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火熱影片《流浪月球》被人稱為開創了中國懸疑連續劇的元年,不久前廣遭吐槽的《上海堡壘》又被貶為終結了這個元年。不論是開創還是終結,其中彰顯的影片與科學關系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圖|流浪月球
在影視藝術與科學的關系中,學者們最為看重的是其中科學家的形象。例如《居里夫人》、《美麗心靈》和《萬物理論》這樣的精典電影為我們描畫了天才科學家們的執著和她們背后無私的支持者,而《生化危機》和《侏羅紀世界》等影片中的邪惡研究者,則展示了科學失控后對世界秩序的恐嚇。
這么,影片中的科學家形象究竟是以正面形象為主,還是反派角色居多呢?在不同時代影片中的科學家形象是否有哪些不同特征?影片中的科學家形象又怎樣影響人們對科學的心態?在《好萊塢物理》(2014年出版)一書中,俄羅斯歐洲學院的尼斯白(,現供職印度西南學院)和佛羅里達學院的都鐸(Dudo)專著的一章內容為我們展示了這方面豐富的內容。其實,尼斯白和都鐸剖析的主要是好萊塢影片中的科學家形象。在描述了她們的研究后,我們不妨結合中國情況對中國影片中的科學家形象做下相關剖析。
圖|好萊塢物理
多變的科學家造型
通過檢索大量研究和影評,尼斯白和都鐸發覺,影片中,科學家主要有四種原型。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描述具有一些負面形象,但在過去的二六年中,最積極的原型-——科-學家作為英雄——在影片和電視中作為核心角色出現的頻度越來越高。這些趨勢與科學家的刻板印象相反,并不像她們自己埋怨的這么負面。但是,更積極的原型趨勢并不意味著科學家被逼真地描畫下來。無論科學家被描畫成書呆子、惡棍還是英雄,這種原型中的每一個科學家看上去都不像普通人。
第一種科學家原型是弗蘭肯斯坦博士(Dr.),他為人險惡,對研究不負責任。那些研究常常注定要失敗,其中的科學家惡棍也多半會以死亡告終。現今有關弗蘭肯斯坦博士的影片你們也許都忘了,但這個名子卻舉世著稱,例如反對轉基因的人就把轉基因乳品稱為。值得一提的是,最早把弗蘭肯斯坦博士搬上熒屏的制片人,恰恰是現代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愛迪生,在這部1910年的電影中,弗蘭肯斯坦博士可不是背面形象,而是給你們展示新奇器物的執著發明家。
圖|科學怪人
第二個精典的原型是科學家無能為力的服務于工業、軍隊、或邪惡大師。這方面,中國聽眾比較熟悉的包括《侏羅紀景區》系列影片中的科學家們,她們在首席執行官約翰·哈蒙德(John)的恐龍克隆公司InGen工作,并不考慮自己工作的負面價值。
科學家作為一個怪異、反社會的極客是娛樂影視中科學家的第三個原型。這些科學家涉足于她們的研究,舍棄了家人,同事或甜蜜的關系。這方面的事例包括克里斯托弗·洛伊德(Lloyd)在《回到未來》(Backto)系列電影中飾演的Doc角色(theDoc)。
圖|回到未來
第四個原型,即當前影視中更多作為動作英雄和主人公頻繁上鏡的科學家。那些科學家一般也能彰顯出道德的聲音和力量。比如,《侏羅紀景區》系列影片中的主角艾倫·格蘭特博士;新版《星際迷航》中的動作英雄斯波克;《后天》中的氣候科學家的丹尼斯奎德;朱迪·福斯特在《接觸》中飾演的女科學家等。與這一科學家兼任主角和英雄人物的類型密切相關的是科學家作為一個值得信賴、忠誠和聰明的配角越來越普遍,她們的同事或伙伴常常是影片中的主角,她們則常常能通過科學手段幫助同學揭發各類重要線索。
其實,在四大原型之外,尼斯白和都鐸發覺雖然還有一種新興的原型,其中科學家被描畫成模棱兩可的主角,但這些原型也展現了科學家們多維度的個性,這與此前的正負分明的科學家形象十分不同。在新版的《太空堡壘卡拉狄加》()中的角色波塔爾(Gaius)就是一個挺好的反例。波塔爾常常被描畫成一個陷入窘境、自戀的科學家,才能形成令人驚訝的道德失誤和破壞性行為。但是,他也常常表現出強烈的憐憫、道德敏感和對自己可疑決定的憎恨。在這方面,這個特殊原型顯示出,在影片中的科學家開始在根本上具有凡人特點了,既能做好事也會做壞事,更多的時侯則在二者之間游移。
圖|太空堡壘卡拉狄加
剖析科學家的形象
在科學傳播界,對探究娛樂影視中科學家形象感興趣的學者大有人在。常年執韓國傳播學研究牛耳的賓夕法尼亞學院院長喬治·格伯納()(就是這位提出涵化理論()的大腕,涵化理論覺得經過電視的常年薰陶,人們理解中的現實實際上是主流電視節目中呈現的,而不是真實世界中的現實)及其朋友從1980年代就開始探求影片中的科學家形象。
格伯納等人1985年的研究表明,與其他職業相比,黃金時段電視中的科學家遭遇的負面刻板印象比列更高,更有可能成為暴力的被害者。例如,她們可能常常是影片中一個上場幾十秒的配角,隨著實驗室在沖突中被毀滅而銷聲匿跡。
漫威影片中的反派科學家——佐拉博士|日本隊長
但是,此后的研究則記錄了過去二六年來科學家形象的積極轉變。在1999年向英國商務部遞交的一份報告中,格伯納及其朋友更新了她們的剖析。她們得出的推論是,基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搜集的數據,“沒有理由宣稱對科學家存在任何方式的負面描述。”好萊塢原先描畫的科學家一般是邪惡的、性功能失調的惡棍。但1990年代以來,這些情況早已發生變化。
近來對電視內容的剖析否認了這一趨勢。一項對2000年至2008年期間出現的日本黃金時段電視內容的研究復制了格伯納的方式論,發覺科學家在電視中依然是相對罕見的角色(只有1%的角色是科學家),然而她們的形象幾乎完全是正面的。在科學家角色中,81%被覺得是正面形象,其中一些最知名的事例包括《生活大爆燃》的倫納德霍夫·斯塔特,16%的角色有好有壞,只有3%的科學家形象是完全負面的。
尼斯白和都鐸的文章沒有剖析為什么科學家的影視形象會出現這些演化。無疑,這也應當是時代大背景的產物。1960年代開始的環保和反(越)戰運動,不斷消解了二戰中逐步完善上去的科學的正面和全能的形象,也推動了對科學家的指責(科學傳播學科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這些指責的回應),這自然也會擴散到各類影視作品中。但從1990年代后,互聯網、生物技術、納米技術、低碳科技等新興技術在催生眾多億萬富豪的同時,也在扭轉科學的形象。
另外一點也值得討論。現今西方的科學界日漸成為自由派的大本營(康奈爾學院96%的院長的政治募款投給民主黨),這與好萊塢為代表的文藝界在意識形態上逐漸合流,對氣候變化的各類宣傳,就是科學界與藝術界聯手的產物。
聽眾對科學家形象的認知
剖析科學家的娛樂影視形象,不僅呼應上述的社會背景外,也有助于我們了解公眾對科學的想法是怎樣被影響的。影視是公眾了解科學的主要信息來源之一,對于中學生和成年人來說,娛樂媒體也可能預先打造她們對中學和非即將學習環境(如博物館或科學中心)的印象、觀點、知識和方向。
尼斯白和都鐸的文章引述的一項研究表明,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家影視形象的改善,成人聽眾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也在發生改變。這一研究強調,與1985年相比,2002年的馬來西亞成年人對科學家持有負面刻板印象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但是更有可能覺得科學事業是自己或小孩的理想選擇。
但與此同時,大多數德國人同時持有兩種對待科學的心態:一方面稱贊科學對社會進步的推進,另一方面則擔心科學失控。在不憐憫形下,某一種心態都會被激活。科學家的影視影響就可能成為激活人們特定心態的信息。
后面提及了格伯納所提出的涵化理論強調,與不太頻繁觀看電視的人相比,非常愛看電視的人們更有可能與電視上宣傳的世界觀保持一致。格伯納對影視上的科學家形象的研究,正是著眼于驗證他的理論(另外的理論驗證案例是電視報導的暴力對人們認知的現實世界暴力發生情況的影響)。在格伯納于1980年代的調查中,他控制了教育、年齡、性別、價值觀、種族、科學知識和其他背景誘因后發覺,愛看電視的人對科學家和新技術更多持有負面觀點,有更多的限制科學的意愿,覺得科學讓人們愈加恐懼。
在1987年的影片《X計劃》中,反派就是進行殘暴植物實驗的科學家|X計劃
相比格伯納這一1980年代的研究,前面提到的更近的兩項研究,在調查聽眾對科學的心態方面,與影視上開始顯得積極的科學家形象,有了愈加復雜的關系。2000年代,這些非常愛看電視的人在看待科學對社會的影響方面,比其他人持有更強烈的保留意見,但她們也更有可能對科學有更積極的信念。這種結果表明,觀看電視給人們引起了有關科學的雙重隱喻。
但并非所有影視節目都具有相同療效。這些喜愛觀看科學課程、生物醫學研究節目、農業生物技術欄目和更普遍的科學節目的人群,對科學的心態常常更為積極。這表明,對電視娛樂節目的奇特類型的接觸可以培養對科學的不同心態。這可能是由于,特定科學節目(例如科教節目)的聽眾本質上對科學飽含熱情。也可能是由于,電視節目讓人們熟悉了對轉基因等爭議較大的科技所涉及的道德維度,進而讓聽眾減少了她們對這種技術的一些保留心態。
除了影視節目會對人們的科學心態導致不同影響美劇物理學家傳記,受眾自身情況也會影響她們對科學的想法。一項研究發覺,沒有在學院學過理科的輕度影視節目聽眾(不一定是科學節目)更容易相信科學。與之相反,擁有學院理科經歷的日本人若果大量觀看影視,則對科學有更強烈的保留心態。這項研究并沒有闡明出導致這些反常狀況的誘因。其實是由于英國影視節目中,懸疑類節目好多,沒學過理科的人看著過癮,而前面介紹過,近來20年影視中科學和科學家的形象得到了整體改善。而學過理科的人,其實反倒認為這種懸疑作品不太真實所以不太樂意接受其中觀點。
中國影視中的科學家形象
不論是哪些誘因引起了影視節目聽眾對科學和科學家心態的不同,有一點仍然不可證實,那就是英國影視娛樂節目與科學的關系相對密切,不論是拍攝科學家故事還是述說科學內容,或則哪怕是把科學家當作配角。雖然是前者也說明這個電影或電視劇與科學有點關系。
相比之下,中國影視中科學家形象就少得可憐。我見過的一項發在網上的2009年的研究(研究樣本是2008年國外上映的影片)表明,中國影片中科學家與影片情節密切相關度是零美劇物理學家傳記,而在國外放映的歐美影片相關度則為46.7%。很遺憾自此再也查不到有關中國的相關研究了。不過從直觀上,這些情況沒有改善多少。記得常常看到當時中央科教頻道的編導講她們理解科學有多困難。科教頻道的編導仍舊這么,娛樂影視的制做人員估計就更是這么了。
日本影片《星際穿越》中的女主角墨菲就是一名化學學家|星際穿越
其實,國外放映的歐美影片與科學相關度更高,這可能與中國更樂意引進科學相關類型及懸疑片有關。但無論怎樣,科學家無法登上中國娛樂影視熒幕,卻是不爭的事實,哪怕作為配角都甚少。后來,即使沒有針對國產影片中科學家形象的經驗研究,但想想中國的兩部懸疑大片《流浪月球》和《上海堡壘》,不論內容怎么,上面卻沒有一個科學家角色。連最該反映科學的影片中都沒有科學家,其他的影片就更可想而知了。
不僅上述兩部國產懸疑大片外,我能想上去科學家作主角的比較晚近的國產片,就是把女科學家刻板影響發揮到極至的《南極之戀》了。客觀地講,這部電影與科學幾乎沒有半點關系,不過是想借一個女科學家的身分來彰顯某種想象中的女學霸的刻板印象罷了。在這些情況下,所謂中國科幻影片元年的說法,即便有點華而不實。
女主角荊如意是一名高空化學學家|北極之戀
作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