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長是中國傳統文化大師錢穆的侄子。 “偉昌”這個名字是錢穆起的。 他的父親和七個叔叔都是受過良好儒家文化教育的人。 1912年10月出生于江蘇無錫,畢業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 博士、研究員、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們與錢三強、錢學森一起被周恩來譽為中國科學界的“錢三人”。 他也被譽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 第六屆至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第五屆、六屆、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七屆、八屆、九屆會議名譽主席。 曾任上海大學校長,南京大學、暨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南大學名譽校長,揚州大學名譽董事長,耀華中學名譽校長。
讀經科學家
錢偉長的傳奇經歷之一:
1940年1月,被中英耿助學會錄取為公費留學生,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 他師從導師辛吉,用50天的時間完成了論文《彈性板殼本征理論》,發表在世界導彈之父馮氏刊物上。 愛因斯坦讀完卡門60歲生日集后感嘆:這個中國年輕人解決了困擾我多年的問題。 這篇文章奠定了錢偉昌在美國科學界的地位。 他在論文中提出的方程被學術界稱為“錢偉昌方程”。 1942年,他獲得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
錢偉長的傳奇經歷(二):
1942年在加州理工學院和國家噴氣推進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 與錢學森、林家橋、郭永懷一起,在世界導彈之父馮·卡門教授指導下從事航天領域博士后研究,參與火箭科學和導彈實驗,發表世界第一個關于奇怪擾動的理論,并被國際公認為該領域的創始人。 他曾在美國帶領一支600多人的科研團隊,年薪高達8萬美元(這是20世紀40年代的美元,比銀元還值錢)。 然而,他并沒有在異國他鄉停留太久。 1946年悄然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 一般教授每周只有六節課,但錢偉昌每周有十七節課。 他沒有絲毫怨言,只是希望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學生。
錢偉長的傳奇經歷三:
二戰期間,他與林家橋合作的一項研究成果使英國倫敦免遭毀滅。 二戰期間,倫敦受到德國V-2火箭的威脅,英國丘吉爾向美國求助。 錢偉長、林家橋等人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在運行火箭受到干擾時縮短航程的對策,有效震懾了德國導彈。 丘吉爾在回憶錄中談到此事時,感慨萬千,由衷地贊嘆:“美國青年真棒!” 殊不知,救他于水火之中的,竟是一位黑發華夏青年。 于是,“錢偉志拯救倫敦”的傳奇故事不脛而走,成為20世紀科學界的佳話。
錢偉長的傳奇經歷之四:
錢偉長的父親和七個叔叔都是受過良好儒家文化教育的學者,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儒家傳統教育。 小學時,錢偉昌主要學習語文和歷史。 15歲考入“蘇州中學”進入高中。 錢偉昌在文史方面學術成績優異。 他自幼熟讀史籍、國書。 1931年,他報考大學時,考入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央大學五所名牌大學。 在叔叔錢穆的建議下,他考入了清華大學歷史系。 據錢偉長回憶,當時清華大學招生的語文科目題目是:《夢游清華園》。 錢偉昌僅用了45分鐘就寫出了一篇450米的論文。 出題的老師想把福字改一下,結果發現一個字都改不了,就給他100分。 歷史科目的題目是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號、解釋者等。錢偉昌在歷史科目上也得了滿分,因為他從小就背過二十四史。 除了文史成績優異外,錢偉昌在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等四門科目上總共只拿到了25分。 其中,物理我只考了5分,英語考了0分,因為我從來沒有學過。 “九十八事件”發生在錢偉長入學第二天,強烈刺激了他的心靈。 在強烈的愛國心的驅使下,他最終下定決心轉入物理系。 當時的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吳有訓最初并不同意讓錢偉長轉入物理學,因為他的理科基礎太差。 錢穆當時也對他說:如果你想以基本功來學物理,那似乎是空中樓閣。 但這并沒有讓錢偉長退縮。 經過一周的努力,吳又訓終于被錢偉長的真誠所感動。 我同意錢偉昌去物理系試讀,但有一個限制:大學一年級的三門主課,普通化學、普通物理、高等數學,必須以70分通過或以上。 轉入物理系后,錢偉昌一開始有些害怕,擔心自己基礎差,能否適應緊張的學術工作。 他學習非??炭啵瑤缀趵鄣蒙窠浰ト?。 前七周,他像學習文學和歷史一樣學習物理,努力背誦。 用錢偉長的話說,“我記性很好,二十四史我都背了高中物理導彈,還怕這個”。 結果我考試成績混亂,沒及格。 后來,吳又訓對錢偉長說:“不要背,要明白為什么”。 錢偉昌逐漸找到了學習物理的路子,終于順利完成了大一的學業,得到了吳友訓的認可,畢業時成為物理系最優秀的學生。 和他一起轉學到物理系的五個人中,只有他一個人堅持下來了。 到大學畢業的時候高中物理導彈,清華整個物理系只有八個人順利畢業。 可見民國時期,中國一流大學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的。
錢偉長“棄文學、轉理論”的經歷以及隨后在科學研究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足以說明這樣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語文是一切學習能力的基礎。 在基礎教育階段,看似枯燥的死記硬背,是成就大本領、大才華的必由之路。 無論一個人以后想學文學還是學理論,無論他小時候多么聰明、多么有才華,如果他年輕時沒有經歷過如此大量的記憶訓練,想成為將來有大才,對不起,那是不可能的。 數學、物理、化學很簡單,但誠實地讀圣經并不簡單。 如果一個從小讀了很多經文的孩子想從事理工科的職業,那么他轉行是很容易的。 一個人在15歲之前,沒有必要過分關注數學能力的早期發展。 只要讀圣經就可以了。 數學能力本身就包含在經典中,通過廣泛的記憶可以得到最自然、最充分的發展。 你想相信嗎?
以下是幾個關于錢偉長的視頻鏈接:
《大家》錢偉昌(上)
《大家》錢偉昌(下)
另一個版本:
在這個版本中,值得注意的是(13分35秒),主持人問錢偉昌,當時他放棄了學業,從理科轉到了物理系。 他學習那么努力。 還有比你更努力的人嗎? 錢偉長回答:是的,華羅庚。 每天早上五點我就去科學館背誦,華羅庚已經背完了。 我和華羅庚很熟。 在這里,錢偉長用了“后”字。 我們都知道華羅庚從事數學研究,似乎更注重理解和分析。 但華羅庚之所以能夠在數學上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就是因為他的“背”功德。 他背了多少書,我們普通人很難想象。 數學還是需要死記硬背。 如果你記不住技巧,只靠聰明也許就能在考試中取得高分。 但如果你真正從事數學研究,你是走不遠的。 過分強調和片面夸大“理解與分析”的作用是錯誤的,即使對于數學這樣的學科也是如此。
其他:
你可能認為錢偉長只是一個特例,沒有統計意義,不足以說明問題。 也許他本身就是一個數學天才,他的成功可能是單個樣本中的小概率事件。 事實上,情況并非如此。 錢偉長的成功固然與他個人的才華和勤奮有關。 當時像錢偉長這樣經歷過的人有很多,而且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很多人并不為我們所知。 就這樣。 以 1880 年至 1910 年出生的一代為例。 他們年輕時基本接受的是傳統的私塾教育,年輕時基本沒有接受過專業數學能力的早期發展。 我是十幾歲以后才開始接觸西學的。 后來出國留學,理工科還是很好的。 這一代人基本上可以算是近代中國開始大量引進西學的第一代學者。 這個樣本空間夠大嗎? 它有一定的統計意義嗎? 可以說,錢偉長、錢學森、錢三強、華羅庚等一批人之所以能夠一飛沖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第一代學者(錢學森的老師)。 、華等)。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通過這第一代學者的努力,西方(包括日本)當時的整個科學體系已經被成功引進。 這是事實。 雖然第一代的著名學者沒有他們的學生那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貢獻是最偉大的,將被歷史所銘記。 當時中國的頂尖大學,毫不夸張地說都是世界一流大學,絕不比英、法、美等西方主要國家的頂尖大學遜色。
當時中國最好的大學所有理工科專業都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與世界同步。 現在中國哪所大學可以做到這一點? 我們培養的學生無論是專業基礎還是科研創新能力都很強。 他們遠遠不能與中國一些最好大學里成績好的學生相比。 以國立武漢大學為例。 當時,劍橋大學認定,只要武漢大學學生畢業平均成績在80分以上,即可視為劍橋A-level畢業生。 解放前我就讀的大學,康奈爾、麻省理工等美國名校都是免試錄取。 有些人甚至沒有帶文憑和成績單就被哈佛錄取了(可能是因為內戰)。 ,因為從我們學校畢業的所有學生都在哈佛表現非常出色,擁有極好的聲譽。 當時的中國雖然戰亂頻繁,但國力薄弱。 但教育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絕不是現在可以比擬的。 他們遠遠落后……當時,中國在數學、物理、生物等重大基礎科學的研究水平已經接近或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這是歷史事實。 大學里的大牌教授(很多都是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沒有刻意培養數學、思維、空間想象能力)有能力和當時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平起平坐。 不接受也沒關系。 現在怎么辦......? 無論從理論角度還是從歷史事實來看,讀經教育都有相當的道理,是真正的綜合教育。 從從小讀圣經到青少年,我們都沒有傷害孩子。 我們正在挖掘孩子們最大的發展潛力,奠定最廣闊的基礎,為他們提供未來翱翔藍天的最大機會。
(以上文章均摘自全球讀經交流網,作者:正信修道)
附:錢學森問題實質(作者:高帆,《教育新思維》編委會)
2005年7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生看望著名科學家錢學森。 錢先生感慨地說:“回想起來,這些年我們培養的學生物理資源網,學術成就沒有一個能與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媲美”。 錢老發問道:“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呢?”
(資料: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于2000年設立,截至2013年,共有24位科學家獲獎,其中18人主要研究生涯在民國時期。這18人中,最新時間大學畢業的時間不超過1951年。)
錢學森先生親身經歷了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 他也曾出國留學,熟悉西方教育。 錢學森的問題提出后,引起了全社會的思考和討論,但大家都有意無意地回避了問題的真正核心:
錢學森的問題不是問題,而是疑問。 他不是不明白為什么人才出不來,不然他也不會提“民國培養的大師”; 他只是不明白為什么我們要否定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法而代之以低效的方法!
他們這一代人,充滿了愛國熱情和民族憂慮,永遠無法理解一個國家怎么可以只顧培養人才,卻忽視了每個個人和整個社會的未來。 !
因此,傳統教育方法的是非及其效果的有效性,值得我們冷靜地研究理論、審視實例、認真反思。 比如錢偉長先生,他晚年關心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弘揚和復興傳統文化。 這無疑是一個歷經波折、懂得世事變遷的人的明智決定。 它是智慧和無數經驗的結晶,也是一個學習了中國文化的人。 來到這里的老人講解了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