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一: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反省
講完《凸透鏡成像》這節課,主要存在以下幾點感受:
(1)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在備課時對教材進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講完《透鏡》之后,再講《生活中的透鏡》,最后才講《凸透鏡成像規律》。考慮到講照像機、投影儀、放大鏡的知識都要用到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為此,我在講完《透鏡》后,直接先學《凸透鏡成像規律》,之后再講《生活中的透鏡》,這樣,中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一些。
(2)處理好探究與知識落實的結合。探究實驗僅僅是中學生把握知識和提升能力的手段。本節課的關鍵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得出,在實驗結束得出實驗數據以后,關鍵是對數據的處理,我在授課時領著中學生將實驗數據分成三部份,一部份是物體置于二倍焦距之處,一部份是物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第三部份是置于焦點之內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而且把實驗數據結合著成像進行講解,增加了中學生認知的難度,符合了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反省二: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反省
我覺得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充分彰顯了創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充分彰顯了中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彰顯了從生活邁向化學,從數學邁向社會的學科特性。諸如:本節課一開始通過備考上一節課的習題,結合中學生生活中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作為學習數學的基礎。讓中學生倍感數學就在生活中,倍感化學有趣,在情感上喜愛數學,迸發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為科學探究提出問題創設了情境。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推測得出凸透鏡分別成倒立縮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引導中學生提出“凸透鏡成像有哪些規律”,緊接著讓中學生大膽猜測并借助實驗桌上的器材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中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出實驗方式,班主任引導中學生分組探究就很順利的得出實驗數據、實驗現象。通過實驗中學生對凸透鏡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因為凸透鏡成像規律十分具象,對于初學數學的中學生來說,假如讓她們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是十分困難的。我借助中學生分組實驗數據,使中學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中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總結主動獲取知識。其實,我覺得本節課設計比較合理、講解比較到位、學生思維比較積極、氣氛比較活躍、通過動手、動腦、動口,主動的獲取知識,充分彰顯了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不足之處是時間比較緊張,部份中學生完成實驗不夠徹底。倘若能讓中學生結合凸透鏡成像光路圖探究認識到物近,像遠大、焦點是成虛實像的分界點、二倍焦距點是成放大縮小像的分界點、什么是虛像、什么是實像,就更完美了。
反省三: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反省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我覺得,教學的策略并不在于班主任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班主任有沒有引導中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于探究。所以班主任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中學生,把發言權留給中學生。基于此,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景的創設,迸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中學生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式的滲透,引導中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中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剖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這就與過去傳統的教學有很大的區別,過去我們更重視科學的推論,不突出對科學過程的學習,對得出推論的過程注重不夠。例如說我們曾經做實驗,總是老師先羅列舉各類條件,再讓中學生按部就班,看看見最后得出的推論是否與書本上說的相符合,假如符合那這堂實驗課即使是大功告成了。這樣即使節約了好多時間,也會很快得出推論,而且這樣做就大大地限制了中學生的思維,不利于中學生產生創新思維,更不能迸發中學生對學習的欲望。所以本節課在探究活動開始時,給中學生創設一些問題情景,引導中學生去發覺問題,使中學生形成探究的動機,進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課教學設計的過程為:通過凸透鏡能成放大和縮小的像引出思索;中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班主任進行歸納指導;班主任和中學生共同探究,從實驗數據中總結歸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通過實驗思索,應用生活實例,加深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班主任是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課堂上引導中學生交流討論,充分注重中學生探究過程中各類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