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級物理課程大綱課程目標1.通過從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體會自然現象中的美與和諧,培養學生終身探索的興趣。2.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對自然界的基本規律有初步的了解,使學生逐步客觀地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傮w目標:3.通過科學探究,讓學生體驗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
2.通過科學想象與科學推理方法相結合中學八年級物理下(第八章)認識壓強,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敢于質疑,富有創新精神。 課程目標 第七章 力 (1)認識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認識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3)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3.條件; (4)能正確地利用彈力來測量力; (5)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6)知道引力是如何產生的; (7)知道引力的大小和方向; (8)知道重心的概念; 章節目標:第八章 運動與力 (1)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內容 (2)知道慣性的概念 (3)知道兩種力的平衡 (4)通過觀察和實驗,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5)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與物體表面壓力、接觸面粗糙度的關系。
4.壓力和接觸表面粗糙度的關系。 第九章 壓力 第九章 壓力 (1)理解壓力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 (2)理解哪些因素與壓力的大小有關。 (3)理解壓力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和符號,知道壓力單位的物理意義及其由來。 (4)理解增加和減少壓力的主要方法。 (5)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力,以及液體內部壓力的方向。 (6)理解哪些因素與液體壓力的大小有關。 (
5.7)了解壓力—連通容器的實際應用,認識生活、生產中的各種連通容器。(8)了解由于大氣壓力的客觀存在而引起的各種現象。(9)了解測量大氣壓力的方法,了解大氣壓力的大小及單位。(10)了解水泵的工作原理。(11)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氣壓力的現象。(12)了解氣體壓力與流量的關系。(13)了解飛機的升力是怎樣產生的。(14)了解生活中氣體壓力與流量的關系。
6.生活中與氣體壓力、流量有關的流量相關現象。 第十章 浮力 第十章 浮力 (1)了解浮力的產生原理。 (2)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4)了解物體下沉或上浮的條件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十一章 功與機械能 (1)知道功是能量轉換或傳遞的過程。 (2)了解功的概念。 (3)了解功率的概念。 (4)了解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5)了解動能與勢能的相互轉換。 (6)能解釋
7、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相互轉換的一些簡單的物理現象。 第十二章 簡單機械 第十二章 簡單機械 (1)認識杠桿,了解杠桿的應用,對杠桿進行分類。 (2)運用探究法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并利用其進行簡單計算。 (3)正確畫出杠桿示意圖,進行簡單的小制作。 (4)了解滑輪的結構,區分定滑輪和動滑輪。 (5)知道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8、車輪與滑輪的作用 (6)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附加功和總功。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附加功和總功。 (7)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教學措施 1、讓學生“體驗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逐步教會學生“能簡單描述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初步理解。初步理解“直覺并不總是可靠的,只有通過科學研究才能對自然規律有很好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和“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9. 2. 初步培養學生“在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的能力”和“愿意公開發表自己的觀點并與他人交流”。 3. 初步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愿意在日常生活中探究自然現象和物理原理”。 課程實施(逐一)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利用班班通資源,結合教材,進行啟發式教學。通過教師指導和師生互動交流,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采取合作學習。利用演示實驗、小組練習等方式開展合作學習。
10. 演示實驗與小組實驗相結合講授物理。(二)學習方法:利用學習指導進行自主學習,以觀察分析的方式進行小組交流和課堂展示。利用操作、回答課堂問題和課堂練習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三)實施對策:1.1. 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他們喜歡物理。2.2. 注意改進優秀和彌補較差,同時促進一般學生的進步。3. 堅持“階段清場”,及時反饋教學情況。
11.改進教學 4.課堂教學中注重思維方式的傳授,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學習一些科學研究方法。 5.注重探究性問題的訓練 課程評價 (一)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1.利用課堂提問、課堂練習進行評價。 2.利用作業反饋學習情況中學八年級物理下(第八章)認識壓強,與家長溝通。 3.建立錯題集。 (二)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評價 1.通過課堂提問考基礎知識。 2.通過板書和題目考基本技能。 3.通過書面作業、紙質測試反饋教學效果 資料17 歡迎批評指導! 節目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