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素質立意、注重綜合、加強實踐、注重思維的價值導向,要求注重探究實踐過程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這是目前科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從對科學教育發展歷程中科學探究的剖析入手,探討科學探究的內涵,以思維型教學原理為指導,提出思維型探究的設計方式和施行要點。
對自然科學課程發展歷程中科學探究的剖析
在自然科學相關課程步入正規課堂的百年歷程中,科學探究一直被覺得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同時科學探究的內涵得到豐富。
19世紀中葉,以斯賓塞為代表,提出科學教育要為個體發展服務,每種學習都應當從實驗入手,經過充分觀察后進行推理,科學教育是為了獲取知識和發展推理能力[1]。20世紀初期,杜威在《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出科學教育是要為培養社會須要的人服務,需使用歸納、演繹、數學邏輯和實證等科學方式解決實踐的問題,發展思維能力[2]。20世紀下半葉,施瓦布提出科學教育要為培養有效的公民而服務,科學內容和科學方式是密不可分的,科學是因新證據出現而被更改的概念結構,學生應當以探究的方法學習科學[3]。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正式提出科學探究的概念,對科學探究的內涵、方法、實施步驟作了劃分,科學探究是要幫助中學生獲取科學知識,領悟科學方式和科學思想觀念。在新一輪全球課程變革的背景下,科學課程指出對科學概念的探究建構與實踐運用,強調思維探求,強調把思維探求與動手活動相結合,同時將科學教育從科學領域擴充到工程領域,提出了科學探究和工程實踐?!读x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明晰提出培養科學核心素質要從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心態責任4個方面綜合考慮,首次將教學中仍然被忽略的科學思維列為科學素質的重要方面。
從觀察、實驗到歸納、演繹、數學邏輯和實證,再到探究方法的提出,再到科學探究的提出,再到探究實踐、科學思維的提出,可以發覺:科學教育從誕生之初就飽含著探究的思想,科學探究從一開始就與科學思維互相伴隨。作為一線科學班主任,在新課標背景下怎樣基于科學思維舉辦有效的科學探究,是教學施行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新課程背景下對科學探究內涵的再思索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科學核心素質的探究實踐維度進行了劃分,指出了科學探究的組成要素、基本程序及本質。教學中,需要深入理解新課標中科學探究的內涵。
對新課標中科學探究內涵的解析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科學探究能力彰顯在:理解科學探究的通常過程和技巧;提出科學問題,并針對科學問題進行合理推測與假定;制訂計劃并收集證據,分析證據并得出結論;對結果進行解釋與評估;準確抒發觀點,反思探究過程與結果?!?span style="display:none">whQ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科學探究主要包括問題、證據、解釋、結論四個基本要素,一般具有提出問題、猜想假定、制訂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和反省評價的八步基本流程。在探究教學過程中探究動量定理的實驗,要關注中學生親歷探究解決問題,也要關注中學生獲得對科學探究本身的理解。
對科學探究內涵的再思索
胡衛平將科學探究的內涵定義為:這是一個復雜的教與學的實踐行為,是激活中學生情感與思維的實踐行為,是依據事實證據建構科學解釋的實踐行為。從科學探究的目標和結果來看,不僅要幫助中學生產生科學探究能力、理解科學探究、形成科學觀念,還要感悟科學的研究方式[4]。從以上對科學探究內涵的劃分可知,科學探究的本質是認知建構的過程,是科學思維的過程,是合作交流的過程,是情感互動的過程??茖W探究不僅僅是對中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也不僅僅是一套中學生能背下來的標準化操作程序。
科學探究是一套動手實踐的操作體系。它起源于一個中學生可以研究的科學問題,在找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圍繞問題提出初步假定,針對假定舉辦觀察、測量、實驗、調查等活動,獲取信息和證據后,運用歸納、推理、論證、建模等思維方式進行解釋,最后通過班主任與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論證,形成共識。
科學探究是一套深入思索的方式體系。它是屬于科學學科的一套奇特的方式體系,需要將動手實踐的過程與科學方式、科學思維構建聯接。能夠支撐科學探究的科學方式主要包括觀察、實驗、測量、推理和解釋等,具有科學學科特性的思維方式主要包括科學推理、建構模型、科學論證和指責批判。
綜上可見,動手實踐是科學探究的外顯部份,科學方式是科學探究的內隱部份,而科學思維則是科學方式的重要組成部份,科學探究的過程既是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科學方式的運用過程,還是科學思維的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思索,始終不斷推動著中學生推理論證能力、模型建構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科學課堂須要施行思維型探究。
思維型探究的教學設計
作者經過多年課堂實踐,基于思維型教學原理提煉了思維型探究教學模式,即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理論指導下,圍繞教學目標,在一定的教學資源支持下,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結構的教學范型。它是對復雜教學組織形式的簡潔表示,體現了教育價值取向,決定了行為規則,整合了教學方法和策略,是班主任設計課堂教學的重要契機[5]。一定的教學模式彰顯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它除了包括教學流程,還包括相應的教學目標、適切的評價標準和匹配的教學資源。同時,教師應具備相應的專業素質,并能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思維型探究教學模式的教學流程
思維型探究教學模式以思維型教學原理作為理論指導。思維型教學原理是由動機迸發、認知沖突、自主建構、自我監控、遷移應用5個基本原理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既存在邏輯次序,又相互滲透[6]。思維型探究的教學設計包括5個基本環節,分別為“情境創設與問題提出”“作出假定并制定計劃”“收集證據與信息處理”“得出結論與抒發交流”和“總結反省與遷移應用”。5個基本原理支撐科學探究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在不同階段中都有科學思維的深度卷入(表1)。思維型探究要求在探究過程中,科學思維深度參與,凸顯對科學本質的理解。
思維型探究教學模式的評價標準
基于思維型教學原理,思維型探究的4條評價標準貫通整個探究過程(圖1)。
圖1 思維型探究的評價標準
教學導出誘發思維動機。教師須要創設有利于中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情境,提出恰當的探究問題,激發中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學過程引起思維動力。明確中學生可以探究的問題,并圍繞問題設計才能引起中學生認知沖突的層級性問題,遵循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動用科學思維方式,引導中學生親歷探究過程。
教學反省觸發思維監控。引導中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方法、結論進行反省與交流,使得中學生對把握及運用的知識和技巧進行監控和調節。
應用拓展迸發思維遷移。需要引導中學生將獲得的科學概念、探究實踐技能和思維方式遷移應用到新的情景中,解決新問題。
思維型探究教學模式的教學資源
思維型探究是中學生主動建構概念、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須要提供才能幫助中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的系列資源,課堂教學時可以依托3種學習單支持中學生的主動思維和深入探究。
3種學習單分別為學習目標單、學習支持單和素質評價單(圖2)。學習目標的設計要聚焦科學核心素質的各個方面,從往年的三維目標轉變為新課程下的素質目標,特別是怎樣把科學思維方式目標提煉下來,對班主任而言是一個挑戰。教學設計時,只有確切提煉科學思維方式,才可能在探究活動中有效打動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學習支持單是課堂上供中學生探究使用的實驗記錄、觀察記錄、調查記錄、科學閱讀資料等,學習支持單的設計要基于目標,要由有效的驅動性問題鏈構成主線,在問題的支撐下,幫助中學生實現自主探究,使中學生完成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過渡。素養評價單要基于學習目標進行設計,聚焦概念的深度建構和問題的解決。3種學習單的設計要緊緊圍繞科學核心素質,實現教學評價的一致性。
圖2 思維型探究的教學資源
思維型探究教學模式的師生關系
在思維型探究過程中,教師與中學生既是課堂的共同設計者,也是科學探究的共同親歷者,教師要對中學生的思維過程、思維特征及怎樣發展中學生的思維進行監控,進行主動設計。教師須要關注中學生學習的思維過程,幫助中學生學會抒發自己的思維過程,可以是口頭抒發、圖畫表征,還可以借助學習單幫助抒發;尊重中學生的思維特征,將中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進行合理安排,促進中學生的思維互動,提高思維參與度;發展中學生的思維監控,為了保證達到預設的素質目標,要引導中學生將自己的思維本身作為思索的對象,養成主動控制和調節的能力,完善中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
思維型探究的操作要點
思維型探究的過程以解決科學問題為起點,以發覺其中的屬性、關系和規律為終點。在中學生探究過程中,要非常重視證據搜集和推理論證的指導。
圍繞問題,注重對中學生證據搜集的指導
科學以實驗證據解釋客觀世界的運行機制和事物發展的變化規律。要創設良好的環境條件,提供結構化的實驗材料,幫助中學生完成證據的搜集。學生可以在實驗室、自然界、圖書館或其他場所,通過觀察、測量、調查、動手操作獲得證據。教學時應關注以下幾點:①證據的搜集一般須要圍繞中學生對問題的解釋性假定展開,需利用實驗儀器、實驗器材等。②小學生對事物變化和發生緣由的假定一般較為簡單,經常抒發為是或否、有或無,教師須要耐心引導,切忌拔高。③教師須要提早悉心打算探究動量定理的實驗,提供結構化的實驗材料幫助中學生完成證據的搜集。
基于證據,注重對中學生推理論證思維的指導
基于證據進行推理論證的過程,是中學生概念知識建構的過程,是一種較為復雜的認知過程。需要中學生進行證據與推論之間的科學推理,需要對自己的論證展開批判性思索,需要在與其他朋友進行交流與分享、辯護與抨擊的過程中逐步建構概念。推理論證能力彰顯在基于證據與邏輯,運用剖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歸納與詮釋等思維方式,建立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合理看法。
推理有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2種方式。
演繹推理的過程大致有以下幾個步驟:確定是那個誘因或變量與所解決的問題有關;分析該變量形成作用時,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是哪些;如果條件符合,就進一步根據獲得的證據進行推理。
歸納推理一般經歷以下幾個步驟:仔細觀察和剖析搜集到的信息或數據,不急于得出結論;對幾組信息或數據間的聯系或規律進行對比,抽取其共同點;嘗試說明所發覺的共同點,得到某個推論;通過重復驗證,確定推論是否正確。
論證指基于證據的論證,構建令人信服的論據,支持或駁斥對科學現象的解釋。論證時,要講求指導中學生分清哪些是觀點、什么是事實;能借助模型的思想剖析事物的特點及結構,在事實與觀點之間構建聯系;能借助具象概括的方式發覺事物的本質特點,能比較全面地剖析問題的各類影響誘因,進而獲得推論。
下面以“力對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思維型探究教學為例說明。
在情景創設環節,學生觀察生活中人騎自行車、風吹小風車轉動、水流帶動水車轉動等現象,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容易做出解釋:給物體施加力,物體才能運動上去,而且力越大物體運動越快。
在認知沖突環節,教師演示實驗:給貨車施加拉力,這個拉力來自曲別針的重力,1個、2個、3個……20個……學生發覺貨車并不能運動,并不是只要給物體施加力就一定能運動上去,這與最初的解釋偏頗,引發認知沖突,使中學生將探究聚焦于力與運動的整個過程。
在自主建構環節,學生首先要明晰假定,確定那個變量與問題有關,并剖析這個變量形成作用的前提條件;實驗設計時,要選擇實驗材料,控制起點、終點,準確操作計時器,設計好記錄表格;對獲得的數據進行剖析時,要進行歸納推理和詮釋推理,并與朋友論證自己的推論。
在自我監控階段,學生從探究過程、思考方式、數據搜集、小組合作等方面進行分享交流。
在拓展遷移階段,學生用獲得的概念、方法、技能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制做汽球動力面包車、橡筋動力面包車、重力貨車等,實現對科學概念、探究技能、思維方式的遷移應用,發展問題解決能力。
聚焦科學核心素質發展的科學課程與教學,對每個班主任都提出了新的挑戰,思維型探究教學明晰了思維深度參與探究的教學模式及操作要點,能有效培養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科學精神。使中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感受科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潛移默化地理解科學的本質。
參考文獻
[1] 赫·斯賓塞.教育論:智育、德育和體育[M].胡毅,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2] J. Dewey. as - and as [J]. ,1910.
[3] (美)韋斯特伯里,威爾科夫主編.科學、課程與通識教育——施瓦布文集[M].郭元祥、喬翠蘭主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4] 胡衛平.思維型科學探究教學的理論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21(06).
[5] 李霞.核心素質價值取向的科學教學模式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8(05).
[6] 林崇德,胡衛平.思維型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原文登載于《中國科技教育》2022年第6期專題欄目,作者:李霞/浙江省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附屬學校。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會員可點擊“閱讀原文”登錄刊物官網免費瀏覽全文。
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
提醒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
戴口罩 勤洗手 少游行
不給病毒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