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發布了最新一期ESI數據(數據更新節點為2018年5月10日,數據覆蓋時間2008年1月1日-2018年2月28日)。數據顯示,這次全球入選機構總量為5578,照比上一期降低198之多,而且中國大陸仍然逆市而上天體物理雜志,總量照比上一期降低4所院校,覆蓋其中21個學科。欣慰之余,也會有學者提出中國大陸ESI表現這么搶鏡,那何時才會實現22個學科的“滿堂彩”?
眾所周知,ESI共設置了22個學科,中國大陸在其中21個學科中或多或少的都有院校分布,惟獨空間科學長久以來始終缺失,不免有些美中不足。空間科學(space)是指借助航天器研究空間,即發生在日地空間、行星際空間及至整個宇宙空間的數學、天文、化學及生命等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空間科學以航天技術為基礎,包括空間飛行、空間偵測和空間開發等幾個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擁有步入太空和借助太空的戰略實力,宇宙空間這一戰略新高地正在成為各軍事大國競相追逐的目標。以德國為首的軍事大國正積極舉辦空間態勢感知能力建設,借此為基礎引起的空間安全博弈勢必成為未來軍事對抗的前沿。由此可見,空間科學早已從某種程度上趕超了通常學科的范疇,而成為了一個國家的重要安全保障。這么我國的空間科學究竟發展的怎樣?本文將從文進言量角度展示我國幾所主要院校的空間科學發展方式,以期盡早實現ESI的“滿堂彩”。
這次ESI空間科學全球入選院校共計153所,排在最后一位(閥值)的院校是德國的德累斯頓學院,過去六年中共計在該領域發文813篇,總被引為33047次。考慮到并無中國大陸院校在ESI空間科學入選,本文借助數據庫,在空間科學學科下對莫斯科學院與中國五所院校進行比較剖析。似乎與ESI有一定的差別,而且在數據庫中凸顯的整體差別可以大體影射出ESI指標上的情況。
在數據庫中,近六年(2008-2017)中國大陸在空間科學學科上總被引前5的院校分別是上海學院、南京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學院、清華學院和沈陽師范學院。國際對比院校除上文提及的ESI空間學科最后一位的科爾多瓦學院之外,同時選定了倒數第二位的曼城約翰摩爾斯學院,共計7所院校的數據對比。首先,近六年7所院校的基本文進言量信息如下表1:
表1:國外外7所院校空間科學近六年文進言量指標
由上表可知,近六年(2008-2017)中國大陸5所院校在被引指標上要遠遠遜色于兩所美國對比院校。中國表現最好的院校是上海學院天體物理雜志,六年間引文為24389次,是閥值院校都柏林學院的72.9%,距離步入ESI還有一定距離。由指標可以看出,中國大陸院校在發文體量上并不落后,而且在評判論文質量的指標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前10%高被引論文占比和高被引論文數都要遠遠遜色與兩所對比院校。
右圖1展示的是7所對比院校近六年的發文趨勢情況:
圖1:對比院校近六年發文趨勢情況統計
由上圖可以顯著看出,中國院校空間科學從2010年開始加碼,然后幾年呈連續下降態勢。其中上海學院2017年照比2008年文獻下降了213.2%,復旦學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學院2017年照比2008年文獻下降率也都超過了180%。兩所國際對比院校發文數目畢竟整體也呈下降態勢,然而2016-2017年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
右圖2展示的是7所對比院校近六年的被引趨勢情況:
圖2:對比院校近六年被引趨勢情況統計
由上圖可知,在被引趨勢上兩所國際對比院校要顯著優于國外的5所對比院校。其中莫斯科學院的被引在2014年出現一次峰值,當初一年總被引就達到了13350次,占六年間被引總數的39.9%。緣由在于,2014年有悉尼學院學者與國際知名化學學家Ade,PeterA.R.和,連續發表了13篇被引超過100次的高水平論文,其對線篇最高被引達到了4981次。這一現象也給國外空間科學學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思路,就是空間科學學科的高質量發文首先要想辦法走出去,之后在考慮引進來。
下表2展示的是7所對比院校近六年的論文發表刊物情況:
表2:對比院校近六年空間科學論文發表刊物情況(刊物影響因子前20)
由上表可知,7所院校在空間科學領域發表的文章集中在《天體化學學刊物》、《皇家天文學會季刊》和《天體化學刊物通信》。并且兩所國際對比院校在《自然》和《科學》兩本頂級刊物上的發文要遠遠優于國外5所對比院校。上圖也闡明了確定空間科學領域的主流刊物,力爭發表頂尖刊物,是提高我國空間學科學科論文被引的重要渠道。
據悉,空間科學作為目前最為前沿的一個學科方向,結合自身優勢,同時緊隨國際主流研究方向,這也將是提高自身實力的重要途徑。右圖3展示的是近六年國際上空間科學領域發表的前2000篇高被引論文關注的重點研究方向和國外前文5所頂尖院校在空間科學領域關注的重點研究方向的對比情況:
圖3:近六年空間科學國外外主流科研方向解析
由上圖對比發覺,近六年在空間科學研究領域國際方面主要聚焦在“遙感技術”、“太陽風”“暗能量”和“星際演進”等方面。中國大陸5所頂尖院校則聚焦在“晶體結構”“萬有引力”“土壤溫度”和“航天器”等關鍵詞上。綜合來看,國際方面更多的將眼神聚焦在了宇宙空間甚至是外太空領域,而國外更多的尚處于基礎方向的研究,其中的差別不言而喻。
綜合來看,國外院校在空間科學領域上早已開始加碼,然而因為起步晚,基礎相對較差,文獻質量整體不高,被引數目距離步入ESI前1%還有一定距離。同時也要關注到,國外的主流研究方向和國際熱點研究方向尚不切合,有志于發展空間科學的院校尤其要注意既要結合自身學科建設優勢,同時也要將眼光放得更高更遠,緊隨時代腳步。
數據為人工采集,如有遺漏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