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失,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相互轉化。這就是能量的總結,叫能量守恒定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
1. 碰撞的定義
相對運動物體相遇,在很短的時間內因相互作用而使運動狀態發生很大變化的過程稱為碰撞。
2 碰撞特征
作用時間極短,相互作用的內力極大。雖然有些碰撞中外力之和不為零,但一般外力(如重力、摩擦力等)相對于內力(如撞擊、碰撞等)可以忽略,因此系統動量仍然近似守恒。劇烈碰撞中有三個可忽略的因素,在解題中被廣泛使用。
1.碰撞過程中一些微小外力的沖量可以忽略不計。
2、在碰撞過程中,物體速度突然改變的時間是極其短暫的,對于物體的整個運動過程來說,這個極其短暫的時間可以忽略不計。
3、在碰撞過程中,當物體的速度突然改變時,物體必然會產生一個微小的位移,這個位移相對于物體整個運動過程的位移來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3. 碰撞分類
1.彈性碰撞(或完全彈性碰撞)
若在彈力作用下,只有機械能轉移,體系中沒有機械能的損失,就稱為彈性碰撞(或完全彈性碰撞)。
在這種類型的碰撞過程中,系統的動量和機械能都守恒。
2. 非彈性碰撞
如果非彈性力作用,使一部分機械能轉化為物體的內能,造成機械能的損失,這就稱為非彈性碰撞。
在這種類型的碰撞中,系統的動量守恒,但是機械能會損失,即機械能不守恒。
3. 完全非彈性碰撞
如果相互作用力是完全非彈性的,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的量最大,也就是機械能的損失最大,這就叫做完全非彈性碰撞,碰撞的物體粘在一起,速度相同。
該類碰撞過程中,系統動量守恒,但機械能不守恒,機械能的損失最大。
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2
高中物理關于能量與能量守恒的知識點總結:
2. 功率P:功率是代表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標量:P=W/t,若做功快慢不同,上式即為平均功率。
注意,恒力的功率不一定是常數,例如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運動,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等時間內合力的平均功率之比為1:3:5……
約束條件:1)機車功率不變:牽引力與車速成反比,只要車速變化,牽引力F=P/v就會變化,此時運動必定是變加速度運動。2)機車恒力啟動:牽引力F不變,由P=Fv可知,若車廂以勻加速度運動,功率P就會增大。此過程一直持續,直到P達到機車的額定功率(注意不是達到最高車速)。
3、能量:自然界中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不同的運動形式對應著不同形式的能量:
機械運動——機械能;
熱運動——內能;
電磁運動——電磁能;
化學運動——化學能;
生物運動——生物能量;
原子和原子核的運動——原子能、核能……
動能:物體由于機械運動速度而具有的能量Ek=mv2/2,包括動能與勢能,動能與勢能都是標量。
4.動能定理
研究對象:粒子,數學表達式:W=mv2/2-mv02/2。式中,W為研究過程中所有力作用于粒子所做的功的總和,可以是恒力功,也可以是變力功,或者將各力所做的功分階段累計(代數和)得到的結果。
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衡量了物體動能的變化。
5、機械能守恒定律:當僅有重力或彈力做功時,物體的動能與勢能互相轉化,但機械能總量不變。
注意:(1)根據守恒定律:只有重力或彈力在做功嗎?
(2)考察狀態:比較判斷不同狀態下的機械能是否相同 (3)考察系統是否發生機械能向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
6. 功和能量:功是能量轉換的標準。
7、關于速度、動量、動能:速度、動量、動能都是描述質點運動狀態的物理量。速度反映質點運動的快慢和方向,是運動學量。運動速度不能描述物體所含機械運動的強弱。
8、比較力學的三大核心定律:牛頓定律∑F=ma(矢量形式,瞬時形式);動量定律∑Ft=mv-mv0(矢量形式,過程形式);動能定律∑W=mv2/2-mv02/2(標量形式,過程形式)。這是研究粒子運動的三大核心定律,其含義為:力是引起粒子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應——∑Ft度量粒子動量的變化;力在空間上的累積效應——W度量粒子動能的變化。
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3
1. 分子運動論
1. 物體是由大量分子構成的
(1)分子模型:主要有兩種模型,固體和液體分子通常采用球形模型,氣體分子通常采用立方體模型。
(2)分子大小
①分子直徑:數量級為10-10m;
②分子量:數量級為10-26kg;
③測量方法:油膜法。
(3)阿伏伽德羅常數
1. 任何物質一摩爾所含粒子數,NA=6.02×-1
2. 分子熱運動
分子處于不斷的隨機運動中。
(1)擴散現象
不同物質接觸時相互進入的現象。溫度越高,擴散越快。它可以發生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
(2)布朗運動
液體(或氣體)中懸浮粒子的不規則運動。粒子越小、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明顯。
3. 分子力
分子之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且都隨分子間距離的增加而減小,隨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但排斥力總是變化較快。
2. 內部能量
1. 分子平均動能
(1)所有分子的平均動能。
(2)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
2. 分子勢能
能量由分子的相對位置決定。分子勢能宏觀上與物體的體積有關,微觀上與分子間的距離有關。
3.物體的內能
(1)內能:物體內部全部分子的熱運動動能與分子勢能之和。
(2)決定因素:溫度、體積和物質的量。
3.溫度
1.意義:宏觀上表示物體的熱度或冷度(微觀上表示物體內分子的平均動能)。
2. 兩種溫標
(1)攝氏溫標:單位為℃。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的凝固點為0℃,沸點為100℃,將0℃至100℃之間的溫度分為100等份,每份代表1℃。
(2)熱力學溫標T:單位K,以-273.15℃為0K。
(3)從每一度所代表的溫差來看,兩個溫度是一樣的,即ΔT=Δt。只是零值的起點不同,所以兩者的關系為T=t+273.15。
(4)絕對零度(0K)是溫度的最低極限,只能接近而不能達到,所以熱力學溫度沒有負值。
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4
1. 力量分析常常會忽略很多“力量”
物體受力分析是物理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貝語網校,分析方法有兩種:“整體法”和“孤立法”。
對于物體所受力的分析可以說貫穿了整個高中物理,比如力學中的重力、彈力(推、拉、升、壓)和摩擦力(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電場中的電場力(庫侖力),磁場中的洛倫茲力(安培力)等等。
在力的分析中,最難的是確定力的方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在力的分析中漏掉某個力。在力的分析過程中,尤其是“力、電、磁”這類綜合題,第一步就是力的分析。雖然答案是正確的,但考生經常會在分析中漏掉一個力(甚至是重力),也就是說少了一個做功的力,得到的答案與正確結果相差很大,導致整道題丟分。
還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某一力的變化時,所用的方法有數學計算法、動向量三角法(注意只能滿足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變的情況,第二個力可以變化大小但方向不變,第三個力大小和方向都變化)和極限法(注意必須滿足力的單調變化的情況)。
2. 對摩擦的理解模糊
摩擦包括靜摩擦,由于其“隱蔽性”、“不確定性”以及涉及“相對運動或相對趨勢”等知識,成為最難認識和掌握的一類力,任何問題一旦有了摩擦,其難度和復雜性就會相應增加。
最典型的就是“傳送帶問題”,它可以涵蓋摩擦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建議高中生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摩擦:
(1)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總是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這里的難點在于對??相對運動的理解。解釋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比靜摩擦力略小,但在計算時往往等于靜摩擦力。另外,計算滑動摩擦力時,法向壓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體所受的靜摩擦力總是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顯然,最難理解的是對“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的判斷。可以用假設法來判斷,即如果沒有摩擦力,那么物體會往哪個方向運動?這個假設下的運動方向就是相對運動趨勢方向;還應說明,靜摩擦力的大小是可變的,可由物體的平衡條件來求解。
(3)摩擦總是成對出現。但它們所作的功不一定成對出現。誤解之一是摩擦是阻力,摩擦所作的功總是負的。靜摩擦和滑動摩擦都可以是動力。
(4)當談到一對同時出現的摩擦力所作的功時,應特別注意下列情況:
有可能兩者都不起作用。(靜摩擦情況)
兩者都可能做負功。(例如子彈擊中迎面飛來的木塊)
一方可以做正功,另一方可以做負功,但兩者的功值不一定相等,兩者的功之和可能為零(靜摩擦力可能不做功)。
可能小于零(滑動摩擦)
它也可能大于零(靜摩擦力成為驅動力)。
有可能一個做負功,另一個不做功。(例如,子彈擊中固定的木塊)
有可能一個做正功,另一個不做功。(例如傳送帶帶動物體)
(建議討論“一對相互作用的力所作的功”的情況)
3. 清楚了解彈簧的彈力
由于彈簧或彈力繩會變形,其彈力會呈規律性變化。但要注意的是,這種變形不能突變(細繩或支撐面的力是可以突變的),因此在用牛頓定律解物體瞬時加速度時要特別注意。
另外,彈性勢能轉換成其他機械能時必須嚴格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物體落到垂直彈簧上的動態過程,即有速度時。
4. 認清“細繩燈桿”
在分析力時,細繩和輕桿是兩個重要的物理模型。需要注意的是,細繩所受的力總是沿著其收縮方向,而輕桿的情況則很復雜,既可以沿著桿的方向“拉”,也可以“撐”,也可以不沿著桿的方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5. 比較“綁”在細繩或輕桿上的球的圓周運動與環或管中的球的圓周運動
這類問題經常討論球在某點的情況。其實,用繩子綁住的球類似于在光滑圓環中運動的情況。剛好經過某點意味著繩子的張力為零,圓環內壁對球的壓力為零,只有重力作為向心力;而用桿“綁住”的球類似于在管子中運動的情況。剛好經過某點意味著速度為零。這是因為桿和管子內外壁對球施加的力可以是向上的,也可以是向下的,也可以是零。也可以結合汽車經過“凸”橋和“凹”橋的情況來討論。
6. 清晰地了解物理形象
物理圖像可以說是物理考試的必考科目,可以從圖像中讀出相關信息,利用圖像快速解決問題。隨著考題的進一步創新,除了速度(或速率)-時間、位移(或距離)-時間等常規圖像外,還有各種物理量之間的圖像。理解圖像的方法分兩步:第一,要認識坐標軸的意義;第二,要將圖像所描述的情況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我們已經對圖像的各種情況做過專門的訓練。)
7. 我們必須清楚理解牛頓第二定律F=ma
首先,這是一個矢量公式,這意味著 a 的方向始終與產生它的力的方向相同。(F 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分力)
其次,F與a相對于“m”是一一對應的,千萬不要混淆,這常常會導致解題時出現錯誤,主要是在解連通體的加速度時。
第三,將“F=ma”化為F=mv/t高中物理的理論知識總結,其中a=v/t,得出v=at。這個在“力、電、磁”綜合題的“微分法”中運用很廣泛(近幾年一直在考)。
四、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是必須掌握的重點實驗,要特別注意:
(1)注意所采用的實驗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2)注意實驗裝置及改進裝置(光電門)、天平摩擦力、砂斗或小板與小車質量的關系等;
(4)處理數據時,注意對紙帶勻加速運動的判斷,采用“差分法”計算加速度。(計算速度時采用“平均速度法”)
(5)能夠對“aF”和“a-1/m”圖像中出現的錯誤進行正確的原因分析。
8. 明確“機車啟動兩種情況”
恒功率、恒牽引力啟動機車是動力學中的一個典型問題。
這里有兩點需要注意:
(1)恒功率起動時,機車總是作變加速(加速度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大);恒牽引起動時,機車先作勻加速,達到額定功率后高中物理的理論知識總結,再作變加速,其最終速度,或稱“終止速度”,為vm=P/f。
(2) 識別這兩種情況下的速度-時間圖非常重要。曲線的“漸近線”與速度相對應。
還要注意的是,當物體在變力作用下,受到變加速度時,有一個重要的情況:當物體所受的綜合外力達到平衡時,速度有一個極大值。也就是有一個“終速度”,這在電學中經常出現,如:一個“穿”在絕緣棒上的帶電小球,在電場和磁場的綜合作用下,受到變加速度,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在電磁感應中,這種現象更為典型,即導體棒在重力和隨速度變化的安培力作用下,會出現一個平衡時刻。這個時刻就是加速度為零,速度達到極值的時刻。凡是有關“力、電、磁”的綜合題,都會有這樣的情況。
9.對物理的“變異”、“增量”、“變化”、“減少”和“損失”有清晰的認識
在研究物理問題時,我們經常會遇到一個隨時間變化的物理量,最典型的就是動能定理的表述(一切外力所做的功,總是等于物體動能的增加量)。這時候就會出現兩個物理量相減的問題。人們常常會任意地用較小的值減去較大的值,這樣就會導致嚴重的錯誤。
其實物理學規定,任何物理量(無論標量還是矢量)的變化、增量或變動量,都是后者減去前一個值。(矢量滿足矢量三角定律,標量可以直接用數值減去)結果為正則為正,為負則為負。把“增量”理解為增加的量,并沒有錯。顯然,減少和損失(比如能量)也是后者減去前一個值。
10. 兩個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相遇”的問題
兩個物體在運動時出現的追逐題型在高考中非常常見,但考生經常會在這類題型上失分。常見的“追逐題型”分為九種組合:一個物體以勻速、勻加速或勻減速運動,追逐另一個物體,而另一個物體也可能以勻速、勻加速或勻減速運動。顯然,兩個物體以變速運動,尤其是其中一個物體減速時的情況更為復雜。
雖然“追趕”有臨界條件,即距離相等或速度相等,但還需要考慮減速運動的物體在“追趕”之前停止的情形。除利用數學方法外,這類問題的解法往往可以通過相對運動(即以一個物體為參照物)并制作“Vt”圖來快速而明確地得到,這樣不僅節省了考試時間,還拓展了思維。
值得一提的是,最難的傳送帶問題也可以歸為“追逐相遇型”。此外,在處理做圓周運動的物體追逐問題時,會用到相對運動的方法。例如,兩顆處于不同軌道的人造衛星在某一時刻彼此距離最近,當問到它們何時開始相距最遠時,方法是認為高軌道衛星靜止,低軌道衛星以兩者角速度差的角速度運動,兩者開始相距最遠的時間,等于低軌道衛星以兩者角速度差的角速度轉過半圈的時間。
高中物理知識點匯總相關文章:
1.最新高中物理知識點匯總
2. 高考物理必考知識點匯總
3.2019年高中物理知識點大全
4.高中物理動量知識點總結
5.高中物理光電效應知識點總結
6.2017高中物理磁場知識點總結
7.高中物理關于磁場的知識點總結
8.高中物理必修1知識點總結
9.一年級物理知識點筆記總結
10.高中物理知識點及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