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科學網推送的引起廣泛關注。你們紛紛揣測,榜單上排行靠前的學者都有誰?自己入選了沒?
因此,科學網對這份時間跨徑為22年(1996-2017年)的10千人綜合榜做了進一步梳理。
剖析發覺,排行前100的學者中,俄羅斯有68人,占絕對優勢;中國有1人,為中科院外籍教授王中林。
在10千人的總榜單上,中國內地共有1646人榮獲。大陸院校中,復旦學院入選學者最多,為8人。
有意思的是,世界知名化學學家、諾貝爾化學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排在第17143位。不曉得你排多少名?
說到科學家的排行,你們一般關注科睿唯安()的高被引學者榜。
此次,法國哈佛學院院長JohnP.A.率領團隊提供了一份不同的科學家排名榜。她們綜合了6項指標,從近700萬名科學家里排出了一個全球前10萬名科學家的榜單。
該榜單采用以下6個引用指標的加和:總引用量,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Hm-index,單獨作者,單獨或則第一作者,和單獨、第一或則最后作者的文章引用量。
榜單包含了從文、理到文科的所有學科,分成22領域、176子學科。
全球科學家名單
該榜單提供了包含自引及不包含自引的兩種被引次數統計,榜單排行以不包含自引的統計排行為準。
在此,科學網和榜單保持一致,以下表格中的“被引次數”為不包括自引的統計數據。
榜單顯示,排行前100的學者中,俄羅斯有68人,占絕對優勢;德國9人;法國與西班牙各有3人入圍;美國、德國與法國各有2人;中國、新加坡、西班牙、法國與意大利各有1人入圍。100人中,有6人沒有注明所屬國家/地區。
從學科領域來說,臨床醫學領域榮獲55人,搶占半壁江山。
生物醫學研究高踞第二,共有14人。物理領域緊跟其后,榮獲11人。數學學和天文學共上榜9人。
惟一榮獲榜單前100名的華人科學家是王中林教授,全球排行15位,被引次數(不包括自引)為次。
王中林教授主要從事材料科學和納米科學研究。他在納米材料可控生長、表征和應用等多方面取得了多項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中國內地前100位入圍者名單
在這次榜單中,中國內地共有1646人上榜,以下為前100位入圍學者名單。
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內地上榜的前100名科學家來自超過50所內地院校/機構。
院校中,復旦學院共有8位科學家上榜,居榜單首位。重慶交通學院緊跟其后楊振寧在物理家排名,共有7人上榜,高踞第二。
中國科學技術學院有5人上榜,四川學院榮獲4人。成都學院與同濟學院及武漢學院,分別入圍3人。
榜單的第一及第二名均由中國科大學奪得楊振寧在物理家排名,兩位科學家分別位居全球排名的第15及第206位。這次榜單中標明為來自中國科大學的科學家共有5人。
中科院所屬研究所也有科學家入選。
被標記為來自中國科大學成都應用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大學北京有機物理研究所及中國科大學金屬研究所的各有2人。中國科大學江西煤焦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大學地質與月球化學研究所及中國科大學上海物理化學研究所各有1人入選。
10千人榜單各國表現
這次榜單中的10萬名科學家分別來自97個國家(地區),另有10067人沒有注明國家(地區)。
其中,印度共有46013人入圍,遙遙領先,也是惟一榮獲人數過萬的國家。日本高踞第二,共入圍9780人。美國及日本緊跟其后,分別為5459及4483人。
入圍2000人以上的還有美國、澳大利亞、法國、芬蘭及瑞典。中國內地共入圍1646人,高踞第12位。
入圍人數超萬人的國家(地區)共有14個,詳盡排名如下:
7學科領域TOP20科學家名單
這次榜單包含從文、理到文科的所有學科,分成22領域、176子學科。
科學網整理了以下7個領域的前20位科學家,供你們參考。
●臨床醫學領域TOP20科學家
●生物醫學研究領域TOP20科學家
●物理學與天文學領域TOP20科學家
●化學領域TOP20科學家
●生物學領域TOP20科學家
●地球與環境科學領域TOP20科學家
●數學與統計學領域TOP20科學家
有意思的是,世界知名化學學家、諾貝爾化學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在這份10千人榜單中排行17143位。榜單記入的楊振寧第一篇論文發表于1964年。到最后一篇論文發表的2015年為止,共發表94篇論文,被引次數5443次。
楊振寧歷任復旦學院高等研究院名譽教授、教授及臺灣英文學院博文講堂院士,榜單將其歸在中國澳門,因而不在上述的中國臺灣科學家之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