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詞
1.形容詞用法概述
形容詞是表達事物的形狀、性質和狀態的詞類。 形容詞主要有兩種用法: 1.作定語,修飾名詞前的名詞; 2. 作為謂語和賓語補語,修飾主語和賓語。 這與現代漢語形容詞的用法非常接近,我們可以進行比較和研究。
(1) 作為句子中名詞短語的定語,通常譯為“like”:
2.形容詞的比較級形式
(1)形容詞比較級有幾級?
在英語語法中,普遍認為形容詞和副詞有三種比較級形式:即所謂的“原語”、“比較級”和“最高級”,以old、old、good、best為代表。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這一點了,即對于詞形的變化,這三個層次只是指形式詞尾-er和-est; 至于字面邏輯的內容效率是名詞還是形容詞,他們絕不能概括所有可能的比較層次。 就邏輯而言,一般來說,至少應該有五個級別,即最不老、較不老、老、較老。 (摘自張培林《漢譯英語語法啟蒙》)
(2)比較形式定冠詞的判斷
以下解釋和例子摘自軒轅佑的《語法俱樂部》:
一般語法書都規定了一個規則:最高級必須加定冠詞。 事實上,冠詞是跟在名詞后面的。 出現在名詞短語中的形容詞前面可以有冠詞。 如果是謂語或補語的形容詞,并且不存在于名詞短語中,那么冠詞自然就沒有問題。 例如:
是
。
陽明山人山人海。
是最
三月。
三月的陽明山是最熱鬧的。
形容詞在兩個句子中都用作表語,因為它沒有出現在名詞短語中,所以它自然沒有冠詞。
再看下面的例子:
是一個
點。
(陽明山是一個游客眾多的風景區。)
是最
的景點。
在例1中,謂語是名詞短語a spot,形容詞位于名詞短語中。 例2中,雖然most后面沒有名詞,但有介詞短語Tibet's。
Spots(臺北的景點中),所以可以看出most one被省略了,形容詞most出現在名詞短語the one的中間。 「臺北所有景點中人潮最多的景點。」 指出特定范圍內的“最……”有明確的指示作用,所以需要加定冠詞。 這種指示性質是添加定冠詞的真正原因。 請參見:
約翰是一個比
他的長輩。
約翰是
雙胞胎。
因此,只記住“最高級必須加定冠詞”而不明白為什么,很容易出錯。
3.形容詞的位置和順序
(1) 形容詞作定語的位置
定語形容詞通常放在名詞前面,但有時也放在名詞后面。 漢語還有定語后置詞,多出現在文言文中。
(2) 名詞短語中形容詞的順序
對于這個語法點,軒轅友先生在《語法俱樂部》中總結得很好:“一般來說,語法書只是列出大小、形狀、顏色等的順序,要求學生背下來。其實,形容詞的順序不需要記憶,而且有一定的道理可循。形容詞越表達名詞的屬性,就應該越接近名詞,即特征越具有不變性和客觀性。是,它們應該越接近名詞。相反,形容詞越可變,臨時和主觀,它們越接近名詞。元素應該放置在遠離名詞的地方。
下面兩個例子和分析摘自軒轅佑的《語法俱樂部》:
左邊一個
老黑手套。
(兇手掉落了一只血淋淋的、舊的、黑色的意大利皮手套。)
最近的是手套,因為它是內容,而手套是形式,內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 即使手套被切成碎片,皮革材料仍然在里面。 原產地也是一個不可改變的因素。 而且,手套(意大利手套)有非常強的指示屬性的功能——告訴別人這是什么手套。 至于黑色,皮革染成黑色后不會改變。 老是指手套制成后逐漸由新變舊。 至于它,原本上面并沒有血跡,但卻是在兇殺的過程中被沾染的。 只要洗了,隨時都可以變干凈,但舊的卻不能再變新。 因此,這個形容詞與手套的屬性無關,也是變化最大的修飾語。 應該放在這組形容詞的前面。 讓我們看另一個例子:
他是一個老
棕色美國空軍。
(他穿著一件漂亮的仿舊棕色皮革美國空軍飛行夾克。)
這個例子可以讓讀者根據以上原理來嘗試一下。 提示是一個主觀詞。 外套帥不帥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所以是一個和屬性無關的詞。 它們必須放在一起才能代表“飛行夾克”效率是名詞還是形容詞,因此代表這種夾克最強屬性的單詞必須放在最接近的位置。
4. 可用作形容詞的名詞
當兩個名詞一起使用時,前一個名詞通常充當形容詞或定語。
2. 副詞
副詞是用來修飾動詞、形容詞、其他副詞或整個句子,以表達時間、地點、程度、方法等信息的詞語,通常在句子中用作狀語。
我們必須努力工作。
我們必須努力工作。
我非常想看這部電影
很多。
我很想看這部電影。
他那個
門。
他生氣地關上了門。
他剛剛離開去
工作。
他剛剛離開去上班。
我們已經閱讀了
書。
我們都讀過這本書。
副詞分類
欣賞比較用法
欲速則不達。
欲速則不達。
只是
那天。
最黑暗的時刻總是在黎明之前。
: 中最好的詞
最好的順序。
詩:最美的文字,最好的編排。
好,最好,決不讓
休息,直到好的和最好的。
好、更好、最好,永不停止,直到達到最好。
詞類和成分摘要
解釋完最重要的四個實詞后,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它們之間的關系:
為什么名詞主語加上動詞謂語是句子的核心? 對此,張曼勝老師在初級教程《英語語法新思維》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解釋: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哲學的角度來尋找答案。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世界的基本出發點是:
1、世界是物質統一的,即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
2、物質存在的形式是運動。
因此,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可以歸結為“物質的運動”或“運動的物質”。 語言作為人類思維和理解的載體,自然要體現這樣的客觀規律:物質+運動→名詞+動詞→主語+謂語動詞。
評論:
經過長時間的呼吁,《英語語法大師之路》已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