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與父親翁帆
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登記離婚。
奇怪的是,國外各大媒體均難得一致地對此事保持了較為嚴肅的報導角度,甚至連李敖也收起毒舌表示:“很正常,這是任何一個82歲女人的心愿。”
但是物理學家楊振寧和翁帆什么關系,人世間蜚短流長未曾止息,甚至連嚴肅如衛報,也把這條消息放到了odd的分類之下。
odd在此處的意思,是奇聞逸事。自那時起,種種責難,至今未息。
“三四六年后,你們一定會覺得這是羅曼史。”此后接受專訪時,被要求定義自己與翁帆婚戀的楊振寧如此說,包括在衛視《面對面》中面對鏡頭時。
現在,六年早已過去,二人錫婚記念日將近,楊振寧已滿92歲(10月1日),上海青年報記者為您明晰“楊帆戀”現狀。
“我們不宜要兒子”
時至今日,人們似默認了此事,卻仍會因任何風吹草動豎起眼睛。
例如,“翁帆受孕”就像“金庸去世”、“余秋雨結婚”一樣,必然會在個別日子甚囂塵上,直至當事人下來辟謠。
網友嘲諷,如消息為真,朱家已有嬰幼兒足球員一支可供調遣。
楊振寧好友、《規范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作者江才健告訴上海青年報記者:“楊老雖已年邁,但身體剛毅,很少床榻,蓋因其先天身體素養好。”
江才健表示,楊振寧不僅聽力不太好,須要長期配戴助聽器,其余身體指標都很正常。“除了十多年前做過一次腎臟繞路放療,就再沒據說過他有哪些別的問題,如今身體特別好。并且,他不是那個身體有小問題才會上診所的人。事實上,他也并非刻意鍛練,平常活動也就是走走路,沒什么非常的。”
他說:“當然現今他早已拄了手杖,雖然時光不饒人,四肢是不如六年前,他自己也如此說。”
“楊院士近來也很健康,今年11月我在北大看到他,12月16日他到日本來講演,看上去狀態都挺好,但是去年7月他去了美國,近日還在臺灣,是十分健康的狀態。”江才健說。
2005年,楊振寧曾談及自己身體對婚姻的影響:“跟她離婚促使我的生命有了延續,但永遠有一個問題,我的身體發生問題是遲早的事。不過照我目前的情形來看,三年之內不出毛病應當是可以的。”
現在,兩個七年過去了,老嫗依然矍鑠。
因為長期佩帶助聽器,楊振寧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常需重復“我聽力不行,大家說慢點”,若是還聽不清楚,他只需望兒子一眼,翁帆便會用頗有客家腔的普通話把問題重復一次。
有時侯聽音樂會,音樂廳臺階的拼木地板有些刺眼,翁帆則會悉心地告訴他注意臺階。音樂會圖冊上的中文字體較小,看上去費眼,翁帆會不時向楊振寧說一些內容。
近幾年,楊振寧時有小恙。冬天出門前,翁帆一定為他系上領帶。
逛景區,走十幾分鐘路,翁帆就堅持要安歇。
楊振寧好友、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主席潘國駒也告訴上海青年報記者,“翁帆可以挺好地照料楊先生,我覺得她照料得特別好”。
而在翁帆的記憶中,楊振寧做的最讓她感動的事有兩件。“有一回我們在美國,晚上我病了,腹痛、肚子疼,無法早起,振寧到樓下幫我拿一碗牛奶粥上來,喂我吃。”
“還有一次是在海南的旅館,這天他不想關燈叫醒我,就到洗手間去看書。我睡醒后跟他說,你可以關燈的。”
不過,弄璋弄瓦,雖然并不在二人的計劃之中。
“其中的誘因實在太復雜,我也沒法詳盡說。”楊振寧說,“翁帆應當和我一樣,都長時間考慮過,但我們從來沒有就此展開討論,確切來說,這是一個沒有推論的討論……我這樣說,你們應當也可以理解吧。我想我們不宜要兒子,由于我仍然在想,假如我不在了,翁帆一個人帶著一個或者兩個兒子,那將是很困難的事。”
翁帆則表示,“順其自然吧”。
不上課了,離婚去
楊帆戀被人非議,不僅懸殊的年紀差別之外,還有一點,便是妻子杜致禮去世于2003年10月,而僅14個月后楊振寧便與翁帆喜結連理,似有冷情之嫌。
不過,好多人在看了兩人的合照后,便有所釋然。
兩位楊夫人,長得確有幾分形似。
1995年8月,廈門學院舉辦海外華人物理學會會議,中文系大一生翁帆被選購作為楊振寧和太太杜致禮的接待向導。
用楊振寧的話說,“那是一個只有上帝才能做的安排”。
夫妻倆對翁帆都有好印象,楊振寧后來追憶道:“致禮和我立即就喜歡翁帆,她漂亮、活潑、體貼并且沒有心機。她是中文系中學生,英語說得極好。”
離開廣州后,楊振寧夫妻和翁帆偶有聯絡。這期間,翁帆曾離婚再復婚。
2003年12月,楊振寧從日本返回上海,任北大高等研究中心所長,開始晚年生活。而給中國的大一新生上課是他的愿望,2004年9月13日,愿望總算實現。他覺得:“現在好多院長不樂意給大專生上課,但我認為這很重要,希望我還能推動更多的人。”
2004年12月22日,楊振寧主講的數學基礎課,座無虛席。奶奶忽然停頓出來,微微蹙眉,對130余名中學生說道:“抱歉,我明天有事,將由中科院教授趙忠賢兼課,明天的課就到這里。”
而這也是楊振寧給北大專科生上的最后一課,次年2月的新學期開始后,他便不再講課。此事也成為北大中學生“炮轟”楊的導火索之一。
據復旦方面的統計,從9月13日至12月22日的最后一節課,楊振寧總計上課27節,從未缺席,每次均提早5分鐘到寢室。期中考試時,楊振寧還參與監考。最后一課三天以后,楊振寧和翁帆在廣州登記離婚。
其后,一封楊振寧此前獻給親友宣布與翁帆早已結婚的信也被公布,其中最為深情的一段如下:“請讀一下下邊的語句,這種短語說明了我對于她在我生命中飾演的以及即即將飾演的角色的覺得:噢,浪漫的天使,你真的就是/上帝恩賜的最后禮物/給我的蒼老靈魂/一個重返青春的歡喜。”
或為此信言辭得當物理學家楊振寧和翁帆什么關系,雙方親友對她們的婚姻均給與問候,翁帆的兒子翁云光說:“翁帆不顧忌年紀上的差別選擇作為楊院士的伴侶,照料他的晚年生活,協助他的工作,是一種美德,即使做出一些犧牲也是光榮的,希望你們給以二位問候。”楊振寧之弟楊振漢則表示:“翁帆如此年青,愿意照料我弟弟,我就認為她很懂事!”
不過,網上留傳更多的一封所謂翁帆獻給楊振寧的情書,古韻綿長,意境深遠,卻由翁帆否認為自己翻譯的作業,英文部份系網友所作。
網友在此間投入的短缺熱情,產物并除了限于此。
知名的“翁帆爸爸娶楊振寧兒子(或重兒子、外侄女,版本不一)”之傳言,雖很快被證明系搞笑,卻無法止于智者,時至今日仍然留傳坊間。
“原來楊振寧并不聰明”
2008年新年,新書《曙光集》發布會上,楊振寧稱:“結婚之后通過這幾年的接觸,我就曉得與翁帆間有代溝,我的經歷較于她,個中體會完全不一樣。”
代溝,被解釋為兩代人因身體誘因和環境誘因,而導致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方法等方面的差別。
二人卻有自己的彌補代溝的形式。楊振寧喜歡穿色彩明快的T恤和短褲,還喜歡扎上皮帶,在他看來,這樣的自己變得更年青,更有精神一些。而翁帆婚前也從原先的休閑裝,轉向了更粗獷的淑女裝,以讓自己看起來更為成熟。
每次去餐廳、博物館或則美術館,她們一定會玩游戲。方式很簡單,視察的時侯不討論,出門以后二人便開始測試默契程度。
“如果這家美術館要送你一幅畫,你選哪幅?”無論是不是選擇同一幅畫,三人就會有話題可聊。“我們都不喜歡太現代主義的畫。”楊振寧在接受香港《聯合早報》采訪時說。
翁帆也表示:“很多現代畫作,具象過了頭,只是一團色調,我們都不能接受。”不過,“我們的審美觀相差不遠,即便不一定選同一幅畫,然而小范圍還是一致的。”
雖然,早在楊振寧杜致禮婚戀時代,一齊去博物館欣賞藝術品便是二人的固定節目。杜致禮也曾表示:“他(楊振寧)一到博物館,便曉得我喜歡哪些作品。”
楊振寧就會經常出一些物理題目給翁帆做,“如果答對了,楊振寧都會說‘答對了,加10分’。”華中科技學院化學學院士、另一本《楊振寧傳》的作者楊建鄴告訴上海青年報記者。
而在看影片時,楊振寧經常調侃:“我看影片,了解的速率不如通常人,一方面是眼睛有問題,不過不只是這個。我跟翁帆看影片,她會認為,‘喔,原先楊振寧這人并不怎樣聰明’。”“每看完一部影片,過一十天他就完全忘了,我再跟他提起,他就說沒看過。”翁帆也否認了這一點,“他說他年青時就是這樣,一部影片看上十次,都不會認為悶。”
她們也經常在一起誦讀詩文,甚至將一些精典詩詞進行改編。徐志摩的《偶遇》就被兩人改成了:“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時常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何必錯愕,更無須歡心,在頃刻間剿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夕陽燦爛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不要忘記,在這交會時互放的亮光。”
二人有時會到新加坡英文學院寓所小住,空閑時,兩人會去石澳旁的小島游覽。楊振寧開一輛1980年買的舊式本田車,于繁華都市中甚是顯眼。
從楊李分裂看婚姻觀
楊振寧對婚姻有過好多闡述,其中最奇妙的莫過分曾用與諾獎搭檔李政道的分分合合來意象婚姻:“我們的關系,比我們和我們太太的關系更密切……在斷裂的時侯,與一個婚姻的斷裂,是同一等級的苦悶。”
因為二人對獲得諾獎的最大發覺中,各自所起作用難以達成一致意見,二人在后來分道揚鑣。此事或最終成為科學史上最大的謎團。其中對錯是非,難以評說,盡管周恩來、奧本海默、吳健雄等重要人物都企圖消弭或則搞清此事,也均告無果。
李政道覺得,香港記者江才健的《楊振寧傳》得到楊振寧的默許,“他想通過此書重畫歷史,通過對我進行指責和侮辱來索要根本不屬于他的榮譽”。
楊振寧則在與二人的共同恩師吳大猷院士的通訊中這樣描述昔日搭檔:“成名后,他的內心起了焦慮。他自知對貢獻極小,極怕世人會說他不該得諾貝爾獎。這些焦慮與強烈的競爭心交織在一起,腐蝕了他的人品。”
楊振寧在信中指出:“政道是一個極聰明的化學學家,吸收能力強,工作非常努力。”筆鋒一轉,他又寫道:“可是洞察力與物理能力略遜一籌,所以1962年之后文章其實寫得好多,沒有哪些非常重要的。越是這樣,他的焦慮心病就越厲害……”
吳大猷則表示:“這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但真相不會永久被掩藏。”
楊帆日記:愛之椅上的歡樂
早晨8點,晨曦的微光透過北大“歸根居”別墅的陽臺,照進廚房。已經從睡夢中睡醒的翁帆,簡單挽起毛發,盥洗后,走入臥室開始做午餐。
“,吃晚餐啦!”兩人的三天從蜂蜜、烤蛋糕和煎蛋開始。
“,我去辦公室了。”臨出門楊振寧對翁帆說。“是楊振寧和翁帆對彼此的尊稱,她們這樣尊稱對方,在外人面前也不避忌。”
楊建鄴告訴上海青年報記者。
短暫而忙碌的下午很快過去,大概早晨12點,兩人一起簡單吃過早餐,之后午睡。
盡管長年生活在美國,但楊振寧喜歡淮揚菜,喜歡吃肉。早晨兩點多,二人睡醒,各自開始晚上的工作。早餐通常安排在6點半左右,有時在家吃。
早餐后,兩人手攜手,在北大校園里遛彎。經常碰到中學生,也常常點頭示意,無人打攪三人的清靜。
“每次出游,二人都十指相扣,無論何時,只要楊振寧一躺下,翁帆的手就伸過去了,這已成為她的習慣。”楊建鄴告訴上海青年報記者。
下午,二人坐在一張小椅子上聽音樂、看書、看碟,一起討論情節。楊振寧對這張小椅子飽含了愛情,他曾在接受專訪時說:“沙發正好容我們二人一起坐下。曾經,翁帆沒來的時侯,家里只有一把一個人的沙發。”兩人將小椅子命名為“愛之椅”。
入夜,二人相擁著睡去。會書房的椅子上,依然擺放著亡妻杜致禮生前最愛的雕像《太極》,守護著這一切。
有時侯,楊振寧大晚上有了靈感,就早起打算文稿。他常靜靜地坐或躺,抬起一只手在空中比畫,意思是把正在思索的東西寫出來,這樣就不會忘,“這個習慣早已追隨他幾六年了。近兩年的文章與講演稿,不少就是他在空中‘寫’下的。”翁帆在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說。
關于未來,楊振寧仍有展望:“我早已活過了米壽(88歲),希望能活到茶壽(108歲)。”那時,翁帆也已54歲,剛好是楊振寧的一半。
其實,翁帆也了解另一種可能:“他說,‘有些事情我看不到了,但再過三四六年,你幫我看’。我們心中難免悲傷,但這是事實,每位人都要經歷。”
楊振寧也跟翁帆說過,假如他過世,希望她離婚。翁帆嗔道:“你怎樣可以這樣講?”
楊振寧則說:“贊成你將來離婚,是年齡大的楊振寧講的。年齡輕的那種楊振寧,希望你不再離婚。”
仍有30%受訪者反對“楊帆戀”
作為首位亞裔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學術界仍然遭到極高的尊崇,但是在民間,楊振寧反倒因2004年的“老少配”婚姻遭到了不少責難。依據調查結果顯示,直到明日,也只有69.4%的受訪者能理解接受“楊帆戀”,也就是說有30.6%的受訪者表示了反對意見。而在涉及能夠接受自己的孫輩“老少配”婚姻的問題時,反對者高達81.04%。
61.09%受訪者稱歲數是重要考慮誘因
“年齡不是問題,凈高不是距離,體重不是壓力……”這句耳熟能詳的婚姻觀口頭禪,卻大多僅是一種揶揄和諷刺,當關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時侯,大部份人卻表現得非常認真且謹慎。
依據調查結果顯示,61.09%的受訪者坦承年紀問題是自己考慮婚姻時的重要誘因,具體來看,男性對此要比女性在乎得多,高達77.91%的受訪男性覺得年紀問題是考慮婚姻時的重要誘因,而女性在此問題上的比列為54.85%。
按照第六次全省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省女性平均離婚年紀為26.7歲,男性平均離婚年紀為24.9歲,女性平均離婚年紀比男性大1.8歲。
在年紀上,男比女大也是大多數人覺得的婚姻理想情況,調查顯示,61.54%的受訪者表示理想中的婚姻雙方年紀關系為男比女大,再者,25.37%受訪者的理想婚姻年紀狀況是男女年紀相同,13.08%的受訪者覺得應當女比男大。
51.67%受訪者覺得3歲以內年紀差更優
男比女大雖看似婚姻之常情,但一般在人們心里也都有一個度,依據調查結果顯示,51.67%的受訪者覺得雙方年紀差在3歲以內最合適,33.37%的受訪者覺得4歲~10歲的年紀差最合適,僅1.18%的受訪者覺得50歲以上的年紀差合適。
盡管76.7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沒有雙方年紀差別超過20歲的婚姻,但是在現實中,20歲年紀差以上的“老夫少妻”并不稀少:金庸與林樂怡相差29歲終成眷屬,邵逸夫在90歲時下嫁62歲新郎方逸華,年紀差達28歲,孫佛山與宋慶齡相差27歲,郭臺銘和曾馨瑩年紀差達24歲……而楊振寧與翁帆的高達54歲年紀差的婚姻實屬名人“忘年戀”之最。
社會各界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對這一“忘年戀”的關注。由于二人懸殊的年紀差,好多人并不看好。直到2006年還有專欄畫家寫文章影射楊振寧翁帆“老少配”。隨后,楊振寧翁帆首次聯名撰文,低調指責“我們沒有孤單只有快樂”。
81.04%受訪者反對自己孫輩“老少配”
而今,楊振寧翁帆之愛除了經歷了“七年之癢”,已近六年還仍然幸福,用“沒有孤單只有快樂”來描述再恰當不過。依據調查結果顯示,有69.40%的受訪者對于這種婚姻表示理解,但81.04%的受訪者反對自己孫輩“老少配”。
細數在已爆光的大多數老少配中,一般是年老的一方已經立業揚威,家底殷實程度也遠好于年青的一方,在這些情況之下年青方常常須要承當巨大的輿論壓力。78.67%的受訪者覺得在高年紀差婚姻中,年青方常常是為了追求另一方的物質財產而與之訂婚;69.08%的受訪者覺得不可能存在年長的一方過世后,年青方舍棄承繼財產的情況。
同時,依據調查結果顯示,69.25%的受訪者覺得在年紀差別過大的婚姻中,年青的一方承受的心理和輿論壓力要小于年長的一方
樣本說明
調查時間:2014年9月25日—9月30日
調查范圍:上海主市區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
樣本情況:3132(線上)
重青民意研究院
項目統籌:陳瑞
項目執行:向爽陳美男殷睿
報告撰寫:向爽
文/上海青年報記者馬榮麗
部份內容據《楊振寧傳》、《規范與對稱之美》、
《壹讀》、《華商報》、《聯合早報》等書籍與報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