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選科時,有人說“物理、化學、政治”的組合是“死”組合,這是真的嗎?
近期,全國各省份都已實行新高考,高一學生正忙著選科。對于很多學生和家長來說,選科還是一件新鮮事,他們完全不懂。有的隨大流,有的盲目跟風,有的隨心所欲。
“3+1+2”新高考模式有12種組合;“3+3”新高考模式有20種組合。這些組合數是理論上計算出來的,現實中大多數學校因為教室不夠、師資不夠,不可能允許這么多組合。
舉個例子,如果某所學校高一只有5名學生選擇了“物理+政治+生物”的組合,你認為學校會給這5名學生設置“物理政治”課嗎?不可能。
一般情況下,學校都會根據全年級學生的選課情況,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確定主要的組合類型,并組建相應的組合班。如果還有學生堅持自己的組合怎么辦?我們以物理、政治、生物的組合為例,大多數學校都會有物理、化學、生物三門課,學校的正常做法是讓這五門課的學生在物理、化學、生物三門課的行政班學習,學物理、生物時就去行政班學習,學政治時就去其他有政治的班學習,這就是所謂的“走班”。
五化正是不是死亡之組?
在眾多的組合中,有網友把“數理化政治”組合稱為“死亡組合”,這是真的嗎?我是一名高中老師,山東實行新高考已經六年了,見過不少組合。下面我就這個話題說說,希望對有類似疑問的考生和家長有所幫助和啟發。
我們學校高一每個班里,都有一班是“物理、化學、政治”的組合,從歷年的高考成績看,這個組合似乎并不是一個“死組合”,我覺得這種說法有些夸張,有些危言聳聽。
我認為,不管是20種組合類型還是12種組合類型,每種組合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每種組合都有合適的人選。只要適合你的實際情況,那就是“黃金組合”;不適合你的組合,就是“死”組合。
就物理、化學、政治的組合而言,只要你選擇“物理+化學”,基本上就沒什么顧慮了,因為選擇這兩門科目,可以申請全國90%以上的大學和專業。也就是說,這個組合的專業覆蓋率很高。
當然,在高中階段,最難學的科目就是物理了,很多學生都覺得物理很難學,也算是尖子生必修的科目了。確實,物理不僅需要強大的數學知識作為后盾,還需要很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縝密的分析能力。化學雖然難度比物理要小,但是知識點太過瑣碎,計算和記憶的知識點幾乎各占一半,而且還需要非常強的數學計算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物理+化學對于理科不是很擅長的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挑戰。
政治在初中算是“副科”,很多人以為死記硬背就能拿高分,其實不然,尤其是高中,光靠死記硬背是很難拿高分的。因為政治課有一個特點,就是內容變化頻繁,不像物理、化學,定理、原理、公式幾乎不變。所以,政治課想拿高分真的不容易。
另外,這種組合中的三門學科聯系并不緊密,學習時,各學科很難互相促進,基本都是各自為政。
經過此番分析,有網友認為“數理化政”組合是“死亡”組合,這不無道理,對于理科不強、政治一般的學生來說,如果誤選了這個組合,可能真的會在高考之戰中“死”掉。
什么樣的考生適合報考“理化政”?
我認為以下幾種情況的考生可以考慮申請這個組合:
第一類:理科思維好,理解能力強,物理、化學成績好,排名靠前,有一定的文科思維,能快速在文科、理科思維之間切換。
第二類:記憶力強,善于背誦和寫作,政治學成績優異。
第三類:對未來職業有明確規劃的同學,比如高考時打算報考公安專業的,或者本科畢業后想考研的,或者畢業后準備考公務員的。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考政治,因為公安專業是需要考政治的,考政治對以后考公務員、考研都是有幫助的。
這種組合的優勢也很明顯,就是大部分專業都可以報考,幾乎所有的理工科專業都可以覆蓋,比如數學、物理、化學、大氣科學、心理學、計算機、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機械、水利、建筑、材料、化工、兵器、農林等。選擇政治之后,還可以報考法律、經濟金融、公共管理、教育、公安等。
任何組合都有其優缺點,物理、化學和政治的組合也是如此。最好的組合是適合您的組合。
大家覺得五花正的組合怎么樣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
如果你的孩子高一不是尖子生,選了物理、化學、生物,會不會成為炮灰?高中老師告訴你
我家孩子讀高一,如果他不是尖子生,選了物理、化學、生物,會不會成為炮灰?
這是我在平臺上看到的一個話題,大概是一位高中生家長提出的問題,這個問題有72個回答,1個閱讀,649個收藏,看得出來有不少網友對這個話題感興趣。
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學生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就是“選科”
如今國內很多省份都已經實行新高考模式,高一學生的選科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關于高一學生選科的時間點,大部分學校都會在高一第二學期組織學生選科,在高一第一學期組織學生選科的高中學校更是鳳毛麟角。
如果學生早點開始選科,可以早點把重心放在學習上,但缺點是學生剛進入高中,還沒有搞清楚哪些科目是自己的強項;如果學生晚點選科,可以對選修科目有更深入的了解,真正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缺點是比其他學校的學生晚點開始關注選修科目。只能說各有利弊。
在實行“3+3”新高考模式的省份,學生需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等6門學科中任意選擇3門,該模式下學科組合可達20個。
不過大部分學校不會允許這20種組合同時存在,一般會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固定幾種組合,我們學校的組合數量一般在10種左右。
在“3+3”新高考模式下,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等科目均為選修科目,高考時不再以試卷成績為依據,而是以成績計分。
在實行“3+1+2”新高考模式的省份,考生須先在“物理”“歷史”兩門科目中選擇一門,再在化學、生物、地理、政治剩余科目中選擇兩門。
在“3+3”新高考模式下,雖然物理、歷史為兩門選修科目,但這兩門科目為必修科目,高考成績為試卷原始分數,而化學、生物、政治、地理為選修科目,高考采用績點法。
高中一年級學生如何選擇科目?
對于高一學生和家長來說,選科是一件讓人困惑的事情,他們無從下手,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選擇什么樣的組合,才能在高考中占據優勢?
作為一名高中老師,我只能對這種想法一笑置之。如果你帶著一種投機的心態去選擇科目,你就不可能選出理想的科目組合。
為什么這么說呢?
選修科目實行評分制。高考試卷評分后,將全省各選修科目成績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再按照評分規則對所有學生的選修科目進行評分。
簡單來說,績點的高低取決于考生所在省份的排名,排名越高績點越高,排名越低績點越低。這里就不多說具體的計算公式了,因為我在之前的很多篇文章中都結合實際案例介紹過績點的計算過程,但很多網友并不關心,或者看不懂,就不浪費大家時間了。
除了真正的尖子生,對于成績處于中下水平的學生來說,如果抱著走捷徑的心態去選科,什么情況下才能獲得最佳性價比呢?你選的科目是你的強項,但選這門科目的學生并不是尖子生,而大多是成績處于中下水平的學生。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更有優勢,因為在這個群體中,你的排名可能更高,因此成績分數會更高。
但這種情況很可能只是理論上的,現實中幾乎不存在,因為全省考生數量巨大,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會被排除在尖子生的選拔之外。從全省來看,各學科的考生數量基本可以達到平衡。
這里我們以山東省2022年高考二階段以上考生群體為例,看一下各科目選擇考生人數:
選擇地理人數最多的科目是 ,共有 人,占比 67.71%;其次是選擇生物的科目是 ,共有 人,占比 59.67%;排在第三位的是選擇歷史的科目是 ,共有 人,占比 53.53%;排在第四位的是選擇化學的科目是 ,共有 人,占比 40.19%;排在第五位的是選擇政治的科目是 ,共有 人,占比 40.12%;人數最少的科目是物理,共有 人,占比 38.75%。
從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選修地理、生物、歷史的人數最多,而選修政治、化學、物理的人數相對較少。不過要注意的是,這組數據只看單科,不看組合。現實中很少有學校提供歷史、地理、生物的組合。學校提供組合有兩個原則:一是考生人數,二是哪種組合更有利于學生報考意愿。
這幾天有很多高中生咨詢我選科的事情。我的答案很簡單:興趣+實力+規劃。就是選科的時候要考慮自己對這門學科的興趣,自己的考試排名,自己的職業規劃。當興趣愛好和考試排名有沖突的時候,要考慮考試排名。當然這里的考試排名不是班級排名,最低是縣級排名,最好看看市級排名,更有說服力。
也有網友關心未來報考時,哪個組合覆蓋率最高。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重要,除了對未來職業有特殊要求外,大部分考生并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要先考高分再考慮報考志愿的問題。再說,即使選擇最不熱門的組合,未來也有約 60% 的院校和專業可供選擇,因為不限制選修科目的院校和專業占比達到約 50%。
如果你不是學霸,選了理化生組合,是不是就會成為炮灰呢?
完全沒有必要擔心這一點,原因有二:
第一個原因是:對于一個學校,甚至對于一個區縣來說,真正的尖子生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普通學生。但是,選擇這個組合的學生卻不少。據網上數據顯示,山東省新高考選科組合前三名分別是:政治+歷史+地理,約89067人;物理+化學+生物,約69919人;歷史+地理+生物,約59944人。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選擇數理化生組合的人不少。試想一下,全省哪里有這么多的尖子生?
第二個原因是:如果選擇物理、化學、生物這些純理科組合,可以報考96%左右的院校和專業,錄取人數也是最多的。所以高考的時候,只要過了本科控制線,就很有可能被本科大學錄取。
所以,如果你不是尖子生,選擇這個組合,并不代表你一定會成為成績分配的炮灰。在我看來,成績才是硬道理。如果你的成績不好,無論你選擇哪個組合,你都會成為炮灰。
你們覺得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
我女兒現在讀高一,開學就要選科,3+1+2模式下,我應該讓她自己選還是我幫她選?
我女兒現在讀高一,寒假過后要選課,3+1+2模式下,是讓她自己選,還是我幫她選?
哈哈,我一看到這條消息就知道樓主是希望女兒出人頭地的家長代表。我是一名高中老師,我給樓主的建議是:學生選科的問題,家長不要插手,誰說了算,誰說了算,免得白費力氣,還招來投訴。
那么,在“3+1+2”模式下,學生如何選擇科目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全國高考模式的相關情況。
目前,全國實行三種平行的高考模式,即“3+綜合”模式(西藏、新疆等);“3+3”新高考模式(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東、海南);“3+1+2”模式(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
“3+1+2”高考模式有何特點?
與舊高考模式(3+綜合)相比,這一高考模式增加了考生選擇學科的自由度高中物理地理哪個更難教,而不是原來只能選擇文科或理科。不過與“3+3”新高考模式相比,選科自由度有所減少。“3+3”模式可以有20個學科組合,而“3+1+2”新高考模式只有12個學科組合,比“3+3”模式少了8個。
為什么比“3+3”少8門科目呢?因為“1”(物理或歷史)把學生分成了物理和歷史兩個陣營,也就是說,學生在選科之前,必須先在物理和歷史中選一門,然后再在化學、生物、地理、政治中選兩門。
在此模式下,高考按試卷原始成績計分的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物理、歷史,按績點計分的科目為化學、生物、地理、政治。
物理和歷史為什么不用績點?因為沒必要。學生被分成了物理和歷史兩個陣營,選了物理就不能選歷史,選了歷史就不能選物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所以,物理和歷史這兩個陣營各自為戰,互不干擾。
選擇科目時應遵循什么原則?
1.自愿與監管相結合的原則。
有一點是肯定的,選科基本遵循學生自愿的原則,學校和老師很少干預。不過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由于師資和校舍的限制,每個學校確定的選科組合都不一樣。也就是說,并不是每個學校都能開出12個科目組合,因為有些組合學生很少,如果師資和教室不夠,一般就不會開。
學校在組織學生選科前,要召開學生會或家長會,講解選科注意事項,讓學生和家長了解新高考政策。了解政策后,學校會把高一第一學期的統考成績發給學生和家長,讓他們自行決定一門或兩門的組合。
在此基礎上,學校對選課組合進行總結梳理,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確定幾類組合,有的學校也直接根據本校實際情況確定幾類組合,如重點高中“數化生”組合課數較多,普通高中“政史地”組合課數較多。
2、將興趣愛好與排名結合起來。
在選擇物理或者歷史的時候主要還是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進行選擇,因為這兩門課程是采用原始分數,不涉及績點,和排名也沒有直接的關系。
我覺得物理和歷史之間選擇并不難。因為物理是典型的理科,需要很強的科學思維才能學好,而歷史是典型的文科思維。大多數人的思維普遍偏向于理科或者文科,也有少數學生文科和理科思維都很強。
在選擇化學、生物、地理、政治時,可以參考興趣和排名原則。因為這四門課的高考成績是分級的,分級計分是將選修某一科目的學生按照高考試卷原始分數從高到低排列,按照一定的計分規則計算出每個考生選修科目的成績。因此,在選擇這四門課時,要關注自己在歷年統考中的排名,優先選擇排名靠前的科目。
3.適當考慮未來的職業規劃。
據我所知,很少有高中生會提前考慮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但有些學生已經對自己的人生做好了規劃,比如有的想當醫生,有的想當警察,有的想學天文學,有的想學生物等等。這種情況下,你需要提前了解相關高校和專業做出的禁考科目。比如,很多警察院校對公安、公安等專業限制政治考試,考生如果不選政治,就不能報考公安專業。
淺談“3+1+2”新高考模式下的主修科目選擇組合
從大部分省份的選科情況看,比較常見的學科組合有物理、化學、生物、物理、化學、政治和物理、化學、地理;較少見的學科組合有歷史、地理、生物、歷史、化學、地理和歷史、化學、生物。
因為在“3+1+2”高考模式下,除了語數英三門必修科目外,物理或歷史也是必修科目。很多理工科大學將專業考核限定在物理,很多綜合性大學將相關專業考核限定在物理,一般“物理或歷史都可以”。這些專業往往沒有明顯的理科或文科特色。
例如高中物理地理哪個更難教,北大的電子信息類、工學實驗班、計算機類專業的首選科目為“只選物理”,而俄語、德語、法語、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專業的首選科目要求則是“物理或者歷史二者選一”。
有熱心網友做過統計發現,“3+1+2”模式下,不同的選科組合,可報考的專業數量是不同的:
物理+化學+政治專業覆蓋率為96.58%;物理+化學+生物專業覆蓋率為96.22%;物理+化學+地理專業覆蓋率為95.84%;物理+生物+政治專業覆蓋率為87.66%;物理+生物+地理專業覆蓋率為87.61%;物理+地理+政治專業覆蓋率為82.19%。
歷史+政治+化學的專業覆蓋率為51.92%;歷史+地理+化學的專業覆蓋率為50.71%;歷史+政治+生物的專業覆蓋率為50.50%;歷史+生物+化學的專業覆蓋率為50.25%;歷史+地理+生物的專業覆蓋率為49.86%;歷史+政治+地理的專業覆蓋率為49.34%。
從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物理組合覆蓋的專業數量比較多,而歷史組合覆蓋的專業數量相對較少。其中歷史組合和化學、生物組合混在一起,專業覆蓋率比較高物理資源網,而純文科組合的專業覆蓋率最低。當然歷史屬于純文科,化學、生物屬于純理科。按照正常的思維,先選歷史再選化學、生物的考生應該不多,除非你想報考醫學專業,就必須選化學。
這是根據選科組合的申請專業覆蓋率來算的。大家也可以對比一下這12個組合的優缺點,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過,這里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看看我前幾天寫的一篇《高中選科要不要選物理,哪些組合最好,哪些組合都是坑》的文章。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就到此為止。希望以上內容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很多人對新高考的分數制感到困惑,別慌,一位高中老師來告訴你。
如今,在實行新高考的省份,高一的學生們最忙碌的就是一件事,那就是選擇高考科目,這是他們高中生涯中面臨的第一個選擇。
很多學生和家長對于選科感到迷茫,不知道從何下手。尤其是那些各科勢均力敵,沒有明顯偏科,成績平平的學生,更是難以抉擇。關于選科,我之前寫過很多文章,這里就不再贅述。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搜索我之前寫的那些文章,學習一些選科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今天我想重點說一下新高考成績分配的問題。
我也曾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過新高考計分制。我來自實行“3+3”新高考模式的山東,新高考于2017年實行,至今已經六年了。對于高中教師來說,計分制自然是熟悉的,但對于家長和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有必要向他們講解。
有網友對一個問題感到疑惑:為什么要實行成績評分?
很多網友對分級評分制度的原因不理解,甚至產生誤解,認為分級評分制度純屬無稽之談。其實,分級評分是一種科學合理的評分方式,能夠充分反映考生的真實水平。
為什么不使用考試成績來代替成績分數?
語文、數學、外語三門科目采用試卷計分,考生試卷分數與高考成績一致。
“3+3”新高考模式下,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六門科目的高考成績為績點,不是試卷成績;“3+1+2”新高考模式下,歷史、物理高考成績為試卷成績,化學、生物、地理、政治高考成績為績點。
這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很簡單,一個省份的考生,語文、數學、外語都要考,都有筆試成績,所以全省考生可以互相比較。
因此,在“ 3+1+2”的新大學入學考試模型下,候選人分為兩個類別:“物理”和“歷史”和“歷史”分為兩類。物理和歷史是測試論文的原始分數。
至于選修課,候選人的數量有所不同,我們都知道不同的主題具有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難度,并且測試論文的原始分數受到難度水平的極大影響。
讓我舉一個例子。
假設有兩個候選人,在2023年選擇中,Zhang San選擇了物理學 +化學 +地理位置,他們選擇了物理學 +生物學地理紙非常困難,選擇地理的學生的平均得分為60分。
問題是,如果使用測試論文的原始分數,選擇生物學的學生不會賺很多錢,而選擇地理位置的學生不會遭受巨大的損失?
因此,鑒于選修課的難度有所不同,參加考試的候選人的數量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進行水平比較,并且只能使用分級分數。
什么是水平評分?
The so- , in terms, are to rank the who have a in the . What are they by? They are not by the of of their , nor by the of their , but by the on the of the that the have . The score in the is first, and the score in the is last. It is that .
安排訂單后,下一步是輸入級別評分階段。
在這里,我們以山東省的年級評分規則為例進行分析:
步驟1:將全省候選人分級考試中受試者的原始分數分為從高到低的8個級別:
步驟2:請參閱正態分布的原理,以確定每個級別的人的比例。 Q是少數,大多數在中間。
步驟3:根據比例轉換規則,將候選人的原始分數轉換為8分范圍,即91-100、81-90、71-80、61-70、61-70、51-60、41-50、41-50、31-40和21-30。
步驟4:根據成績計算公式,獲得所有候選人選修課的成績得分。
看到一些網絡可能會有疑問:這樣一個復雜的計算過程會導致錯誤,這將影響候選人的成績,這絕對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復雜的計算過程不是用計算器手動計算的,但是由計算機系統完成的計算機系統非常強大。
為了幫助網民更好地了解水平評分的原理,這就是一個例子。
假設在2025年的大學入學考試中,王小(Wang)的物理分數為78點,將其分類為B+間隔,間隔得分同時在81-90點之間進行,計算機系統會查詢這些間隔的候選人,以此間隔選擇最高的分數,并在測試論文中進行85點的分數。等級。
計算公式如下:
(在此時間間隔的大學入學考試論文中最高得分 - 原始得分)÷(原始得分 - 在此間隔中的大學入學考試論文的最低分數)=(分級分數間隔最高得分 - 候選人的分級分數)÷(分級分數的分數得分 - 候選人的最低分數)
接下來,我們將上述數據替換為公式:
(85-78)÷(78-70)=(90候選人的成績)÷(候選人的等級-81)
7÷8 =(90候選人的等級)÷(候選人的81年級)
最后,通過數學計算,我們的成績分數為85.8分。
總是有網民評論我的文章是“腳步的”,但是為了更徹底地分析一個問題,不能用幾個單詞來解釋。
您對等級評分有任何疑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