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試卷布局
1. 問題結構
高考以能力為主,不同的題型在能力鑒定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同。自2008年江蘇進入新課程、新高考以來留學之路,物理試卷整體結構保持相對穩定,近幾年各類題型的分值和占比保持穩定如下表所示。各地、各校高考模擬試卷結構也以此為基礎。選修模塊中每道題分為三個小題,每題4分,分別為選擇題、填空題和討論計算題。
2.知識結構
通過知識點的考核可以識別考生的能力。《考試須知》中物理科目考試所列的知識點多達幾百個,現行的高考模式和考試時間決定了物理科目考試無法做到知識點的全覆蓋。為此,只能重點考核重點知識點,即加強《考試須知》中第二類要求的考核。近幾年選修內容和實驗內容的分數都很穩定,如下表所示。電學的分數一直大于力學,部分試題涉及力學和電學的結合,因此力學和電學是考試的重點。
單選題呈現2力3電或者3力2電的格局;多項選擇題一直是2力2電的組合,其中萬有引力是必考內容(如2015年第3題、2016年第7題、2017年第6題),且大多為多項選擇題形式;實驗題一直是1力1電(其中一個題比較常規,另一個需要拓展轉入);討論計算題有電學(主要有電磁感應)、綜合力學(牛頓運動定律、動能定律)、綜合電學(帶電粒子在電場和磁場中的運動,注重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2. 應對技巧
1. 問題回顧技巧
高考前兩個月,我曾做過一個關于高中教學的問卷調查,讓學生對自己參加的8次模擬考試的失分原因進行統計,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扣分原因前四位分別是分析不足、概念不清、計算錯誤、復習題不清楚。概念是物理的基本工具,短時間內難以掌握;計算能力涉及學生的數學基礎和細心程度,提升難度較大。復習題能力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
磨刀不誤砍柴工。審題是解題的關鍵,必須看清每一個字、詞、符號,反復琢磨題目的意思,搞清楚題目條件,抓住解題關鍵。在看題過程中,一定要劃出關鍵詞。物理學中有許多專業術語必須充分理解,例如“輕質線或絲帶”,直觀上就是忽略質量來體現的。更深層次的理解是,無論線處于何種運動狀態,它所受到的總外力必須等于零。因此,線上各點的拉力(拉力)都相等;能繞固定軸轉動的“輕質桿”處于平衡狀態,非固定端所受的力必須沿著桿的方向,否則就不滿足轉動平衡條件。 再如“正電荷”、“負電荷”、“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向內、向外)”、“線圈的“一半”處于變化的磁場中……等,這些都直接影響到電場力和磁場力方向的確定、有效面積的計算等,稍有不慎就會出現錯誤。不僅如此,在標注關鍵詞的同時,最好把相關數據或符號標注在題目的圖形上,因為一旦開始解題,你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圖形上。
2. 分析技巧
無論是選擇題、實驗題還是討論計算題,大多側重考察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邏輯結構上看,分析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分析不到位就不能正確解決問題。調查統計顯示,因分析不足或沒有分析而產生的錯誤約占22%,是學生解題失誤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有五種:分析不足、力分析錯誤、幾何分析錯誤、電路分析錯誤和沒有畫圖分析。為此高考物理知識點:電學綜合,考生遇到機械題時一定要畫力分析圖;遇到運動學題時要畫幾何關系圖(必要時可借助vt圖像應用);遇到電路題時要簡化電路圖(如RLC電路),對每一個電狀態都畫一張圖,以便于分析比較;遇到核反應題時要寫出核反應方程式,可以用核反應方程式作為解決問題的把柄; 畫幾何圖形 遇到帶電粒子運動時,一般先在草稿紙上畫,找到符合題意的幾何圖形后再畫在答題紙上,這樣不受答題紙圖形面積的限制,便于分析。
3. 寫作技巧
①寫作的科學性
讀游標卡尺、千分尺時,一定要注意有效數字的位數。例如高考物理知識點:電學綜合,20分游標卡尺讀出的數據為2mm+6×0.05mm=2.30mm,有的考生會寫成2.3mm。再如,千分尺測出的長度為0.5mm+10.0×0.01mm=0.600mm,有的考生會寫成0.60mm。根據結果推斷測量設備的精度不符合實際情況,因此不能給分。
②書寫規范化
物理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科學,這一特點決定了考生的答案必須符合物理學的專業術語。例如,《探索加速度與力的關系》一書中的實驗要求平衡摩擦力。在實際情況中,不可能所有的摩擦力都能達到平衡。這就會導致實驗得到的aF圖像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木板傾斜角度太小(沒有平衡摩擦力),另一種是木板傾斜角度太大(過度平衡摩擦力)。答題時不能簡單地寫“沒有平衡摩擦力”。
③寫作的組織
物理的邏輯之美要求考生書寫有條理,最好有中文、英文字母和必要的圖形標注。寫出應用的物理概念和定律,列出相應的方程式,并在①②③…處標注。在草稿紙上代入數據、計算數據(無需寫在答題紙上),最后寫出答案。有些考生寫答案時不注意,可能會錯過速度的方向、正電荷還是負電荷、氣體是吸收還是釋放熱量等,導致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