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宮
教學目標
1.了解工作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功單位,并能運用功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了解工作原理。
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工作的概念。
【教學難點】
確定是否對對象做功,并計算所做的功。
教育工具
木塊、木板、繩子、彈簧測力計、手推車、杠桿和支架、鉤子、滑輪、細線和秤(兩個)
教學流程
1. 引入新課程
請學生回答“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含義。 思考一下“功”在力學中的含義。
演示實驗:用相同的力在長水平木板上拉動木塊和小車。
觀察木塊和小車的運動狀態,思考并評估這兩個力的作用。
通過實驗介紹本課的內容。
2. 開展新課程
1、利用課前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力學中“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使物體沿著力的方向經過一定的距離,那么這個力就是有效的。 在力學中初中物理參考書,據說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課本中圖14.1-1中力做功和圖14.1-2中力不做功的例子,分析總結力學中做功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分組討論并總結。
板書:做機械工作有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第二個是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的距離
3.案例分析(克服困難)
舉一些你周圍工作的例子。 比較一下誰觀察生活最仔細。 學生可能會舉出很多例子,比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起飛、馬車前進等等。 教師肯定正確的例子并指導糾正錯誤的例子。 接下來看老師舉的例子,看看有沒有涉及到什么工作?
(1)舉重運動員在舉起杠鈴的過程中是否對杠鈴用力。 舉升機高處保持5秒有做功嗎?
(2)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小球在垂直方向受到多大的力? 它有效嗎? 它是否受到水平方向的力? 它有效嗎?
(3)起重機將貨物沿水平方向勻速移動一定距離。 拉力對貨物有作用嗎?
引導學生根據上述例子進行分析總結,什么情況下是不做作業的?
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工作的完成離不開兩個必要的因素,兩者缺一不可。 我們還知道,不做功有三種情況。 那么我們來猜猜,哪些因素可能與力學做功的大小有關呢? 帶著問題指導學生閱讀課本。
3、工作量的計算
在力學中,功等于力與物體沿力方向移動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 = 力 × 距離 W = Fs
單位:焦耳,縮寫為焦耳符號J
1 焦耳 = 1 牛頓米 (1J = 1Nom)
提供示例問題,啟發學生分析和計算。
四、工作原理
1. 啟發學生提出探究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力。
2.引導學生探索實驗。
3.分析實驗數據,啟發學生討論和總結工作原理。
提出問題,進行猜測。 在教師的啟發下,設計實驗方案并根據實驗進行分析論證。
讓學生說說自己對本節的了解、想了解的內容以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刺激。
5.布置作業
估計一下,當你上樓去教室時,你需要做多少工作才能克服自身重力?
各小組對本課進行評價和交流。
課后總結
不管是否考慮機器本身的重量,如果你想用機器省力,你就得花更多的距離,如果你想省距離,你就得付出更多的力。 不可能既省力又省距離。 即使使用任何機器,也無法節省工作量。 這就是工作原理。 。
對初中物理技能教學的思考
本課重點介紹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分類和應用。 困難在于理解瞬時功率。
以前我講課都是按照課本來的。 我只是解釋了書上說的內容。 由功、力與位移的關系,由位移、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得到了功率與速度的關系。 感覺相當順利。 現在仔細一想,實在是太簡單了。 只是純粹的理論推演,缺乏理解物理量之間關系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區分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我們假設平均功率對應一段時間,大致描述了做功的速度; 而瞬時功率對應于某一時刻,可以準確地描述做功的速度。
有同學問,力必須有位移才能做功,而一段位移的發生需要一段時間,而瞬時速度對應于某一時刻。 工作在哪里完成,更不用說完成的速度有多快了。 仔細想想,那是因為在談論瞬時功率的時候,沒有貫穿極限的思想。 可見初中物理參考書,當時間很短時,獲得的功率為瞬時功率。 當它很短時,就是瞬時速度。 此時,當v為瞬時速度時,計算出的功率即為瞬時功率。 瞬時速度可以準確地描述運動的速度,瞬時功率也可以準確地描述做功的速度。
您可能感興趣:
1.初二物理教案
2.初二物理技能教學設計
3.人教版初二物理練習教案
4、八年級物理第二冊教學設計
5.新民教出版社版八年級物理第2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