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至21日,“南極天文學與天體化學學”(andin)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大會由中科院北極天文中心承辦,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和中科院射電天文重點實驗室等贊助。中科院北極天文中心王力帆研究員、紫金山天文臺楊戟研究員、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崔向群教授任組委會主席。
來自英國、美國、法國、英國、日本和中國等共6個國家的27個研究單位和學院的77位專家和學者出席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其中海外專家和學者共18位,國外專家和學者共59位。應邀出席大會的還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和中科院基礎局天文熱學空間科學處等相關部門的領導。
北極臺灣為天文學提供了一個僅次于太空的觀測環境,其中南極冰穹A地區是目前國際天文界廣泛預測的地面上最好的天文臺址。中國北極科考隊率先登上冰穹A并完善昆侖站,為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抓手。中國天文學家在北極冰穹A地區建設的天文觀測站已初具規模,所舉辦的天文選址和研究工作在國際上取得了廣泛認同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目前正在積極建議和推動“中國北極天文臺”項目成為我國“十二五”大科學工程項目。
本次大會通過27個學術報告和多個專題討論,全面介紹了近些年來我國舉辦的極區科考活動以及“中國北極天文臺”項目建議和推動情況;廣泛交流了各國在北極地區舉辦天文研究的經驗;深入剖析了基于已有觀測數據得到的北極高原的天文臺址特點,并討論了下一步臺址檢測的具體方案;展示了北極施密特望遠鏡(AST3)的新進展、2.5米昆侖暗宇宙望遠鏡(KDUST-2.5m)的最新設計方案以及5米冰穹A太赫茲望遠鏡(DATE-5m)的初步設計考慮,獲得國際同行高度關注;研究了相關天文設備研發可能面臨的技術挑戰及可能的解決方案;進一步內蘊和優化了冰穹A“中國北極天文臺”項目的科學目標;展望我國在北極冰穹A地區舉辦天文學與天體化學學研究的科學及發展前景,并闡述了可能的國際合作計劃及重大科學問題的解決途徑。