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我院學子在全省
學院生化學實驗與
科技創新大賽中
再獲殊榮
由重慶交通學院承辦的2022年全省學院生化學實驗與科技創新大賽在長達海選、復賽和世錦賽三個階段共三個月的緊張賽事后于11月29號落下序幕。
我院師生長達數月悉心打算,積極迎戰本次大賽三大內容,即自選類、命題類和授課類。
經過了校賽、預賽、復賽到八強的層層選拔,最終在本次賽事的八強中再創殊榮,5支隊伍獲得了1個銀獎(授課類)、1個二等獎(命題類)、2個三等獎(1個命題類和1個自選類)和1個優秀獎(自選類)的好成績。
本次化學實驗與科技創新大賽共吸引了來自全省500多所高職高校共數2053支隊伍的參賽。我院派出的5支參賽隊伍在大賽中脫穎而出:
沈肖依妮,姜素馨的《核磁共振》(指導老師:王霽,黃水平,熊永健)入選授課聯賽類銀獎,是我們中學首次出席的授課類賽事;
孫俊彥,張旺,石許杰,王超驛,王越東的《冰導熱系數檢測裝置》(指導老師:胡緒瑞)入選命題類二等獎;
楊杰,饒立恒,羅逸駿,葉微,劉奕涵《基于超聲光柵法檢測透明液體含量系統》(指導老師:王霽,侯亞飛)入選命題類三等獎;
邵芳娜,姜素馨,華伊杭,白洪瑜《基于卡門渦街和壓電效應的新型風力發電裝置》(指導老師:王霽,樓慈波)入選自選類三等獎;
冀子涵,南欣蕊,金伊樂,何慧源,王菲《基于三軸運動控制的三維磁矢量成像儀》(指導老師:冷軒,樓慈波)入選優秀獎。
這次大賽,充分彰顯了我院高度注重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潛能,在實踐中培養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競爭中提高朋友們的團隊協作意識和綜合素養的辦學要求,推動“三全育人”建設。不斷推進我院的化學實驗教學變革,著重提升化學實驗教學質量與水平,為培養高素養創新性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凸顯出了成都學院化學大學師生們良好的數學基礎知識和挺好的數學創新能力,為寧大化學人增光增輝。
部份得獎球員感言
01
作品:核磁共振
團隊成員:沈肖依妮,姜素馨
回顧從假期到八強答辯的日日夜夜,真的十分慨嘆。這是我們第一次出席授課大賽,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作出了第一版PPT,錄制了第一版視頻,然后就是不斷重復的評課與更改,最后總算掏出了現今的成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習到了實驗課堂的基本構架、突出亮點怎么加入、各個授課環節的銜接、視頻剪輯與壓縮等等方式與方法。特別謝謝王霽老師、黃水平老師和熊永健老師的指導,也很謝謝團隊的共同奮斗與陪伴。
02
作品:冰導熱系數檢測裝置
團隊成員:孫俊彥,張旺,石許杰,
王超驛,王越東
比起得獎,更讓我們高興的就是我們小組成員通過此次大賽把握了比較完整的創新技能。單片機技術,3D建模技術上海大學物理實驗,3D復印技術,計算機編程。這種技能我們絕大部份沒有在課堂上接觸過的,即便有也只是一個理論的大約,沒有應用于實踐過。此次大賽是我們將課堂用于生活,將理論用于實踐的一個過程,我相信將會讓我們終身難忘。
03
作品:基于超聲光柵法檢測透明液體含量系統
團隊成員:楊杰,饒立恒,羅逸駿,
葉微,劉奕涵
此次的大賽讓我們獲益頗豐。除了是在動手能力上,更多的,是在將理論轉變為實踐的能力上。我們從書小學到的,是理想化的,而將其轉變為現實中可應用的,則會顯得相對復雜,有時解決這種問題,就須要一些創新性的看法。據悉,我們在大賽過程中同樣須要學習好多新的知識,使理論更完備,裝置獲得的結果更精確。一步步將實驗裝置改進到接近理想療效,創新性地解決問題,不屈從于固有思維,其實便是這大賽的初衷。
04
作品:基于三軸運動控制的三維磁矢量成像儀
團隊成員:冀子涵,南欣蕊,
金伊樂,何慧源,王菲
首先謝謝大學為我們構建了濃郁的創新氣氛,給我們提供了出席全省學院生化學創新大賽的機會,它挺好地將我們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一起,并運用自己的思維進行創新。很榮幸我和我的伙伴們可以出席此次大賽上海大學物理實驗,并在此次大賽中獲得優秀獎。
在此次的賽事中,我們收獲了好多,不僅僅是獎項,更是延展了課堂外的知識。我們學會了怎么運用大數據查找資料,怎么對比同類型研究文章并結合自己的方案進行創新,怎么向老師提出更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并利用老師給與的思路,自行思索找到問題的答案,在這兒我代表我們團隊感謝指導老師給與我們的建議。同時,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及時有效的溝通可以讓我們的看法得到愈發全面地展示。希望我們小組全部成員都能在今后的學習及生活中,保持初心,不斷進步!
文字:王霽
排版: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