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
2022年9月10日
是第38個班主任節
以人格魅力關愛中學生心靈
以學術功底開啟中學生智慧
做中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廣大工大班主任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
“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
明天,小萱帶你走進其中一位
他33年固守本科教學第一線
以立德樹人為己任,教學療效突出
旨在于培養中學生的
創新能力和科學探求精神
他身先士卒、言傳身教
年青班主任經常以他為榜樣
他曾獲上海市教學名師、“愛國立功標兵”
2021年度工大立德樹人卓越獎
他是浙大化學大學院士
李華
以行動展現品格用平凡書寫卓越
——記工大2021年度立德樹人卓越獎獲得者李華
李華院士生于1957年6月,從教33年來,固守本科教學第一線,堅持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他旨在于培養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探求精神,將科研工作中積累的經驗、體會、方法言傳身教地傳授給中學生,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過程中打造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學療效突出。
李華院士歷任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學督查組成員、一流專科課程評審專家、物理實驗課程群責任院士、中國文聯-教育部“中學生英才計劃”物理學科導師、北京市精品課程及上海市優秀教學團隊負責人。曾獲上海市“愛國立功標兵”、寶鋼優秀班主任獎、北京市教學名師獎,浙大2021年度立德樹人卓越獎。
講課從不照本宣科
1975年,李華在插隊期間入團,距今已47年。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仍然以一名干部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謹記入團時的承諾,勇于擔當、善于作為,不忘立德樹人初心,謹記為黨育人、為國育英使命,用漫長時光弘揚時代所賦于的教育重擔,立志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畢生貢獻。
“李老師的實驗課是中學生興趣+啟發性教學+嚴謹的實驗評價過程,環環相扣,一個都不少。”有中學生在上完李華的實驗課后這樣哀嘆。李華承當“基礎數學實驗”、“開放化學實驗”、“信號與系統”、“近代電磁檢測”等6門本、研課程,任教以來年均教學工作量300學時以上,教學療效優秀。
在量大面廣的基礎化學實驗教學方面,李華總是設法讓中學生去感受化學實驗是一種科學探究的過程,是一種帶有創新意義的科學實驗活動。在教學方法上,堅持啟發引導,迸發興趣,鼓勵個性化發展;在課堂講解方面,從實驗原理入手,逐漸引伸開實驗方式和操作程序,使中學生了解完整的實驗設計思想和過程;在實驗環節,鼓勵中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和步驟,引導中學生對實驗過程、現象和結果進行總結剖析,撰寫有看法的研究性報告,通過各個教學環節,使中學生在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及創新能力諸方面都得到增強。
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李華同樣擅于迸發中學生內生動力、提高中學生學習積極性。化學大學班主任陳彥曾在讀研期間必修過李華主講的《單片機及其應用》課程,他追憶道:“李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從不照本宣科,更多是從實際出發,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經常引用他所經歷的工程實踐例子進行解構,使中學生獲益頗豐。”
作為導師,李華真心關懷中學生。2003年夏季“非典”爆發之際,李華每天都到實驗室與研究生一起舉辦課題研究。他及時催促朋友們早早回家休息,自己卻經常到下午兩、三點鐘才回去。在李華的推動和鼓舞之下,數位研究生克服了“非典”帶來的恐慌心理,專心進行課題研究工作,按期高質量完成了結業論文。至今,李華已指導結業27名研究生,均成為各自工作單位的中堅力量。
挖掘中學生創新潛力
李華旨在于探求低年級大專生的培養模式,培養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探求精神。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李華就開始指導中學生舉辦課外科技活動,將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積累的經驗、體會、科研思想和技巧言傳身教傳授給中學生,療效突出。
專科生唐世明在大二年級時初次出席科技創新活動,還不曉得怎么去發覺問題,雖然面對問題也不能挺好地加以解決。李華將自己的科研課題簡化設計成專科生可做的題目,給唐世明指定了參考書目,鼓勵他自己設計實驗,在實踐中邊干邊學,在學習的過程中發覺“新”問題,在實踐的基礎上更改和建立實驗裝置和實驗步驟。
經過多次失敗與磨難,唐世明最終完成了“智能化電力電容在線監測儀”等項目研究,1993年獲得全省“挑戰杯”一等獎,從李華的指導中悟出了在學院“學哪些、怎樣學以及如何做”的精髓。博士結業后,唐世明先后成為中國科大學研究員、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在上發表的論文導致國外外廣泛關注。
專科生張新宇從大兩年級出席了李華的科技活動小組,他的主要任務是實驗驗證計算機插口應用子程序,供李華正在編撰的《MCS-51單片機實用插口技術》使用。這本書出版后,受到讀者歡迎,幾經彩印,發行量達7萬余冊,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三年后,張新宇意外收到了一本封面著有自己名子的樣書和稿酬,他說:“一個專科生才能在百萬余字的專著封面上署名,并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李老師關懷中學生的品行和人格至今仍激勵著我”。
李華指導大專生科技創新活動碩果累累,共獲得全省“挑戰杯”科技大賽銀獎1項、二等獎1項,浙大“馮如杯”一等獎4項,浙大“SRTP”一等獎等多項獎勵,本人先后5次被評為浙大學院生學科大賽和科技制做活動優秀指導班主任。
構建一流實驗教學體系
李華兼任實驗化學教研室校長(1993-1997)、物理實驗中心院長(2004-2018)近20年,全面負責化學實驗課程群和實驗室的建設發展工作。為了適應工大各學科、各專業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需求,他率領化學實驗中心班主任團隊,以構建一流專科化學實驗教學體系為目標,將原先單一針對文科中學生的學院化學實驗課程變革為適宜多種類型人才培養的基礎化學實驗教學大平臺。2005年北航基礎物理實驗考試,化學實驗中心獲評上海市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06年,基礎化學實驗課程獲評上海市精品課程。
常年指學案生舉辦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踐使李華深深感遭到對中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自2004年開始,李華就開始率領中心班主任圍繞“個性化培養”和“因材施教”對基礎化學實驗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了全方位變革,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省首創并施行了“積分制+自主創新”為明顯特色的實驗教學模式,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銀獎1項,二等獎2項。浙大化學實驗中心的系列變革成果得到國外外同行的廣泛關注,每年有數十所院校和學校來浙大化學實驗中心考察、交流和學習,李華和教學團隊成員多次應邀在全省化學實驗學術大會上介紹經驗,充分發揮了浙大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幅射和示范作用。
作為教學團隊負責人,李華仍然將師資隊伍建設和青年班主任培養工作置于首位。通過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從根本上提高了化學實驗課程的師資隊伍質量。2007年,化學實驗課程群教學團隊被評為上海市首批優秀教學團隊。
李華有一個你們公認的特性,那就是身先士卒、言傳身教,用自己的行動無聲的去感染別人。2020年疫情期間實驗室搬遷,他和實驗設備管理員冒著低溫,在倉庫里清除設備,一干就是幾天。實驗室管理人員過剩,他自己代替起來,一干就是多年。在兼任中心院長近20年期間,他從來在公用的中心辦公室辦公,用他的話說:“我找你們便捷,你們找我便捷,中學生找我更便捷”。王文玲老師說,是李華老師手把手教她怎樣設計課程、建設課程,教學上的每一步規劃和施行都離不開李華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安排,他的言行不斷地鞭策著自己進步、成長。獲得上海市青年班主任授課大賽銀獎的王菁老師回想起備賽的點點嘀嘀:“在李華老師率領下,我們的集體凝煉了一股繩,我們的團隊每天都飽含了朝氣!”
在李華的傳、幫、帶作用下,實驗中心班主任快速成長,連續獲得多項教學榮譽。近幾年,團隊有3名班主任被評為教學型院士,7名班主任晉升為副院長、高級實驗師;4名青年班主任獲得上海市青年英才、北航藍天新星等稱號;獲得全省青年班主任授課大賽銀獎1人、北京市青年班主任授課大賽銀獎2人、二等獎3人;10多名青年班主任獲得國家、北京市學院生化學實驗大賽優秀指導班主任;由青年班主任領銜的教學團隊2019年獲得上海市院校優質專科課程建設立項、2021年獲得首屆上海院校班主任教學創新競賽銀獎。
重視科教融合和成果轉化
李華非常重視將科研思想融于教學、科研成果服務于教學。一方面北航基礎物理實驗考試,將科研思想通過教學環節傳授給中學生,將最新的科研成果用深入淺出的形式呈現給中學生,提高中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有計劃地將一些具有前沿性、時代性的科研成果移植開發為有特色的化學實驗。
結合科研工作的經驗和成果積累,近些年來,李華率領中心班主任開發并投入到基礎性、綜合性和開放性化學實驗中的項目有30余項,有10余項班主任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新的實驗內容服務于教學。其中,李華本人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實驗裝置的“多普勒效應測速實驗儀”已大面積投入教學使用,并獲得全省高等中學化學實驗教學儀器二等獎、全國首屆院校自制教學儀器設備獎。
李英姿老師是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負責人。2006年,李華鼓勵正在中心工作的李英姿攻讀博士學位,并希望她把博士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教學中來。2009年,他建議李英姿將其科研項目——原子力顯微鏡轉化為模塊化、低成本的實體教學項目,獲得成功。2020年,“基于原子力顯微鏡物質微觀結構及熱學性質表征”虛擬仿真項目獲準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李英姿說,正是在李華老師的引導和支持下,自己能夠把科研課題逐漸轉化為實體教學實驗,并進一步轉化為虛擬仿真實驗,最終培植出國家級一流虛擬仿真實驗課程。
以行動展現品格
平凡中書寫卓越
作為一名在黨47年的老干部
33年工齡的老班主任
李華院士在人才培養、教學研究
變革創新和幫襯小輩等諸方面
都取得了累累碩果
在浙大,像李華一樣的老師
還有好多
向她們致敬!
出品|航小萱?工作室
素材來源|班主任工作部化學大學
編輯|史越
這么,問題來了
談談你身邊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