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基礎薄弱的同學考試時要注意這十個常見錯誤!
1.了解彈簧的彈力
由于彈簧或彈力繩的變形高中物理10大易錯知識點,其彈力會發生有規律的變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變形不能突然改變(弦或支撐面的力可以突然改變),所以在特別注意使用牛頓定律求解物體的瞬時加速度時付費。
另外,當彈性勢能轉化為其他機械能時,嚴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物體落在垂直彈簧上時的動態過程是速度最大的情況。
2.細繩和細棒的認識
在受力分析中,弦和光棒是兩個重要的物理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繩子上的力總是沿著繩子朝向其收縮方向,而光桿的情況則非常復雜。 它可以沿著桿。 “拉”和“撐”的方向不一定沿著桿子的方向,應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3、將球“綁”在一根繩子或一根光桿上做圓周運動的情況與將球“綁”在一個環或圓管中做圓周運動的情況進行比較。
這類問題常常討論球處于最高點時的情況。 事實上,用繩子綁住的球類似于光滑環中的運動。 剛經過最高點意味著繩子的拉力為零,環內壁對球的壓力為零,只有重力作為向心力;
用桿“綁”著的球類似于圓管中的運動。 只要經過最高點就意味著速度為零。 因為桿和管的內外壁對球施加的力可以是向上的、向下的,也可以是零。 還可以結合汽車行駛過“凸”橋和“凹”橋的情況來進行討論。
4.對物理圖像有清晰的認識
物理圖像可以說是物理考試的必備內容。 可以從圖像中讀取相關信息并利用圖像快速解決問題。
隨著試題的進一步創新,除了常規的速度(或速率)-時間、位移(或距離)-時間等圖像外,還出現了各種物理量之間的圖像。 理解圖像最好的方法是兩步: 1. 首先是理解坐標軸的含義; 二是將圖中描述的情況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5.牛二定律的理解
著名而簡潔的公式“F=ma”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
首先,這是一個向量表達式,這意味著a的方向始終與產生它的力的方向一致! (F可以是合力或分力)
其次,F、a與“m”一一對應,切不可掉以輕心。 這往往會導致解決問題時出現錯誤。 主要表現在解決連體的加速度情況。
第三,將“F=ma”轉化為F=m△v/△t,其中a=△v/△t,得△v=a·△t。 這是在“力、電、磁”綜合題中廣泛使用的“微元法”(近年來不斷測試)。
第四,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是必須掌握的關鍵實驗。 應特別注意:
(1)注意實驗方法采用受控變量法;
(2)注意實驗裝置及改進裝置(光電門)、平衡摩擦力、沙斗或小板的質量與小車的關系等;
(4)數據處理時注意紙帶勻加速運動的判斷,采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使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5) 從“aF”和“a-1/m”圖像中出現的錯誤可以分析正確的錯誤原因。
6、清楚了解“機車啟動的兩種情況”
以恒定功率和恒定牽引力啟動機車是動力學中的典型問題。 這里有兩點需要注意:
(1)恒功率起動時,機車始終作變加速度運動(加速度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大); 恒牽引力起動時,機車先做勻加速運動,達到額定功率后,再做加速運動。 最終最大速度,即“結束速度”為Vm=P量/f。
(2) 識別這兩種情況下的速度-時間圖像。曲線的“漸近線”對應的最大速度
還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物理10大易錯知識點,當物體在變力作用下進行變加性運動時,有一個重要的情況:當物體所受的合成外力平衡時,速度有最大值。 即有一個“整理速度”,這在電力中經常出現。
例如,當“串”在絕緣棒上的帶電球在電場和磁場的共同作用下發生變化并加速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在電磁感應中,這種現象比較典型,即一根導體棒在重力和隨速度變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會出現一個平衡力矩。 這個時刻是加速度達到零、速度達到極值的時刻。 對于任何關于“力、電、磁”的綜合問題都是如此。
7、對物理的“變化量”、“增量”、“變化量”、“減少量”、“損失量”等有清晰的認識。
在研究物理問題時,我們經常會遇到某個物理量隨時間的變化。 最典型的表達式是動能定理的表達式(所有外力所做的功總是等于物體動能的增量)。 這時候就會出現兩個物理量在不同時刻相減的問題。 學生常常會隨意用較小的值減去較大的值,從而造成嚴重的錯誤。
事實上,物理學規定任何物理量(無論是標量還是矢量)的變化、增量或變化都是后者減去前者。 (向量滿足向量三角形規則,標量可以直接進行數值相減。)正結果為正,負結果為負。 而不是將“增量”誤解為增加的數量。 顯然,減少和損失的量(例如能量)是后一個值減去前一個值。
8、兩個物體運動過程中的“追趕”問題
高考中常見的兩個物體運動過程中出現的追分題,但考生在此類題上卻經常失分。
常見的“追逐類別”無非就是這樣九種組合:一個以勻速、勻加速或勻減速運動的物體追逐另一個也可能勻速、勻加速或勻減速運動的物體。
顯然,兩種變速運動,特別是其中一種是減速運動,情況更為復雜。 雖然“追”有一個臨界條件,即等效距離或等效速度的關系,但我們必須考慮減速物體在“追”之前停止的情況。
另外,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除了使用數學方法外,往往可以通過相對運動(即以物體為參考)和繪制“Vt”圖來快速、清晰地解決,從而贏得考試時間,拓展思維。 。
值得注意的是,最困難的傳送帶問題也可以歸為“追逐問題”。 另外,在處理圓周運動追逐物體的問題時,最好采用相對運動的方法。
例如,不同軌道上的兩顆人造衛星在某個時刻距離最近。 當第一次被問到它們何時最遠時,最好的方法是認為高軌道衛星是靜止的,低軌道衛星被認為是靜止的。 以兩個角速度之差的角速度移動。
第一個最遠距離的時間等于低軌衛星以兩個角速度之差(即等于π/△ω)的角速度移動半圈所需的時間。
9. 最常見的錯誤是使用萬有引力公式。
引力部分是高考必修部分。 這部分內容的特點是公式復雜,主要以比例的形式出現。 其實,只要掌握了規律和特點,就能輕松解決。 最重要的是解題時公式的選擇。
最好的辦法是先將相關公式一一列出,即:mg=GMm/R2=mv2/R=m·ω2R=m·4π2/T2,然后根據題目的要求正確選擇公式。 需要注意的事項是:
(1)物體對地球所施加的引力被認為是它的重力(與地球自轉無關)。
(2) 衛星的軌道高度應考慮地球半徑。
(3)地球同步衛星必須有固定的軌道面(與赤道共面,距地面高度3.6×107m)和固定的周期(24小時)。
(4)關注衛星軌道變化。 要知道,對于所有繞地球運行的衛星來說,隨著軌道高度的增加,只有其運行周期增加,其他如速度、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等均減少。
10、與“船過河”有關的兩種情況
“船過河”問題是一個典型的運動學問題。 過河一般有兩種情況:最短時間(船頭與對岸對齊)和最短位移問題(船頭向對角線上游移動,合力速度與對岸一致)支撐)。 垂直的)。
這里比較特殊的是,在最短過河排水量的情況下,存在船速小于水速的情況。 此時船頭航向無法垂直于海岸,需要利用速度矢量三角形進行討論。
另外,還有船在岸上勻速拉動的情況,要注意速度的正確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