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密集編碼是最重要的量子保密通訊過程之一。衡量密集編碼的重要指標是信道容量,即A向B發送一個光子所能傳輸的比特數。基于二維糾纏的比特系統中,量子密集編碼的信道容量極限為2。時至2008年有科學家借助超糾纏技術,將量子密集編碼的信道容量由最初的1.13提高到1.63。又經過10多年努力,至2017年,基于完全的貝爾基檢測,這一紀錄才被更新為1.665。 近期,在國家重點研制計劃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項目“固態量子存儲器”的支持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傳鋒團隊在自主研發的高品質三維糾纏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備出偏振光-路徑復合的四維糾纏源,保真度達到98%。利用這些四維糾纏源首次成功辨識了五類貝爾態,并實驗演示了量子密集編碼,一舉把量子密集編碼的信道容量紀錄提高到了2.09,超過了兩維糾纏能達到的理論極限,創造了當前國際最高水平。這項工作充分展示了高維糾纏在量子通信中的優勢,為高維糾纏在量子信息領域的深入研究打下重要基礎。該......閱讀全文
國產高速量子隨機數發生器形成速度刷新世界紀錄
我國量子保密通信領域迎來又一突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4日早間發布了一款新型高速量子隨機數發生器,量子隨機數實時形成速度小于5.4G比特每秒,極限值突破117G比特每秒,刷新了此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68G比特每秒的記錄,成為目前世界上形成速度最高的量子隨機數發生器。按照密碼設計的基本原則——“
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驗證網開通
今天下午,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新華社共同建設的“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驗證網”正式開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中國科學院教授白春禮,新華社社長李從軍等參加了開通典禮。劉延東強調,量子通信技術對保障國家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驗證網實現了量子通信技術在金融信息傳輸
李傳鋒研究組成功研發出世界最高效固態量子存儲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教授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成功實現確定性單光子的多模式固態量子儲存,一次可以儲存100個量子比特,創造了世界最高水平。該成果發表在10月15日的世界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量子通信被覺得是絕對安全的通訊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借助單個光子加密攜帶一
潘建偉:“量子夢”托起中國夢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中國夢,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為之努力,我選擇的方法是研究量子物理。”潘建偉說。對那位44歲的中科院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院長來說,“量子夢”始于二十多年前。1992年,中交大近代物理系本科生潘建偉在畢業論文中,不乏魯莽地向量子力學理論提出指責。從普通人的眼光來
我國實現量子態隱形傳輸 有望實現超時空穿越
我國取得量子態隱形傳輸技術突破超時空穿越或實現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遠距離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形傳輸 為全球化量子通信奠定基礎 新華網南京6月4日電(記者熊潤頻)存放著絕密文件的保險箱被裝入一個特殊裝置以后,可以忽然消失,并且同一瞬間出現在相距遙遠的另一個特定裝置中,被人便捷地取出。記者從
《科學》公布 2017 年度人類10大突破,你曉得幾個?
《科學》刊物公布了2017年最令人類興奮的10大科學突破,科學儀器界的同學們,也許你正在使用其中的幾種科技繼續求索,其中,我們還見到了中國在量子通信方面的巨擘地位。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分享2017的那些美好時刻,希望2018全球在科學界求索的人們,帶給人類更多的驚喜。Top10冷凍電鏡標志年科技讓人
武漢物數所用原子濾光器的量子通訊裝置獲英國專利授權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孫獻平、羅軍和詹明生申請的“使用原子濾光器的量子通訊裝置(Free-space using )”,經過歷時十年的評審,最近獲得英國專利授權(專利號:US )。當需
超導量子元件與量子信息聯合實驗室創立
王曦(左)與潘建偉代表雙方簽訂了聯合實驗室合作合同。雙方專家在研討會現場10月9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簽約,共同組建“超導量子元件與量子信息聯合實驗室”。上海微系統所主任、中科院超導電子學卓越創新中心(籌)主任王曦教授與中交大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
別慌,找出漏洞會讓量子加密更安全
近日,一項闡述量子加密技術的研究導致關注。上海交通大學光子集成與量子信息實驗室金賢敏團隊找到了量子密鑰分發實際系統中的一項數學漏洞,并提出了解決辦法。相關文章日前在論文預印本平臺arXiv上發表。據透漏,該研究成果目前正接受某頂尖刊物的同行評審。在一些外行看來,找出加密通訊的紕漏,就等同于
2017中科院亮點:量子信息科學 從“理想王國”到“現實王國”
量子信息科學從“理想王國”走到了“現實王國”。完成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有關單位,在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支持下,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單向量子糾纏分發,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
超過400公里的抗黑客攻擊量子密鑰分發首次實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朋友張強、陳騰云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以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超過400公里抵擋量子黑客攻擊的檢測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該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先研院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源頭活水”
經過短短三年建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已然成為最大化釋放創新聯合體活力的協同創新平臺。中國科大圍繞戰略性科技創新領域,著重構建聯接上中下游的“創新叢林”,以期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植和發展提供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聚焦重點領域“種小樹”“經濟變革的前提是產業變革人類首次實現量子通訊,而實現產業變革
解析《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
近日,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為做好規劃綱要的宣貫工作人類首次實現量子通訊,現以“問答”方式就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總體考慮和指導思想、主要目標任務、重點變革措施等你們可能關心關注的相關內容,進行簡略介紹,以幫助你們增進對規劃綱要的了解。1. 中科院“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經過哪
解析《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
近日,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為做好規劃綱要的宣貫工作,現以“問答”方式就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總體考慮和指導思想、主要目標任務、重點變革措施等你們可能關心關注的相關內容,進行簡略介紹,以幫助你們增進對規劃綱要的了解。1. 中科院“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經過什么
潘建偉等在小型化量子通訊系統上獲重要突破
近期,中科院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院士潘建偉及朋友張軍等人取得重要科研突破,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1.25GHzInGaAs/InP單光子探測器單片集成讀出電路,該突破可使高速量子通信終端設備中容積占比最大的探測器模塊規格降低一個數量級以上,為未來研發小型化量子通訊系統奠定了重要基礎。國際光
科學家發覺“無痕查獲”量子通信方式
科技界一般覺得,如果量子通信遭人監聽,通信接收方的探測器會很快發覺。但英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報告說,他們找到一種“無痕查獲”量子通信的方式,可以在通話雙方沒有絲毫覺察的情況下獲得通話內容。在微觀世界里,不論兩個光子等粒子間的距離有多遠,一個粒子的變化就會
一種基于虛擬基因組的密碼系統的 構造方式獲國家發明專利
2月17日函告,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曾紀晴、張明永等科研人員完成的“一種基于虛擬基因組的密碼系統(VGC)的構造方式”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號:ZL2.0)。密碼系統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傳統的密碼系統基本都是依賴于物理的密碼系統,也就是說它們只具有物理估算上的安全
2015年度院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公布
2015年度高等中學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授獎項目證書編號獎種得獎等級項目名稱/獲獎人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單位/工作單位2015-091自然科學獎2新穎電化學能源材料的可控制備、儲能機理及其性能研究童葉翔,李高仁,盧錫洪,李奇,翟騰,于明浩,王子龍,鐘錦輝中山大學2015-092自然科學獎2基
2011中日NSFC—NRF合作交流項目批準清單公布
經中韓基礎科學聯合委員會第十五次大會批準,33項中日合作與交流項目列入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NRF)雙邊合作合同,其中合作交流項目21項,執行年限為五年(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雙邊學術研討會12項。具體項目清單如下:一、合作交流項目(
微波光子雷達及關鍵技術(四)
2、微波光子雷達關鍵技術雷達是通過發射電磁波并接收雜波來偵測目標位置、速度和特點的系統,一般由中控設備、發射機、接收機等組成,基本原理如圖14所示。波形發生器形成的雷達波形與本振訊號解調至所需波段,通過多徑產生網路實現發射雜波的空間指向控制,經由陣列天線幅射到空間。接收時,接收到的訊號經過分發、切換
郭光燦等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儲存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教授率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儲存,進一步證明了基于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相關研究已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光子的軌道角動量形成于電磁波螺旋
中國科學家創量子保密通信新世界紀錄
中國科學家創造量子保密通信新的世界紀錄,首次實現超過400公里的抗黑客攻擊量子密鑰分發。記者11月4日從中國科大據悉,該校潘建偉及其朋友與清華大學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超過400公里抵擋量子黑客攻擊的檢測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極大地推進了
國外贊揚“墨子號”實現破紀錄量子糾纏
繼今年成功發射后,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再次引發世人關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刊載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團隊的重要論文,稱“墨子號”成功將糾纏光子傳回地面并在相距1203公里的基地間保持糾纏不變,從而創造了量子糾纏距離的新紀錄。《新科學家》《科學》《自然》以及美國電子與電氣工程協會《光譜學
信息技術科學部召開學術報告會
“各路英豪聚首信息峰會,頂尖大神論劍華山之巔。”5月31日,中國科學院第六屆學部學術年會信息技術科學部學術報告會在京召開。6位教授和11位專家圍繞信息科技領域的若干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作了精彩紛呈的報告。會議由中科院教授徐宗本和梅宏主持。60余位教授專家學者參加大會,各抒己見、熱烈研討。隨著腦神
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發布
二、部署啟動新的重大科技項目面向2030年,再選擇一批彰顯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力爭有所突破。從更長遠的戰略需求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力爭在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深海空間站、量子通信與量子估算、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國家網路空間安全、深空偵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種業自主
盤點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成果 將改寫未來
2014年,中國科學界的第一件大事,是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頒獎。因為有“國際首創”的硬指標,2000年以來的14年中,該獎項僅僅頒出5次,可謂是中國含金量最高的科技大獎。這次得獎的“鐵基超導”,也不可避免地被人們用放大鏡考量,贊賞者說有諾獎資格,批評者則強調,日本科學家早就提出了思路,
第九次中國科協峰會聚焦量子密碼應用基礎性問題
量子密碼學和現代密碼學的博弈隨著社會信息化的迅猛發展,信息安全問題越來越遭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密碼作為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撐深受注重,各國都在努力找尋和完善絕對安全的密碼體系。由于近些年量子信息尤其是量子估算研究的迅速發展,現代密碼學的安全性遭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在不久前舉辦
與中科院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手冊
一、設立宗旨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籌建,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發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舉辦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
訪英國物理實驗室郝玲教授:期待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
編者按 自去年底IBM公司推出全球首款50量子比特的量子估算截擊機以后,全球量子估算領域的競爭步入關鍵階段,“量子霸權”成為各國科研機構競相追逐的目標。究竟量子技術可能帶來什么改革?未來研制的重點方向又是哪些?科技日報國際部記者就此專訪了國內外專家,為讀者進行了梳理。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郝玲教授
中國學者發表117篇CNS文章:清華大學16篇冷藏電鏡成果
截至2019年8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及在線發表了117篇文章,團隊對于這種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按刊物來界定:Cell 發表了18篇, 發表了53篇, 發表了46篇;按是否有合作單位界定:其中有54篇文章由獨立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