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程計劃
測量平均速度-實驗課
“測量平均速度”課程
內容:
01
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應在10分鐘以內;
(2)必須有學生實驗課;
(3)應有提問和互動環節。
02
教學目標
1、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并能通過實驗測量平均速度。
2.通過本課,你可以提高你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養成實事求是的良好行為習慣。
03
教學重點
了解平均速度。
04
教學困難
計算平均速度。
05
教學過程
1. 導入
教師演示實驗:現在用木塊將長木板的一端撐起,做成斜面,讓手推車滑下去,請問手推車前半段滑得快還是后半段滑得快?
同學們可能覺得前半段和后半段的速度差不多,要知道哪段速度快物理資源網,就要比較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怎么算?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這就引出了本節的主題——平均速度的測量。
2. 新補助金
利用實驗桌上的實驗器材,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繪制實驗桌:
解答:首先測量長木板的總長度,然后測量小車行駛完全程所需的時間和到達中點所需的時間,再用距離除以時間得出速度,比較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后半程所需的時間就是總時間減去到達中點所需的時間。
接著老師介紹了秒表的使用方法:我們用秒表來計時,現在看老師手中的秒表,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歸零,長針走一圈代表30秒,長針走兩圈,里面的短針走一格代表一分鐘。
實驗方法與結論:
方法一:記前半段距離S1=30cm初中物理測量平均速度,汽車通過的時間為t1=2s,平均速度V1=S1/t1=15cm/s;記總距離S2=60cm,汽車通過的總時間為t2=3s;用距離除以時間初中物理測量平均速度,得到平均速度V2=S2/t2=20cm/s。通過比較發現:V1小于V2;總距離的平均速度大于前半段的平均速度,并推斷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更快。
方法二:記錄前半段距離為S1=30cm,后半段距離為S2=30cm,S1與S2距離相等;汽車通過前半段所用時間為t1=2.5s。再記錄汽車通過的總時間為t2=3.8s;用距離除以時間,即V1=S1/t1,計算出平均速度V1=12cm/s;V2=S2/(t2-t1),得出平均速度V2=16.7cm/s。通過比較發現V1小于V2,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更快。澄清:雖然是同一個公式,但是比較速度時可以選擇不同的流程。
3. 合并
討論:1、實驗過程中,老師發現各組得到的速度不一樣,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長木板傾斜的角度不同)
2.現在請試著調整長木板的傾斜度。隨著傾斜度的增加,車子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傾斜度越大,車子滑下的速度越快)
四、總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獲與反思?
5. 家庭作業
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思考如何用尺子和手表方便、準確地測量從你家到校門口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