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結束以來,你已經學完了初中的所有課程。 恭喜。
但問題是,你即將再次成為一名更強硬的高中生。
作為一名高中物理老師,有些話還是要提前告訴(xia)給(hu)你們。
真正的物理學習才剛剛開始(三年后你的大學老師又會這么說)。 你會發現完全不同的課程體系,教材會變得更大、更厚,而且也會更抽象、更難理解、更難測試。
三個月后,你大概率會處于這樣的狀態:
我學習很努力,但成績還是一般; 我能聽懂課堂上的一切,但還是做不了作業; 我寫作業、答題都很認真,但考試的時候還是會出錯; 所謂“一聞即懂,一讀即懂”。 一做就錯,一考就傻,一忘就忘。”就是這樣。
這一切除了學習能力和習慣方法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高一剛開始,我沒能把握初中和高中物理的區別,導致我無法快速進入高中學習狀態。 高中物理的基石沒有打牢,以后就很難提高。
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一下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區別,以及應該如何對待這種區別?
學習的側重點不一樣
對學生的要求發生了變化
它變得有點大了。
1.從定性到定量
資格很簡單,就像兩個老朋友在街上相遇:嘿,吃飯了嗎?
如果你回答“吃”,那就沒問題。
量化很棒,就像營養師拿著量筒站在你面前比劃:你今天攝入了多少能量? 多少蛋白質? 有多少碳水化合物? 啊? 解釋!
你:……
初中很多問題只需要定性分析,而高中則需要大量定量計算物理資源網,如下表:
有趣吧?
2. 數學要求
現在要求你做定量計算,對數學的要求肯定也會隨之改變。
初中所用的知識很淺。 其中許多是基本的比例關系。 你可以通過做一點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來得到結果。
高中沒問題,你只需要明白:
夠了!
3.從特殊到通用
初中很多問題的討論會讓模型變得非常簡單,只考慮主要因素高中物理到底好不好教,所以得到的結論會非常理想。
到了高中就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接近問題的實際情況。 問題由簡單變復雜,難度增大。
比如初中所學的運動都會是勻速直線運動。
但到了高中,你會在高一學到更多的變速直線運動,也會學到曲線運動:包括平拋運動、圓周運動等。
平投運動
圓周運動
此外,還將有:
另一個微妙的變化是頭部是方形的(黃)。
4.從標量到向量
如果你問一個初中生,1N的力加上另一個1N的力是多少? 他會像看傻瓜一樣看著你,然后告訴你:2N,你傻了。
但如果你問一個高中生,1N 的力加上另一個 1N 的力是多少? 他可能會小心翼翼地問你:角度是多少?
是的,在高中我們有方向。 我們將這個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稱為矢量。
這類物理量的運算規則與以往物理量的運算規則不同。 它們需要遵守平行四邊形規則,例如力的合成和運行,運動的合成和分解。
5.從直覺到抽象
初中物理以形象思維為主,所描述的問題常常可以在自然現象和物理實驗中觀察到,如沸騰、平面鏡成像等。
高中的很多問題與生活經驗相去甚遠。 它們基于抽象思維,需要基于實驗的抽象、組織和歸納。
它們反映在概念和規則的描述中。 初中的定義和解釋很簡單,而高中的表達嚴謹、難以閱讀,甚至讓我們懷疑自己的語言水平。
就這樣我懷疑自己的中文水平
教室內外也發生了變化。
1. 增加高中教室的容量
初中時,學習新知識時,通常有足夠的時間做相應的練習。 課堂容量小,計算量小,思考量小,基本上就能聽懂。
在高中,我們會在短時間內學習大量的內容,而且學習密度很高。 例如,高中物理第一課,運動學概念會集中出現,如粒子、參考系、時間、位移等,課堂容量大,計算量大。 大且相對難以理解。 與高密度的課堂內容相對應,課堂上的練習時間很少,這也給知識的消化吸收造成了障礙。
2.課后學習場景
初中:基本上可以獨立解決問題。 如果你不明白問題,可以使用教程書來澄清。
高中:有很多題想不通,連輔導書和答案都看不懂。
這一切都讓剛進入高中的我們感覺好像初中學了假物理!
有什么幫助嗎?
是啊,不然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呢?
1、注重思考
學習物理的本質是學會思考。
形象思維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思維。 人一出生高中物理到底好不好教,就會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思考問題。 這在我們初中很常見。
但抽象思維需要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假設、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形式和方法,是一種比較高級的思維能力。 我們需要多動腦、多思考,刻意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多分析判斷,多總結。
2.注重概念和規則的理解
高中物理中的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應用物理概念和定律來解決。 不僅要對它們形成感性認知,還要進行理性抽象和認知,最終正確應用。
3、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4、認真對待作業,追求解題質量
多于。
最后,還有一點很重要。
希望你們能發現老師和同學的“美”和“善”。
精彩的同學給你輕松的討論和學習氛圍; 優秀的老師讓你感到快樂,這一切都會讓你有更高的學習效率和更好的學習效果。
推薦一位優秀的老師:
這就是我!
(注:本文作者為企鵝輔導李林老師,編輯為Kafka。)
附,【導航】我寫了很多學習方法,總結在這里——知乎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