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體會
日期:2024.5.26
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體會
梅河口市第二中學 閆偉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為“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轉變學科本位觀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重視科學探究,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構建新型評價體系”。這就對物理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迫切要求轉變教學觀念、重新定位教師角色,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溝通與互動,師生之間相互交流、溝通、啟發、互補。在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時,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意味著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發揮,創造力的解放,出現教師式的學生、學生式的教師。作為教師,要為教育教學做好多方面的準備。
1、精心設計教學計劃,認真備課。
由于探究式教學的開放性,具體的教學過程具有不可預測性,因此新課程課堂教學對教師備課的要求大大提高。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要分析教材和學生情況,對比新舊課程理念,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和盡可能廣泛的范圍預測學生可能的思維方向以及教學過程中可能隨機出現的問題和應對策略,并盡量將這一切融入到實驗設備的準備和計算機課件的設計制作中。這些方法既能保證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又能提高教師對整個課堂的把控能力。
例如,在各章節的教學設計中,老師們特意增加了“教材分析”、“學生狀態分析”、“實驗研究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的預測及處理方法”等章節,在這些章節中,有的老師寫道:
1. 有的學生在實驗探索過程中,可能會提出后面章節的知識。對于提出此類問題的學生,應給予鼓勵,告訴他們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研究和探索的課題,但這堂課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所以需要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索。對學生勇于探索的行為,應給予肯定。
2、學生可能會得出錯誤的認識和結論,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認知成果,可以建議學生重復實驗、收集證據、查找資料,獲取相關信息,通過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生自己糾正以前的錯誤,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勇于承認錯誤、改正錯誤。
品質錯誤。
3. 學生可能會提出一些一時無法解釋清楚的問題。贊賞學生的勇氣,建議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要弄清楚這類問題需要哪些知識,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這些教學設計中相對客觀全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學生的各種見解、一些不成熟的觀點,甚至是錯誤的想法所給予的積極主動的評價,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克服了對科學探究的神秘恐懼,減輕了科學探究的壓力,增強了學生探究學習的信心,從而保證了探究教學的順利進行。
2.創設情境,作精彩介紹。
科學探究是學生參與式的自主學習活動,創設情境、精彩引入尤為重要。從課堂座位的安排、學科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純正的普通話、優美的語言、各種教學情境的準備,無不影響探究教學的氛圍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傳統教室的課桌布局,將座位排成若干個U型單元,采用六人學習小組,形成開放式結構,方便學生交流合作;全班不受約束,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自由討論,舉手發言,不需要站起來等。在講授《動與靜》時,教師利用電腦多媒體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烏云、溪流中的流水等畫面,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運動。 在教學《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先播放學生熟悉的各種聲音,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發出聲音,研究聲音的產生原因。在這樣一個真實的活動情境中,學生滿懷興趣地通過仔細觀察、身體觸摸來感受發聲體的振動,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深刻理解物體發聲的原理。實踐表明,在新課程實施中,創設情境、精彩引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能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迅速融合師生的情感,從而解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探究中。
3.逐步開展探究教學。
新課程提倡科學探究型的課堂教學,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活動空間。在實驗教學之初,我們常常會遇到一個困境:一方面,如果教師的引導過多,學生就不能真正做到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另一方面,如果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學生的探究和學習活動就會混亂、盲目、無序,從而無法完成學習任務。二者仿佛形成了一個“無解”的“結”。教師引導該如何處理呢?
新課程與開放教學的關系是什么?如何在開放教學過程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探究活動的盲目性和無序性?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初步探索出了以下幾種有效做法:一是在教學方式上,“循環探究、逐步深化”。首先,將新課程內容劃分為幾個大問題,再將每個大問題劃分為幾個環環相扣的小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與探究教學就形成了一個先散后聚、不斷聚散相隨的循環探究過程。同時,將探究教學的相關內容延伸到課外活動中。例如: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安排學生提前預習新課,“簡讀課文”、“查閱資料”、“自制實驗器材”等,把課堂上沒有探究過的內容帶到課外活動中初中物理學習心得,安排學生課后撰寫“探究報告”“學習心得”等; 對于教師來說,課前認真備課,課中用心授課,課后積極應對隨機課堂情景,課后撰寫教學記錄和教學反思。這一切不僅有利于扎實完成學生的探究學習任務,也有利于教師在新課程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自我發展。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學例’”。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明確自己的目的。在探究過程中,教師也會給學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這些提示應該不同于我們傳統實驗課上的“實驗步驟”。實踐表明,運用‘學例’非常有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學生隨意擺弄實驗器材、不知所措的情況。教學在“形式分散、精神集中”中有序進行。其次,在教學概念上“弱化概念的嚴謹性”。物理概念的嚴謹性,有時是學生探究學習的“障礙”。 大多數學生會覺得很難初中物理學習心得,會覺得很為難。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建議在教學中“弱化概念的嚴謹性”,降低探究學習的難度。最后,在教學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及時溝通師生之間的需求,讓進一步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和針對性。
4.開發課程資源。
目前與新課程相匹配的課程資源相當匱乏,我們使用的物理實驗教材中列出的新實驗設備就有100多種,這還不包括學生在課外自主開發的研究內容,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極力鼓勵師生自制教學輔助工具和學習工具。
改變舊課程過分強調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實踐,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和合作的能力。
總之,我們的物理教學是有益于今天和明天的。不管教學評價體系是怎樣的,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握住一點:要用活躍的思想、活躍的思維、活躍的方法、活躍的語言去面對每一個活躍的課堂。要實現教與學的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