完全融化。 這時候就稱為完全液態水,密度自然也就最高了。 當溫度超過4℃時,水分子的運動趨于提前,分子間隙也開始加強,密度會逐漸增大。 因此,4℃是水的密度最大的時間。
水的三種形態:固態、液態、氣態
水的密度也必須改變。 如果它不發生變化,那么水的三種狀態,即固態、液態和氣態就不存在。 事實上,氣態是水的密度最小的時候,只有這樣它才能升到天空并產生云。 固態是水密度第二小的狀態,從所得的懸浮在水中的冰可以知道,冰的密度絕對沒有液態水高。 由此可知,液態水是水的三種形態中密度最大的存在。
0°C 時
當水在 0°C 結冰時,所有分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質量。 在冰的結構中,每個氧原子與4個氫原子連接形成多面體,每個氫原子又與兩個氧原子連接。 即氧原子的四個鍵(兩個共價鍵,兩個官能團)指向多面體的四個頂點魚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每個水分子被四個水分子包圍,如圖所示。
因此,冰是一種非常松散的結構,內部有相當大的空隙。 當冰融化時,一些官能團被破壞,多面體結構被破壞,水分子可以更緊密地堆積在一起,所以冰融化時體積會收縮。
海面上浮著冰,為什么?
本來,當水為固體(冰)時,分子間的相互排斥力會使分子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分子間就會形成晶體多面體。 這些布置方式可以看作是類似于支撐功能,會占用空間,比較松散,密度自然沒有液態水那么高,懸浮在海面之上也是合理的。
4°C 時
在 4°C 左右的室溫下,水底有兩種影響改變密度:
一是隨著溫度下降,液態水分子熱運動加劇,分子間平均距離減小,從而降低了水的密度。
另一種是因為溫度下降,水底豐富的冰晶逐漸融化,分子間的平均距離減小,導致密度下降。
在1個大氣壓(101.325 kPa)下魚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在溫度高于4°C之前,后一種效應占主導地位; 而當溫度低于4℃后,前一種效應占主導地位。 據推斷,0℃附近的水底約有0.6%的冰晶。 當體溫逐漸下降時,冰晶逐漸被破壞,導致體積減小,導致密度降低,所以水在4℃時密度最大。
水在 4°C 時密度最大,而不是在 0°C 時?
當一定質量的水從0℃加熱到10℃時,水的體積先減小再減小,4℃為轉折點,此時體積最小,密度最大。最大的。 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水的熱脹冷縮是不正常的。 當水高于4度時,表現出熱收縮和冷膨脹,導致密度增加。 當低于4度時,熱脹冷縮又恢復。 這是水最重要和最獨特的特性之一。 保證了地球生命的延續。 想想月球冰河時代,如果冰在下沉,暴露在高溫空氣中的水仍然會結冰,然后整個海洋和月球就真的被凍結了。
水的這些奇特特征在自然界中很容易看到。 例如,東海竹塘的水結冰時,總是從海面開始結冰。 也就是說,首先海面溫度下降到0℃,下面的溫度低于0℃。 從上到下,溫度逐漸下降,水中體溫在4℃左右; 密度逐漸減小,水中密度最高。 正是由于水的這些奇特特性,才出現了“人在冰上行走,魚兒在下游游”的自然風光。
河流的水面,春季氣溫升高,如果溫度在4℃以上,下層的水降溫,體積縮小,密度變大,所以下沉到頂部,而上層的溫水上升到下層。
當溫度凍結到0℃時,密度最小。 水的這些特性也會給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些損失,例如:當水結冰時,體積膨脹會形成一種足以使水管、水泥基體等破裂的力。通常放置一瓶礦泉水放在冰箱里,結冰時體積會減小,這是一個現成的反例。 事實上,它也能為人類帶來好處,特別是在保護鳥類和其他水下生物方面。
冰凍的河流,洞里釣魚
因為液態水在4°C時密度最大。 當溫度低于4℃時,水的密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在0-4℃的溫度范圍內,水的密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直至達到冰點。 正是這個特性導致4℃的水會下沉。 寒冷的冬季,水體從地表到頂部產生由低到高的水溫梯度,抑制了水體的對流。 這說明海面結冰,但冰蓋下有液態水,但河流頂部的溫度可以穩定在4℃,讓鳥類等水生生物得以生存并度過寒冷冬天。
4°C 水和“千克”(kg)
1799年12月,人們用4℃時一立方厘米水的質量建立了“千克”(千克)的重量單位。 選擇 4°C 是因為水在此溫度下密度最大。
水“熱縮冷脹”的意義
冬季冰層以下,4℃的水密度較高,會沉到上層,而溫度較低的水,由于密度較小,會浮到更靠近湖面的位置。 這阻礙了水的上下對流,從而阻止了湖面的快速向上生長。 水下生物,尤其是鳥類,可以在冬天生存。
水密度和沉積物分層
基于本文前面提到的“4℃時水的密度最大”的特征,根據水的這一密度特征,表明在整個沉積物中,其密度可能是不一致的,即密度差異,由于表層水和底層水的溫度在大多數情況下存在差異,最終導致沉積物(溫度)分層。
泥沙(溫度)分層現象與水產養殖密切相關。 冬季,當氣溫高于4℃時,湖面溫度較低,上到底泥時,水溫逐漸降低,然后達到4℃。 因此,冬季魚類大多在底層泥的上層活動,以抵御嚴寒。 正因為溫度為4℃時密度最大,所以下層水的密度通常很小,密度大的會沉到下面。 因此,盡可能加深底泥水位,有利于夏季散熱、冬季御寒。
事實上,水養中的“泥沙(溫度)分層”并不是以4℃為依據,而是根據上述的“密度差”原理來尋找水與鳥類的關系。 低溫季氣溫層結依然顯著,上下層溫差較大。 同時,沉積物中的溶解氧水平在白天和夜間也發生較大變化。 白天受冷暖氣流影響,沉積物下層溫度隨夜間溫度變化。 隨著溫度的升高,它日益增大,但密度也同時減小,進而形成密度流,即上下沉積物之間的對流。 隨著時間的推移,種植沉積物上下層的溫差也會增大。 達到臨界點時會形成溫度分層,中下層沉積物的溶解氧逐漸補充,而下層的溶解氧則逐漸增加,通常在中午時降至最低水平。 沉積物中的溶解氧日益缺乏,因此缺氧狀況最容易出現在中午或下午。
為此,水產養殖應盡量打破溫度分層的產生。 解決的辦法就是破壞溫度分層,使用一些機械設備,比如曝氣機、微孔風暴等。其實,當有風浪的時候,溫度分層就會自然消失。 為此,養雞戶應掌握水體密度特點和溫度分層規律,以保證漁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