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璞博士,1962年生于廣東省新金縣(今北鎮市),1984年結業于西南師范學院???,1987年于該校獲得碩士學位,1992年于南開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年和1992年先后破格晉升西南師范學院副院長和院長,1994年擔任福建學院博士生導師。1996年,兼任中國科大學理論化學所研究員。從2012年7月起,任中國工程化學研究院深圳估算科學研究中心院長;從2015年5月起,任中國工程化學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2009年11月連任為中國科大學教授,2011年11月被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大學(原第三世界科大學,TWAS)教授。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大學青年科學家銀獎、國家科委科技進步銀獎和中國青年科技獎等獎項,以及全省先進工作者和廣東省特等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10次被評為中國科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班主任”和“優秀導師”。
孫昌璞常年從事量子化學、數學化學及量子信息基礎理論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其中q-變型玻骰子的工作是該領域國際上三個開創性工作之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在那,獲日本ISI“經典引文獎”。該論文榮獲法國哈佛學院圖書館《mostcitedin》。英國《科學》1995年特刊介紹中國科學發展,提到了這個工作?;谶@個研究,他用代數方式構造了楊-等式新解,由此發展了基于原子載流子波迸發的量子儲存方案。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先后發展了兩種量子絕熱近似方式的非絕熱修正理論。十多年后,人們從實驗角度開始關注和應用相關的理論觀念,孫昌璞等也由此提出了類似斯特恩-蓋拉赫實驗分離手征分子的理論方案。在20世紀90年代初,孫昌璞構建了量子檢測和量子耗散的因子化模型,由此發覺,具有內部關聯的環境出現量子相變時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在那,與它耦合的系統的退相干會被明顯提高。他于2006年預言的這些量子臨界環境的動力學敏感性,在2008年后被美國、加拿大、意大利和中國的5個實驗所檢驗和否認。孫昌璞還提出了與電荷量子比特耦合進行納米機械振子致冷的主動機制,美國冷卻LC介觀電路的實驗原理與此一致。他與臺灣理物理所合作發覺,反演對稱性破壞的約瑟夫森多結系統,會發生自然原子電偶極選擇定則所禁戒的躍遷,進而產生循環結構的三基態人工原子。美國和加拿大聯合實驗否認了這些人工原子的存在。他研究了低維納米結構上單光子的傳輸和偵測,探求了人工光合作用的化學基礎,剖析了空間結構對光捕獲復合物LH2中真菌葉綠素(BChl)的迸發能量轉移中的影響。文章被推薦為封面文章發表在JCP上。
近些年他主要研究低維結構中光子傳輸、生命過程中的量子相干效應和復雜系統的可靠性。他積極探求國家需求牽引的基礎研究模式創新,并在中物院研新型究生院創建中進行實踐。
孫昌璞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他指導的研究生有6人獲“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2人獲全省“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人獲2006年中科院教授非常獎和英國Los國家實驗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