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水的密度比冰大。
冰的密度是0.9克/立方分米;水的的密度是1克/立方分米;
冰是由水份子有序排列產生的結晶,水份子間靠官能團聯接在一起產生十分“疏松”(低密度)的剛性結構。最毗鄰水份子的O—O核寬度為0.276nm,O—O—O鍵角約為109度,非常接近理想多面體的鍵角109度28分。
但僅是相鄰而不直接結合的各水份子的O一O寬度要大的多,最遠的要達0.347nm。
擴充資料:
冰
1、晶體結構
冰是無色透明的固體,分子之間主要靠官能團作用,晶格結構通常為六方體,但因應不同壓力可以有其他晶格結構。密度比水小。
2、熔點
在常壓環境下,冰的熔點為0℃。0℃水凍結成冰時,容積會增大概1/9(底泥積最小時為4℃)。據觀測,封閉條件下水凍結時水的密度為什么比冰大,容積降低所形成的浮力可達2500大氣壓。
冰的熔點與浮力存在著一種奇妙的關系:在2200大氣壓以下,冰的熔點隨壓力的減小而增加,大概每下降130個大氣壓增加1攝氏度;
超過2200大氣壓后,冰的熔點隨壓力降低而下降:3530大氣壓下冰的熔點為-17℃,6380大氣壓下為0℃,16500大氣壓下為60℃,而20670大氣壓下冰在76℃時才溶化,稱為名副雖然的“熱冰”。冰在0℃下密度為0.917g/cm3,而水的密度正常為1.00g/cm3,所以冰會浮于水上。
3、融化
冰是水在自然界中的固體形態,在常壓環境下,氣溫低于零攝氏度時,冰都會開始熔化水的密度為什么比冰大,變為液態水。臺灣一個研究小組發覺,冰開始熔化的時侯,是以結晶內的一個水份子開始脫離結晶為抓手,相死機制有助于弄清含水的蛋白質出現結構變化的機制。
假如用電燈等的強光照射,冰的內部才會凝固,浮現出稱為“冰花”的類似雪結晶的形狀。來自美國分子科學研究所和青森學院的研究人員為了調查冰從內部開始熔化的現象,借助計算機演算了由約1000個水份子產生的冰被加熱時將發生哪些變化。
冰的結晶是水份子呈圓形規則排列的結構。加熱以后,首先是一個水份子從結晶脫離,開始自由運動,而這個水份子并不會回到原先的位置,因而造成結晶出現丑化。而結晶一旦出現丑化,都會逐步擴大,最終整個結晶分崩漏漿,變為液體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