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 #高中一年級物理課件:彈性#]課件中各專題或各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的設計、應用教具或現代教學方法、各個教學步驟、教學時間分配等。以下是?無憂考克斯網整理的高中新生物理課件:彈性。 歡迎閱讀并學習。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和技能目標
(1)知道什么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2)能夠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3)知道變形越大,彈力越大
2.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功機的結構
(2)通過自制彈簧測功機和彈簧測功機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功機的使用
3.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動手動腦的良好習慣。
二、重點和難點
要點:什么是彈性以及如何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比較法。
4、教學儀器:尺子、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1) 彈性
1、彈性和塑性
學生進行實驗并注意發生的情況:
(1)將尺子兩端靠在書本上,輕輕按壓使其變形,感受一下手感,去掉壓力,尺子就會恢復原狀;
(2)拿一根橡皮筋,拉伸橡皮筋,體驗一下手感。 松手后,橡皮筋會恢復到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擠壓使其變形。 松開你的手,橡皮泥將保持其變形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其揉成一團高中物理彈簧受到壓力,然后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的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解釋它們是如何分類的,并要求每一類給出一些類似的例子。 (根據物體受力變形后能否恢復原狀分類)
尺子、橡皮筋等在受力時會變形,在不施力時會恢復到原來的形狀。 物體的這種特性稱為彈性; 橡皮泥、紙張等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原狀。 物體的這種特性稱為可塑性。
2. 彈性
當我們按下尺子或拉動橡皮筋時,我們會感受到它們對力的影響。 這種力在物理學中稱為彈力。
彈力是物體因彈性變形而產生的力。 彈性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力量。 而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 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撐物的壓力和繩索的拉力本質上都是彈力。
3、限額靈活
彈簧的彈力有一定的限度。 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就無法完全恢復。 使用彈簧時高中物理彈簧受到壓力,不要超過其彈性極限,否則會損壞彈簧。
(2)彈簧測力計
1. 測量原理
它基于這樣的原理:彈簧的拉力越大,其拉伸的時間就越長。
2.讓學生總結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功機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測量的力不能大于測功機的測量極限,以免損壞測功機。
(2)使用前,若測功機指針未指向零點,則應調整指針位置,使其指向零點。
(3)明確分度值:了解彈簧測功機刻度上每個大格代表多少N,每個小格代表多少N。
(4)輕輕拉動鉤子幾下,看是否靈活。
5、探索: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 1、什么是靈活性? 什么是可塑性? 什么是彈性?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5)鞏固練習:
1. 當乒乓球掉到地上時,它會立即彈起來。 使乒乓球從下到上運動的力是由乒乓球的運動產生的。
2.彈簧上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量就越大。 它是有一個前提的,條件就是它是根據這個原理來做的。
3. 關于彈性的說法正確的是()
A、只有彈簧、橡皮筋等物體才能產生彈力
B、物體只要變形就會產生彈力
C、任何物體的彈性都有一定的限度,所以彈性不可能是無限的。
D、彈力的大小只與物體變形的程度有關。
4.下列力中不具有彈性的是()
A. 繩子對重物的拉力 B. 重力 C. 地面對人的支撐力 D. 人對墻壁的推力
5、兩名學生用4.2N的力將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和按鈕同時向兩側拉動。 此時彈簧測力計上顯示的數字為。
(6)布置作業:
6、課后反思:
1. 成功之處:
2、缺點:
三、改進措施:
附:黑板設計:
1、彈性: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物體因彈性變形而產生的力。
3、限額靈活
2、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彈簧上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量就越長。
2、使用方法: (1)了解測量范圍和分度值
(2) 檢查指針是否指向零點
=相關文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