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友訓
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中國近代化學家、教育家。
獲得榮譽
被譽為中國數學研究的“奠基人”。
1925年在英國伯明翰學院獲博士學位,后在該校擔任化學研究員助理講師。
主要的成就
X射線散射與吸收研究。
對康普頓效應的研究和認可做出的貢獻。
饒玉泰
1891年12月1日—1968年10月16日,湖南林州人,中國現代數學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首任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員、武漢大學校長。
獲得榮譽
1913年,他獲得華盛頓學院理學學士學位和斯坦福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主要的成就
創建南開大學化學系,在美國、加拿大等地進行光譜學和分子紅外光譜研究,是國際上最早研究斯塔克效應的光譜學家之一。
葉其蓀
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物理學家中國偉大的,中國化學家、教育家、數學創始人,被譽為中國數學大師。
獲得榮譽
1920年獲得華盛頓學院理學學士學位
1923年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
1948年,再次當選為中央研究院教授。
1955年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員
主要的成就
早年與美國科學家合作確定了普朗克常數h的值,創立了高壓磁化的正確方法,并創辦了復旦大學數學系和上海大學磁學專題組。
嚴克慈
1901年1月23日—1996年11月2日,出生于廣東省安慶市,中國現代數學研究奠基人、化學家、教育家。
獲得榮譽
獲得英國倫敦學院碩士學位、美國理學博士學位。
主要的成就
中國光學研究和光學儀器研發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研究晶體壓電效應的第一人,測量了居里壓電效應的“反現象”物理學家中國偉大的,發現了光的雙折射現象,發現石英扭轉理論。 在晶體學、光譜學、大氣化學和應用光學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吳大有
1907年9月29日—2000年3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數學之父。
獲得榮譽
獲得密西西比法國學院碩士學位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教授
主要的成就
在電磁學、量子熱、經典熱等領域,在重原子F態估計、閉殼層電子爆發態估計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王淦昌
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出生于廣東揚州,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核化學家,中國核科學奠基人之一。
獲得榮譽
1933年獲得柏林學院博士學位
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銀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獎項
主要的成就
世界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理論與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核裝備研發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錢學森
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13日,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工程院教授。
獲得榮譽
榮獲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稱號
榮獲多項國家榮譽
包括“兩彈一星功勛獎”和“一級英雄模范獎”
主要的成就
他在應用熱科學、航空工程、火箭與潛艇技術、系統工程等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
1964年10月16日,在他的領導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錢三強
1913年1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出生于杭州市杭州市,中國核化學家,中國原子能科學奠基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獲得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員。
獲得榮譽
1940年獲國家博士學位。
榮獲德國榮譽軍團勛章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
主要的成就
跨學科、交叉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規劃局的成立做出了突出貢獻,發現了科學技術的三裂變、四裂變現象。重原子核。
黃坤
1919年9月2日—2005年7月6日,四川南充人,上海人,世界著名化學家,中國固體化學和半導體化學奠基人。
獲得榮譽
1948年獲得日本布里斯托大學博士學位
榮獲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會科學技術成就獎
200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主要的成就
從事固體化學理論和半導體化學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黃多項式”概念。
楊振宇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國化學家
獲得榮譽
榮獲1957年諾貝爾化學獎
主要的成就
他在粒子化學、統計熱力學和收斂態化學領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與RL Mills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與李正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破壞理論。 在大學設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