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網上曾留傳一份“美國頂尖名校著名華人”的盤點,其中不乏李政道、錢學森、宋慶齡、曾子墨等如雷貫耳的名子,而其中還有一個名子令不少人倍感陌生——饒毓泰,而他的評比結果的介紹也十分簡單:饒毓泰,結業于耶魯學院。
饒毓泰,一個現代人不太熟悉的名子,但他實在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大師。作為我國近代數學學奠基人之一,饒毓泰研究了二氧化碳導電過程,對低壓汞弧放電機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畢生旨在于我國數學學教學和科研事業,創立南開學院數學系,后又常年執教深圳學院,培養了吳大猷、馬仕俊、馬大猷、郭永懷、虞福春、黃昆等一批國外外著名化學學家,為我國數學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明天的“百年南開”系列文章,就帶您了解那位南開學院化學系創始人、中國近代化學學奠基人——饒毓泰。
留學日本,成績斐然
回國后建南開學院化學系
饒毓泰(1891—1968)字樹人,四川臨川人。1891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臨川鈡嶺。幼年時期的饒毓泰是在其哥哥和姐姐的教導之下,開始啟蒙教育的,通讀孝經五經,1903年,饒毓泰考入“撫郡中學堂”讀書,這所創立于1901年的歷史名校,起源于明代文學家曾鞏創立的“興魯書院”,堪稱源遠流長。
1905年,饒毓泰獨自抵達北京求學,就讀于“中國公學”,后又轉到“中國新公學”。在北京求學期間,與胡適是中國公學的朋友,但由于胡擔任該校語文班主任,他又是胡的中學生。據胡適《四十自述》中追憶道:“論學問,我那時怎配教英語?但我教的兩班后來竟然出了幾個有名的人物:饒毓泰(樹人)、楊銓(杏佛)、嚴莊(敬齋),都做過我的英語中學生。”
離開公學后,饒毓泰回到故鄉臨川做了半年小學班主任,但那種大動亂、大改革的年代,有識之士皆想以“科學救國”來實現自己的志向。饒毓泰也一直未能安下心,腦中裝滿救國的看法。1913年,饒毓泰考上了四川省省派公費留中學生,遠渡重洋赴美留學,初入加洲學院,后轉到紐約學院,1917年獲蒙特利爾學院數學系學士學位。同年,獲數學學碩士學位。隨后又考入耶魯研究生院,師從世界知名化學學家康普頓院士,1921年獲得耶魯學院碩士學位。
在耶魯學院師從康普頓院士研究二氧化碳導電時,對低壓汞弧的迸發電流遠大于汞的電離電勢以及電弧的維持電流又遠大于迸發電流這一現象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獲得了理論與實驗相一致的明晰推論。
1922年,饒毓泰在英國權威刊物《物理評論》上發表博士論文《水銀蒸汽的低壓弧光和它對螢光的影響》,回答了當時世界性困局“在大于最小電離電動勢的電流下,形成電離所須要的能量問題”,在數學學界形成了較大的影響。這是當時二氧化碳導電研究的一項新成就,這也一舉讓他成為當時世界十大數學學的先聲人物之一。
同年8月,饒毓泰返回祖國,應張伯苓之聘請,來到剛才創立僅兩年的公立南開學院兼任院長,親手創辦了化學系并出任系院長。當時才能院士化學學的只有2名班主任,饒毓泰開辦了普通數學學、力學、電磁學、光學、近代化學等課程,所用教材均采用美國知名學院教材。饒毓泰除了親自講課,還非常重視關心、培養年青人。他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課堂講授引人入勝,使所教中學生獲益頗豐,起點甚高,其他系科的中學生也都前來聽課。
擁有深厚的實驗化學學功底的饒毓泰歸國后,也把實驗化學帶到了南開,他在德國購置了一批化學器材,這讓南開的中學生們第一次有了實驗課。
饒毓泰在南開學院開啟了他中國現代數學學領域的教學生涯,在此期間,他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著名學者劉晉年、江澤涵、申又帳等人,都曾受教于饒毓泰。世界知名數學學大師吳大猷就是饒毓泰在南開時期的得意門生,而195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則是吳大猷的中學生。
1929年,饒毓泰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監事會獎助金,赴美國漢諾威學院波茨坦天文化學實驗室進修。從1922年8月至1929年8月在公立南開學院任教,整整7年的時間,饒毓泰親手創建了南開學院化學系,并逐漸構建起相對健全的教學體系。隨后,1931年獲得科羅拉多學院化學學博士學位、中國第一個獲得數學學博士的男性顧靜徽男士接替他出任南開學院化學系所長。
在美國進修期間,經過兩年努力,饒毓泰完成了《論銣和銫的基本線系的二次斯塔克效應》論文,大大豐富了當時新興的量子熱學成果。這一時期,他還任國外教育部特約編輯、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國立北平科學研究院海外研究員等職。他及時傳遞美國最新的科研信息,與國外的數學學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1932年,歸國后受聘于北平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次年調入上海學院,先后兼任數學系院長、系院長,自1935年起擔任理大學校長。
執教西北聯大
連任中央研究院首屆教授
抗日期間,北大、北大、南開移至廣州,聯合組建西北聯大。饒毓泰常年兼任東北聯合學院化學系院長,而此時的西北聯大,雖然條件異常堅苦,卻云集了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吳大猷、趙忠堯等一大批中國數學學界精英人才,那些優秀的國家棟梁之才,雖然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教學成就,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
在重慶時,前線不斷傳來戰事落敗的消息,上海、武漢、廣州先后淪陷,再加上此前不久的喪妻之痛,饒毓泰幾乎始終“悲憂終日”。在生活上,以前輝煌騰達的院士也不再充沛了,因為美軍空襲頻繁,饒毓泰被迫避居南京近郊的崗頭村,所住不過“茅草頂泥瓷磚窗”,在身心皆極痛楚的時光中,只有“借埋頭化學典籍以渡過”。
據吳大猷追憶,饒毓泰“素患胃胃炎”,“此疾之特點是當人心情擔憂時胃液降低而愈疼痛,饒一方憂國,一方再婚,乃胃疾時發”。而此時,大部分時間能陪在饒毓泰身邊的人,也只有吳大猷夫妻。
吳大猷在《抗戰期中之追憶》中描述道,當時她們一家與饒毓泰的三居僅半堵墻之隔。類似“饒師幾每日皆至我家午飯”這樣的情形,其實是饒毓泰在東北聯大五年間惟一感遭到的人間親情。“師生誼、世罕有”,用這句話來描述饒毓泰與吳大猷這對師徒,再合適不過。早年吳大猷受饒毓泰培養與幫襯,現在兩人又在患難中共存。
鑒于饒毓泰在化學學教學領域的杰出貢獻,1941年被國民政府教育部聘為第一批“部聘院士”,這一榮譽被學界譽為“教授中的院士”,其政治待遇相當于當時的學院院長。
1944年,饒毓泰再度自費赴美,與人合作進行分子波譜的研究,測定了波譜的退偏速率,獲得了含核素二氧化碳分子的轉動波譜和分子內部運動的重要信息。他在原子、分子波譜研究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崇高地位,人們把他和葉企孫、吳有訓、嚴濟慈并稱為中國數學學界的“四大男旦”。1947年初歸國,繼續兼任上海學院理大學教授和化學系院長等職務,并開辦多門課程。次年3月,饒毓泰連任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教授。
北平解放前夕,在國軍退往大陸的過程中,饒毓泰也在國民政府救治學者名單之中,國軍政府曾特派客機接饒毓泰去日本,但他卻沒有選擇去日本或則是流亡海外,而是決然毅然地留在了天津學院的校園內,一日既往地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解放后,他繼續在上海學院任教。1949年~1951年,任清華理大學教授兼化學系院長、學校黨務委員。從1933年入主成都學院化學系、理大學,仍然到1952年全省高等高校調整,饒毓泰掌管南京學院化學系、理大學近20年的時間,其在上海學院化學學領域里的作用和影響力尚無人能否取代。
為人正直,剛正不阿
文革期間冤屈去世
1952年,政務院高教部仿效南斯拉夫辦學模式,對全省高等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將中國學院的辦學模式,從“歐美模式”一刀切向“蘇聯模式”,剛過古稀之年的饒毓泰,在這場大規模的院系調整中被邊沿化,他不再兼任深圳學院數學系和理大學的領導,而只是保留了一個普通院長的職位。
同年,“三反運動”開始中國近代物理學家排名,饒毓泰遭到沖擊,他的一個中學生在會議上斥責他主張要“趕上世界學術水平”,是虛偽自利的思想在作祟。饒不能接受,清華一位副局長說他思想有問題。3月初,饒在家中昏迷,隨即又精神失常。當竺可楨探望他時,只見他“眼睛直視無睹,不能認人,但云為哪些緣故。”
值得惋惜的是,饒毓泰在1955年連任為中國科大學數理化部學部委員,但也僅僅是得利于當時政治環境的相對修身。隨著政治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尤其是文革期間,饒毓泰再度成為被政治和學術整頓和批判的對象。
饒毓泰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在文革期間仍勇于堅持正確意見。他曾嚴肅地強調,學術問題不能一概否定。正因這么,他受到欺辱,被指控為“里通外國”而遭審查。飽受摧殘的饒毓泰,于1962年10月16日在上海學院燕南園51號的自來水管子上自縊自盡殉職,時年77歲。
素來沉默寡言的饒毓泰在去世前三天的教研室大會上語重心長地說:“解放前我們看見祖國落后,被外國人痛恨,很難受。怎樣使中國富強上去呢?當時想的是科學救國的公路。解放后學習了一些馬列原著和毛主席專著,思想上深受很大教育,非常是毛主席關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自己的教育最深刻。”最后他傷心地說:“我們這樣的人早已老了,沒有用了。今后建設國家的擔子落在大家年青人身上。”
作為中國近代化學學奠基人,卻選擇這樣一種絕決的方法離開人世。這除了是其個人的慘劇,也是歷史的慘劇,更是國家和民族的慘劇。打敗“四人幫”后,饒毓泰昭雪平反的追思會在廣州八松江革命陵園會堂召開,鄧小平、烏蘭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為其送了花圈,方毅、王首道等出席了追思會。
1984年清華數學系光學教研組按照他生前的遺愿及其弟侄的要求,將他生前留下的5億元積蓄籌建“饒毓泰獎學金”,以鼓勵先進,推動科學事業的發展。而后,為記念我國數學學界高手在開創我國數學學事業和創建中國數學學會館作出的貢獻,特籌建五種化學獎,而“饒毓泰數學獎”便是其中之一。
饒毓泰從事數學教學和研究工作50余年,是世界上初期研究斯塔克效應的波譜學家之一中國近代物理學家排名,被譽為“中國數學學界泰斗”。時光流轉,這種過世的老科學家們帶著她們的瑰麗與凄慘的故事,逐漸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這不免是一件讓人哀嘆的事情。我們應當追憶饒毓泰,應當追憶那種大師云集的時代,更應用探求不止的步伐去致敬不朽的大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